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肯定,当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要求改变屈辱现状的学界的一种共识。
其次,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思想特别是他的民生主义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多有吻合之处。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对二三十年代的王安石变法研究,所产生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虽然研究者对王安石诸项新法的实施及作用有不尽相同的看法,但在肯定王安石的“权制兼并,均济贫乏”的变法思想上则是绝对的一致。
第三,蒋介石国民党政府为其训政寻找历史经验和教训而倡导研究王安石变法,这种官方的提倡和肯定态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当时王安石及其变法研究的价值取向。
第四,二三十年代传入我国的社会主义思潮对重新认识王安石及其变法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影响最大。王安石及其变法的研究者在用马克思主义学说进行重新评价时,一般地会呈现出两种情况,一是用社会主义学说类比王安石的诸项新法措施,把王安石称为社会主义的先行者;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来考察事件的王安石及其变法。
三
20世纪后半叶,特别是后20年的王安石及其变法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据不完全统计发表论文约九百多篇,出版专书约80余种。由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实行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都与20世纪前半叶有很大不同,因而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议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史学研究领域占据支配地位。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史学工作者对王安石及其变法进行了再评价。虽然对王安石及其变法亦做出了肯定性评价,但因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运用不同,在肯定王安石及其变法的性质和时代上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20世纪前半期的肯定又不尽相同,这种不同表现在:
1.以斯大林五个社会形态理论把中国历史分成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五个历史时期,两宋处在封建社会阶段,因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以社会主义思潮及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行为比附王安石新法的观点受到批判。
2.根据社会形态理论的基本观点,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虽然漫长,但在它的后期也产生了瓦解封建社会的新因素——资本主义萌芽,而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前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因而商品经济是否发展或发达,是否促进商品经济,就成为衡量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程度和检验封建国家的政策、法规以及学术思想是否进步的试金石。这几乎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讨论中国历史上经济、财政的一个理论范式,当然,对王安石诸项新法的评价也不能例外。因而20世纪后半叶特别是80年代以后,围绕王安石新法是否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就成为研究者肯定和否定双方论争的主要焦点之一。
3. 阶级与阶级斗争学说的消长,也直接影响着王安石变法研究评价标准的变动。众所周知,20世纪50-70年代,阶级与阶级斗争学说是判断历史问题的基本准绳,“马克思的方法首先是考虑具体环境里,哪一个阶级的运动是可能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因此,王安石变法代表哪一个阶级的利益,便成为讨论的中心话题,虽然论者的观点、立场不尽相同,但“中小地主进步论”是这一时期评议王安石变法的主流看法。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理论有了重大改变,随着阶级斗争学说退出历史评价的主导价值体系,王安石变法研究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新动向,即王安石与司马光之争、变法派与反变法派之争不再是阶级路线之争,而是政策性的分歧。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始终是20世纪研究王安石变法中最受关注的问题。虽然在三四十年代已有多种意见,但是一般多把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归结为阶级利益的冲突和缺乏广泛的阶级基础。五六十年代则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把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二点:一是变法派缺乏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二是大地主集团反动势力的强大。进入八十年代以后,三四十年代和五六十年代的观点受到冷遇,讨论变法失败的原因大都转向从变法措施自身存在的弊端、变法过程中出现的蜕变以及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