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琴的城
|
不顺理成章地与他们欣赏音乐的水平成正比。他的感动缘于他师傅的,也是他自己的夙愿和理想终于得以实现。责任感重的人最容易将自己的责任理想化。而他们一旦这样了,他们本身便往往也变成了他们的理想的一部分。此时某事对人生显得严峻起来。此时人生被对自己的理想的欣赏所异化…… 然而两名一步步迈向艺术巅峰的青年却从来也没注意过他。有次他们在音乐厅的台阶上恰巧碰见他恳求把门人让他入场。把门人对他说:“只要他们同意……” 他将目光望向他们时,他们脸上竞呈现出了鄙视的表情。因为他们并没能认出他来。事实上连他们也将他这个赠予他们琴的人彻底忘掉了。 那一次他竞没能入场听他们的演奏…… 资助他们的商人们认为该是从他们身上获得回报的时候了。他们先向媒体介绍他们在别的城市所受列的尊敬,引起了媒体十年后重新报道他们的极大兴趣。这兴趣不无水分,报道却是热情洋溢的。有一篇报道的文字甚至是这样的:“如果我们不将我们这座城市的天才青年迎请回来,我们的后代将无法原谅我们的荒谬!”一切都是严格按照商业策划的步骤进行的。金钱足以将态度包装得特别真诚。于是有报纸呼吁组成一支“迎请队”;于是有不甘寂寞的人士毛遂自荐;于是全城许多人被发动起来,在“盼望书”上签名以表达盼望的心情…… 可想而知,当两名青年面对来自家乡城的“迎请队”,聆听着妙龄女邮声情并茂地朗读“盼望书”时,他们是何等的激动又是何等的感动!他们一一与“迎请队”的成员们亲切拥抱。他们热泪盈眶地诉说十年来他们对家乡城的思念。那些话语一半是真实的,另一半是受当时气氛所影响而得的。 十年前的不愉快冰融雪化。 天才的大提琴家和小提琴家载誉而归! 百场演出无比成功! 鲜花、掌声;掌声、鲜花…… 女人们爱慕的眼波…… 更人们的奉承和恭维…… 孩子们的崇拜…… 从音乐厅到本城名流们的家庭宴会;从社交界到新闻界文艺界;演奏、签名、合影、讲话--几乎到处可见他们为商家做的广告;氢处可见他们似乎卓而不群的身影;到处可见他们矜持的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微笑…… 一场演出接着一场演出--鲜花因他们而涨价了;女人们因他 们而风流了;男人们以是他们的朋友或曾是他们的朋友而自豪;孩子们以获得他们的签名而幸福…… 这座城市仿佛在欢度几个世纪才逢一次的什么节! 而这,既是由于人们之寂寞的心终于不再寂寞,也是由于媒体从业者们的推波助澜大显身手…… 荣誉乃是这样一种事物--当它达到或快要达到巅峰的时候它绝不会停驻在那儿,正如喷泉的水流绝不会凝止在顶尖的高度。普遍的人们对于成功者们的得意容忍到什么程度,决定着那一过程的短长。几乎每一种荣誉都有不当之点。当它像泡沫一样膨胀得太迅速,它的不当之点也便很快地凸显出来了…… 有一双眼睛忧郁地望着这一切情形--已不再年轻的制琴师跟随回来了。他的样子依然像流浪汉,他依然买不起每一场演出的门票…… 当两名青年的父母以他们的经纪人的身份与资助他们的商人握手言欢按合同分享利润时,某报登出了一篇千把字的化名的文章,尖酸地言之凿凿地指出--那名拉小提琴的留长发的风度翩翩的青年,其实一点儿也不配获得人们的敬意--因为他十五岁时偷窥过邻家少女洗浴…… 这其实是一个卑鄙小人的谣言。 媒体能够识破是谣言,但媒体有时特别需要谣言、而且特别善于将谣言炒作为“新闻”。在商业的时代,那样一条“新闻”的价值是由其商业性来判定的。 首先提出抗议的是那名拉大提琴的青年。他发表措词激烈的证言替他的合奏者刷洗清白,并且声明那一种攻击也是对他本人的攻击…… 然而另一份报上隔日便登出了另一篇文章,指出那拉大提琴的青年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他是少年时曾受家长唆使作伪证陷害别人(这倒是真的,但他已在法庭上忏悔过了)。而且他长得多蠢呀!五短身材,脸胖得像南瓜似的,明明像面包师嘛!而且……而且他十年前从大提琴组脱颖而出,据知情者透露,乃是有评委因他父亲是市政官员的秘书而偏向于他…… 两名青年及其父母们愤怒了,他们向法院控告了媒体的恶意诽谤。他们再演奏时手挽着手登台,手挽着手谢幕,以向公众显示他们的合奏关系是牢不可破的;媒体也恼羞成怒了,同仇敌忾,一场离间阴谋在悄悄酝酿…… 几天后有报登出一篇文章,揭露拉小提琴的青年曾对记者说:“我们之所以一直在合奏,还不是由于他(拉大提琴的青年)根本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梁晓声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无琴的城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一只风筝的一生 |
下一篇文章: 羊皮灯罩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