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只风筝的一生
|
的风筝,湿了又干了,干了又湿了。它粘满尘土,肮脏了…… 最初它仅能吸引一些人的目光。他们一旦发现它,都不禁驻足望它一会儿,都会说出一两句惋惜的话,或内心里产生一些惋惜的想法。 风筝不但肮脏了,而且破了。它的用竹篾编扎成的骨架暴露了,像鱼刺从一条烂鱼的皮下穿出来一样。 一旦发现它的人都赶紧低下头。它容易使人产生不好的联想了。 只有麻雀们仍愿落近它,仍喜欢啄它。当然,更加肆无忌惮地往它上面拉屎。仿佛它变得越狼狈不堪,越使它们感到高兴似的。 还有那个女人,也一直在天天隔窗关注着它由美变丑的过程。 她是一位女散文家。那风筝触发了她的某种文思。于是不久她写成了一篇充满伤感意味的叹物散文发在报上。于是此篇散文一时被四处转载,被收入“散文精品文丛”之类,不久获奖。 女散文家用三千元奖金买了一套时装。 她的亲朋好友都说她穿上那一套时装显得气质特别的端庄,特 别的高贵,总之是特别的超凡脱俗。她穿着它出现在文化活动中和社交场合,甚至行走在路上时,常会招来刮目相看的目光。她也十分需要这个。这也能使她那颗女人的心获得极大的满足。她因此暗暗感激那只被电线缠住的风筝……不,更真实更准确地说,是暗暗感激“俘虏”了那只风筝的电线…… 有一位摄影家,从报上读到了女散文家那篇散文,并且,也从报上知道她那篇散文获奖了。 于是有一天,他挎着摄影机,提着三角架按照她那篇散文所提供的线索,来到了她家住的那一条街。男摄影家被女散文家以感伤的文字所描写的一只风筝由美变丑的过程所影响,来为那只不幸的风筝拍一张艺术照片。他的初念并没什么功利目的,只不过受种中年人常常会产生的感事伤怀的心绪的驱使,想以摄影的方式,抒发凭吊某一事物的忧郁情怀罢了。 他选好了角度,支牢三角架,耐心地期待着光线的变化,连拍 了一卷儿才离去。 他将胶卷冲洗出来惊喜地发现,有一张的意境拍得格外之好。他在暗房中又进行了几次艺术处理,使那一张成了很独特的艺术摄影。 后来他举办了一次个人摄影展,那一张当然也放大了悬置其中。取题为《一只风筝的弥留之际》。 他是位颇有名气的摄影家。参观的人不少。许多人都在《一只风筝的弥留之际》前沉思冥想,或故作沉思冥想状。 其实那也算不上是一张怎样出色的摄影作品,只不过看了令人觉得感伤忧郁罢了。 但当代人的问题是物质生活水平越提高了心情越忧郁;精神生活内容越丰富了精神越空虚;越没多少值得感伤的事儿了越空前地感伤。这是一种时尚,一种时髦,一种病,一种互相传染而且没什么特效药可治的病。人们都觉得自己也处在弥留之际了似的,包括正年轻着的男女。 替摄影家操办摄影展的经纪人,从人们的神情中预测到了这一艺术摄影的商业价值。他起先估计得太低了。他让手下人暗中将出售标价牌儿为他偷来了,打算再加一个零,或再加两个零…… 突然响起了一个孩子的哭叫声:“这是我的风筝!我到处找过它!我能认出这就是我那只风筝!” 这孩子曾因失去了那只风筝而非常难过。他和它之间似乎已存在着一种感情了。 他央求他父亲替他将那摄影作品买下…… 当父亲的不忍拒绝儿子,领着儿子找到了那经纪人。 经纪人伸出了一根指头。 “一千?” 经纪人摇摇头,向那当父亲的出示标价牌儿--一千后已被加上一个零了。 孩子很懂事。知道这完全超出了父亲的经济实力,噙着泪,一步三回头地跟着父亲走了…… 那摄影作品立即被一位“大款”买定。“大款”倒不太喜欢它。他喜欢的是当众在别人买不起时,自己一掷万金买下任何东西的那份儿好感觉。 那摄影作品被一位“大款”以万金买定的事见了报,并且此消息报导配有那摄影作品。 女散文家那天一看报,当即给自己的代理律师拨通了电话--指出这是公然的侵权,甚至是公然的剽窃。因为摄影作品的构思,分明的来自于她那篇不但获奖还被收入“散文精品丛书”的散文…… 于是一场“版权”官司又见报。 寂寞的报界大喜过望,“炒”得个“天翻地覆慨而慷”。 那当父亲的看到了有关报导,心想若说“版权”,“原始版权”是属于我的呀! 他向女散文家和男摄影家同时进行了起诉,使得报界更加大喜过望。电台、电视台也不甘落后,分头进行采访。由于案例独特,律师界终于被诱上钩,自觉不自觉地卷入了大讨论。媒界推波助澜,使讨论发展成了辩论。于是有经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梁晓声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一只风筝的一生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梁晓声:胸怀人文、用心思考、为人民写作 |
下一篇文章: 无琴的城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