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G >> ge >> 葛水平 >> 正文

 

玄境

 我从北岳恒山的金龙峡踏上悬空寺。我发现自已天生的并于无意中培育起来的“胆量”像金子一样可贵。我们行走在悬空的寺庙中,听到风铃从我耳畔闪过。我含着闪烁的笑意,从身心的细节处我像一支似态的兰花,一只手扶着明代郑洛诗碑碣:“石壁何年结梵宫,悬崖细路小溪通。山川缭绕苍冥外,殿宇参差壁落中。”比喻的文字凸起的玄境,犹如腾云的皈依梦。远处连绵的恒山山脉衬得天高云淡,有一群飞鸟,远去后在我的视野中皆小如粒。我丈夫牵着我和朋友的手走过用几根细木撑起的悬空栈廊时,他们示意我要轻移“莲步”,甚至不要大声的呼吸。一种难经言明的悬念。我们如大风裹着的浮起的三粒微小的尘土,如此这般风扬在如此广袤、如此深古的神性大地的悬崖上。然而这种架空的行走倒让我获得一种抑制不住的快乐。没有人能阴挡我,我朝前奔去。
  北岳恒山,又名玄岳,五岳之中以“奇”著称。悬空寺建在恒山的峭壁上,半壁岩窟半壁楼,峻凌巍峨。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以“君阙双峙,武夷九曲俱不及比似也”来形容恒山之险要。而我在这之前从新买的旅游地图上,看到悬空寺呈现给我的是一小块鲜艳的色彩。这就是我在平面地图认识的将要去处。思维不能反映出一座庙宇的气势,只是从寺名上感觉到它很“玄”了。此刻,我们就站在脱砂三世佛前喘息,我甚至有了一种遏止不住的想法:悬空的虚微处,充满了神性的诱惑,众神之神,才智出众,独立无限之权力成为世上人所不及。释迦殿、三圣殿、三宫殿、纯阳宫、五佛殿、三教殿,济济一堂,从古印度、波斯、阿拉拍直到中国文明的先知先觉都汇总在这里,微笑谦恭、清高豁达,在友好的气氛中同话共语,无论西方缜密的理性逻辑思维,还是东方非逻辑的感悟性思维,在这里共同编写着天下大同的和平圣经,一种最完美的智慧的归类,神秘如天。相比之下行走的人类是多么单寡。一个人是龙,三个就成为虫了。与平常事物结缘的心,社会生活无法排解的忧怨和无法摆平的经历使人类争吵的生命脆弱起来,无法同等的虚荣意味人对自己真正的损毁。老背晦了的求神拜佛,漫天塞地几千年了,人把神看得有力无气,却依然对神能宽容,众神语境中所有神秘的威吓力,一再而再被人煽情,我不知道掌门人聚焦在一起是一种亵渎还是一种发扬,是一种优雅呢,还是一种堕落?我想这不是凡胎肉身能得出的结论。
  关于悬空寺,历史上的记载当然不会被人忘记。它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到如今足足1500年的历史。我在接近它时,我就感觉到了中华古代的建筑艺术精华中常常蕴含的一种内气,它经纬在一个“空”字里,也深藏在一个“玄”字里。二者的存在无一不是一种在时间的流逝中矗立于大地的空间,给人以深沉的历史感,并以建筑的独具的“文化性格”诉说着民族、时代甚至地哉域、个体的独特的文思境界。美,轻信,希望以及祥和不会影响别人的幸福,在辐射庙宇建筑的光芒中美化着生活致命的忠诚。“悬”与“玄”通,空为悟道,如是来,如是去,悬空悟世,辛辣苦酸,功名利禄,登临一览,都一起抛掉罢。然而凡人登临,到这被风霜黯淡了的逼仄之地,真的都能在“玄空”中把浮世萦萦于怀的一切抛掷于苍茫太空的山石涧水中吗?
  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北天师寇谦之仙逝,临终前留下了末了遗言: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达“上延霄客,下绝嚣浮”。南天师张道陵因北天师寇谦之献道书于太武帝有功,遂产生了南北对峙的激烈斗争局面。斗争造成了灭佛兴道的发生。这是寇谦之不曾有预料到的,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一向信奉道教的太武帝,竟会首先拿道教来开刀。寇谦之的弟子李皎在恒山修道,目睹了佛道之间的刀光剑影,在完成师父遗愿的不懈努力中,将山中宰相陶宏景提出的三教合流台上了悬空寺。“美在和谐,巧夺天工,妙在移情,感悟人生,玄在大同,三教归宗。”凡世大度,佛以慈悲为怀,渡人为本;道以无量渡人,礼度为先;儒以“和”为上策,仁者爱人,智者见智。重重叠叠,殿楼分布各有居所。悬空寺的布局既不同于平川寺院的中轴突出,左右对称,也不同于山地宫观依山势步步升高的格局,均依岩壁凹凸,顺势凌空而构。全寺占地面积152.5平方米,实际使用面积580多平方米,建有大小房屋40间,十七处殿阁,其中十一个佛教殿,一个三教合一殿。里边分别供奉着铁、铜、脱砂、泥塑、木雕、石雕等神像80余尊。始建初年,最高处的三教殿离地面90多米,由于河床历年淤积,现在只有58米。这就是人类透过残缺不全的建筑而保存下来的悬空寺。在我们看来没有刻度的山脉河流,甚至沃土、山石,对历史来说也许是一种希望,有着对未来向上精神的欢喜。“谁结丹梯高万丈,我闻佛法演三乘。凭虚顿悟心无往,好步禅关最上层。”谁又能好步禅关最上层呢?!佛陀本人也不过在菩提树下悟出了以健康化育生命的大道理罢了。生活在自己适宜的土地上才是最亲切的呀。然而人才不能够觉悟,不能够在庸常的生活里学会改变枯燥、寡淡的生活,始终认为自己是个明白人。我老觉得人活得最明白的是饥饿来临,没有食物、水,没有票票,就像这翠屏峰上的悬空寺中的诸佛,它只是让你更加空,身体空、心灵也空,而且更加虚无。生存的局限阻止了他们对这个世界直观美好的认识,你登上最上层,辽远深邃,而明亮的一刹那使你解除了生的烦恼,一如解决了饥饿的问题,一切犹如底层生命对宝贵的想象。于是,前仆后继地探寻和追求一种大同世界的乌托邦梦想,与情感毫无帮助下,造神运动在汉民族语汇中恣意汪洋地把玩建筑语言、雕塑语言,神话语言然而有一段过程,这些语言却像水土流失一样的人的胸怀中不可阻挡地丧失掉,人们出现了无目的寄托邪教滋生。
  我从悬空寺三教殿的栏杆处往下看,我看到太白遗墨“壮观”二字。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三十五岁的李白沿恒山天峰岭,经天梯、十八盘、通天路,走进悬空寺,层层登临,让诗人灵感的触须显得分外地活跃。也许是一次忘情的宴饮之后,在一缕午后的斜阳中,诗人走上悬空寺,走到三教殿旁令人心跳的栈廊之上,俯视金龙峡喷珠堆雪的激流,仰看寺楼背靠的千仞立壁的磅礴气势,诗人豪情勃发,以他“螭文笔翰”的自负,临风写下“壮观”二字。意犹未尽,在“壮”字中别出心裁飞来一点。我们可以从别一个角度来揣摩诗人的心境:35岁,仗剑去国,开始他生命第二次壮游“北上”。这一次比不得25岁时离别四川,顺流漂过白帝城的心情,也比不得60岁时的浔阳出发,天也窄,地也窄了。生当壮年,濡毫作诗,风流倜傥,“琼怀绮食青玉案,使人醉饱无归心,”千载之下,这是令人—想起来依然激动不已的—个历史镜头。我疑诗人是再写完“观”字之后,补笔于“壮”里的那一点。如果我们仅仅理解它是书法的增笔减笔之法,未免小家气度。从悬空寺的远处去看,李白书法性格特征越发显见:清逸、俊秀、飘然不群,不主故常,完全能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葛水平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玄境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