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D >> deng >> 邓小平 >> 正文

 

琳回忆与小平结婚:算了吧,凑合吧

桥事变爆发。乔装成百姓模样的卓琳,终于躲过日本鬼子凶神恶煞的视线,逃出北平。那种日本大兵手持刺刀、荷枪实弹搜查学生和进步人士的森严危险场面,令卓琳刻骨铭心。

逃出北平后,卓琳决计要去延安投奔八路军、投奔革命。北平——天津——青岛——济南——西安——延安,转船倒车,折腾数回才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并考上了延安陕北公学,经近四个月的学习圆满完成学业。次年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而成为一名矢志不渝的革命者,并因工作需要而改现名。

从一个名牌大学的女生,到迈入革命殿堂的青年革命者,卓琳毫无畏惧接受战争的洗礼,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枪林弹雨之中。头三个孩子都是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中出生的,在战争的残酷环境中成长。卓琳多次忍痛把孩子托付给老乡,只身一人,随部队行军、转移。
特殊时期共享“特殊待遇”

1952年,邓小平从西南局调到中央工作,卓琳也带着全家一同来到了北京。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的邓小平对自己的妻子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不要出风头。于是,卓琳多次谢绝了一些单位、团体请她参与工作的邀请,一门心思为邓小平当秘书,整理日常文件。“他看完的文件要发的,就交给秘书。他要收起来的文件,由我负责存档。这些文件他看完后,我一一登记好,再用三轮车送到中央办公厅存档。”有时忙,她和邓小平一直劳碌到深夜。卓琳就是这样默默在邓小平背后奉献着,从不给他添乱、惹是非,从没想过从政参政,只是尽职尽心做好自己认定的份内的、力所能及的工作。

家庭的温暖,无疑有助于邓小平从容应对接踵而至的政治风波。风雨飘摇与境遇沉浮中,不变的是与他相伴永远的妻子儿女。卓琳与邓小平是一对性格迥异的夫妇,但他们心底深处有很多内在的东西是相通而融和的,两人默契着应对一切来自外界变幻的风云。

196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把邓小平一家推向了灾难的深渊。艰难岁月,更显出夫妻的情深意切。那个时候,有不少人想的是划清界限,而清醒的卓琳特别信任自己的丈夫,没有“犯糊涂”。“那时我相信他没有错,当然失误可能是有的,但不会有错误,更不会有大的错误。”人身失去了自由,工资被停发,生活十分困难。邓小平有一件开司米毛衣,是解放初期他在上海工作时一个朋友送的。穿得久了,毛衣的袖子上破了一个洞。家里没有开司米毛线,卓琳就找了一些相近颜色的粗毛线,把粗毛线再分成细线,一针一线地把毛衣补好。

1969年10月,邓小平以“全国第二号走资派”的身份被下放到江西监管劳动。经过战争磨炼的卓琳顶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毫不犹豫地陪伴邓小平到了江西,迎接生活的挑战。卓琳给了邓小平许许多多的关心和抚慰,共同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时光。当时有高血压的卓琳往往一手拉着丈夫、一手扶着栏杆上楼。那时,邓小平被分配到一家拖拉机修配厂干钳工活儿,这对他来讲并不陌生,因早些年在法留学时就干过。然而,那时邓小平毕竟已是将近70岁的老人了。卓琳在厂时的活是折线圈,可以坐着干。卓琳看他一天劳动很累,就要给他搬个椅子坐坐,他说一旦坐下去就站不起来了。

工资全部停发,改发很少量的生活费,生活十分拮据。于是,邓小平夫妇的生活水准明显降低了。邓小平原来爱抽的“熊烟”不抽了,改为“前门烟”,爱喝的酒也降格了,改喝普通酒。有一次,卓琳找到与自己要好的女工学到一些酿酒的要领,并弄到一些酒药,请人买了些糯米。不多久,卓琳就能酿得一手好米酒,邓小平很爱喝。他们还动手做豆瓣酱,这种菜对四川人来说是顶下饭的。

他们在那里还开垦出了一块地,种些菜什么的。“他挖地,我就拿个小板凳坐在那里拣石头。拣完石头后,弄成一亩地的样子,我们就跟老百姓要些种子,种些茄子、辣椒之类容易种的东西。浇水呢,他去浇,总是照顾我。”

被“发配”江西的日子,卓琳记恋终生。院子里挖地、拔、种菜、施肥,他们干得很愉快,互相帮扶,互相体贴。不几个月,菜地长得青葱翠绿,结出了丰硕的果实,青菜可以摘吃了,南瓜开出了金黄的花,蜜蜂在花的周围来回飞舞。邓小平夫妇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就是这样,邓小平干重活、粗活,卓琳做些烧饭之类的技术活,夫妇俩在配合中相互照顾,收获劳动中带来的喜悦。

他们精心喂养的几只鸡也开始下蛋了。这几只鸡仿佛通人性似的,一看到邓小平夫妇劳动回来,就咯咯地跟上前来,仰着脑袋要求主人喂食。他们总是高兴地满足它们的要求。

历史是不能假设的。然而如果没有卓琳对邓小平生活的照顾和精神上的理解,如果没有卓琳用行动给予邓小平最大的支持与关爱,我们无法想象后来与邓小平有关的历史是否真的要重新改写。
“中心”与“核心”都那么忠心

邓榕说:“爸爸老在忙工作,不大管我们,因此对我们来说,妈妈自然就比爸爸更为亲近。我们的妈妈,不仅在生活上照料我们,在思想上,乃至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对我们来说,妈妈的影响力都是非同寻常的。” 卓琳曾是北京大学物理系的学生,结果自己三个子女也都相继选择了物理这门专业,而且考上的也都是北大物理系。从这一点,足见在潜移默化中母亲对子女的影响力之大。

在家里,卓琳是“中心”,而邓小平是“核心”。卓琳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家管好,把孩子看好,不让小平操心,让他专心致志地干好工作。家里开支都是由卓琳计划、执行,邓小平从不过问,当然卓琳总是尽量将开支向丈夫倾斜。在三年困难时期,邓小平爱喝龙井茶,比较贵,也爱抽点烟。一向精打细算、省吃俭用的卓琳对丈夫舍得开支。每天上午下午,她各给丈夫泡上一杯浓浓的龙井。邓小平喝完后,她自己则接着喝剩下的茶根。

一大家十几口在一块吃饭,卓琳在三年困难时期为保证丈夫吃好一点,要他单独吃,邓小平不干。后来,她就派次女邓楠一个陪着老爷子吃。可不久,老爷子又不干了,坚持要跟大家一块吃。卓琳没辙了,只得单独给他炒一个菜,别的菜都一样。结果,就这一样菜,到了饭桌也叫老爷子“给你点、给你点”处分了。最后,卓琳没办法了,就让一大家都吃一样的,谁也不再享受“特殊待遇”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邓小平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琳回忆与小平结婚:算了吧,凑合吧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邓小平与毛远新之间“矛盾”的真相
    邓小平个人档案
    胡耀邦谈往事:比较毛泽东和邓小平
    鲜为人知:刘伯承留给华国锋的“特殊
    邓小平说陈锡联同志没有野心
    梁漱溟评价邓小平 毛泽东听完笑出声来
    邓小平、华国锋等在唐山地震时的反应
    毛泽东对接班人的打算:刘少奇第一邓
    邓小平七次遭暗杀
    薄一波谈邓小平:“一人千古,千古一
    1983年邓小平拍板“严打”
    刘伯承临终叮嘱华国锋:要邓小平主持
    邓小平会见金庸:我为何不当国家主席
    邓小平:我们庆幸他是那个做决定的人
    没想到这竟是邓小平去世前的最后一句
    小平的最后时刻
    周恩来与邓小平战友情深
    莫忘小平同志复出时的感言
    薄一波撰文忆小平在太行:大家风范 
    邓小平政治评传
    邓小平南方谈话未见报的两句话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邓小平之女邓
    邓小平访美险遇刺 三K党成员抽刀冲向
    邓小平伸出一个手指:裁军100万
    邓小平与万里桥牌大战 技高一筹不愿输
    从邓小平受迫害时进行的思考说起
    邓小平戒烟趣闻
    1975年,周恩来向世界推出邓小平
    有感于邓小平“中国不允许乱”!
    34年前邓小平问布什:是不是每天都在
    邓小平20年前画下房改“圈子” 中国房
    邓小平——时代立宪者的平凡人生
    邓小平简介
    1980年8月18日 邓小平提改革党和国家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的邓小平
    邓小平对"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把握及其
    邓小平打破《时代》惯例,两度入选年
    “摸着石头过河”思想的内涵和意义
    我得到了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签
    特区诞生内幕:邓小平说我愿当大家的
    “一国两制”构想出炉全过程
    邓小平长女:父亲的道理都是从老百姓
    邓小平与《聊斋志异》
    中共纪检历史展探密:邓小平下令查苏
    史海钩沉:邓小平最早明确提出申办奥
    亲人眼中的邓小平
    “总设计师”邓小平称谓的来龙去脉
    “两个凡是”的禁锢是如何打破的
    邓小平出席联合国特别会议前后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
    叶剑英力挺邓小平复出
    未竟的邓小平
    邓小平
    【历史上的新闻】22日:邓小平诞生、
    有感邓小平“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试办经济特区的决策内情
    重温小平同志“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卓琳逝世:小平走后的这12年
    卓琳三姐妹的故事
    卓琳:把我的骨灰撒在小河沟里
    砍头我也跟着你 卓琳邓小平相濡以沫5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