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影》教学设计 安徽省巢湖市庐江县白山初中 夏登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年游戏中的艺术和美。 2、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景物的变化并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 2、学生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熟悉文章内容,掌握字词,品味文章语言。 3、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树立“生活中处处有美,但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的观点。 4、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 1、了解一些中国画的常识,领会国画的内在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2、鼓励并培养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设想】 1、本文可通过学生自主地读、说、悟,教师恰当地引导、调控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师生共同体会童稚的活动中蕴含的艺术和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观,让学生觉得语文课不仅有语言的文学美,而且有画面的艺术美,体会学语文既是知识的获得过程,又是一种美的享受过程。 3、本文充满了童趣,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 【教具学具安排】 中国山水、人物画和西洋山水、人物画各一幅;录音机;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2、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3、初步感受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特点。 【师生互动(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童年唱着快乐的歌儿离我们远去了,那一段段往事常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一幅幅美妙的画面。童年时我们常常和伙伴玩各种有趣的游戏,如用泥巴做房子,堆雪人,用柳条编笼子等等。当时,你是否想到这也是一种艺术上的创造呢? 同学们喜欢猜谜吗? 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腿黑身黑头头,灯下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影子) 今天,让我们来欣赏一幅充满童真童趣的“中国画”──《竹影》。 二、整体感知 伴随轻音乐,学生先轻声朗读课文,再思考:课文题为“竹影”,它是以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事为主?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学生交流思考回答,教师明确: 本文叙述了在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我们几个少年在水泥地上做充满童真、童趣的描竹影的游戏,以及爸爸给我们讲画画的知识,从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三、合作、探究、交流 1、作者: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散文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自幼爱好美术,跟李叔同先生学习绘画、音乐。 1921年赴日学习音乐和美术。回国后,任上海一书店编辑,是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美术教授。解放后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中国画院、上海对外文化协会任职。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多以儿童为画面的主人公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他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等。这些作品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具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补充。) 2、生字词注音、解释: 学生自读,查工具书,小组内讨论和订正。(出示小黑板) ⑴ 读音: 惬(qiè)意 水门汀(tīng) 蘸(zhàn) 口头禅(chán) 参(cēn)差(cī)不齐 ⑵ 词义: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 包罗:包括(指大范围)。 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又引申为有差别、不一致。 3、品味赏析,体验童趣: 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第1~3节),然后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朗读,师生共同提问题,共同评议: ⑴ 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 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 明确: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差不齐地描出许多竹叶来。…… ⑵ 本文中除了写人物活动外,还涉及哪一方面的内容?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中心? 明确:中国画和西方画的区别。本文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⑶ 学生阅读课文第4~5节,教师当堂可出示同一题材的两种画,理解“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这句话的意思,了解中国画跟西洋画的不同。 明确:所谓“符号”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内容,二是形式,关键是内容,而不在于形式。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两种审美体系表达两种审美方式的不同。 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文化,影响到本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是文化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希腊—罗马一脉相承的西方文化有相当大的差异,表现在哲学、宗教、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中国画重写意,与我们民族传统的审美观有很大的关系,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强调写意;而西洋画重写实,如同照相,也和西方文化重实验相关。 四、比较阅读 1、在上册书中,我们学过一篇文章,作者描述了自己童年时的许多有趣的事,文章的题目是什么?请说出它讲述了几件有趣的事? (学生答:《童趣》。文中将蚊子比作“群鹤舞于空中”、“鹤立云端”;“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我们来比较一下本文与《童趣》的异同。小组讨论后,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概括明确: 相同点:都表现了童真、童趣;都富有想象力和审美情趣。 不同点:《童》是文言,选取几件事,《竹》是现代文,一件事;《童》注重想象、联想,《竹》注重审美。 2、教师小结:比较阅读是一种阅读的方法,通过对两篇文章主旨、选材、语言和手法的比较,对文章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希望同学们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并应用在平时的阅读中,提高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 五、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美学家朱光潜说:“模仿只是创造的始基。”现在假设有一个人站在一棵竹子前,要你来告诉他怎么画,你会说些什么?(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回答) 要点:画出竹子美的姿态,活的神气。像我们闭目想象时见的一种神气。注意竹叶的方向、疏密、肥瘦,以及整个的形体。 2、回忆童年,找寻乐趣: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和体验的 ?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3、欣赏延伸: ⑴ 名人与竹: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名句,名篇关于竹的诗文。(学生合作交流回答,教师适当提示。) 例如:苏轼: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⑵ 竹之悟:有人说,竹──每前进一步都有一个小结;也有人说,竹──外强内干。你认为呢?请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感想。 【本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学生回答) (艺术不是高不可攀的,它就蕴含在童年充满童稚的游戏中。)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是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大语文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布置作业】 1、多读课文,认真体验游戏活动中的艺术与美。 2、练笔:你还能记起小时侯玩的游戏吗?联系这篇课文的学习,你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和体验?结合本文景物的描写特点,请用一二百字记下来。 【板书设计】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竹影,丰子恺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竹影》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