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小学唱歌教学的策略
首先需要调整对唱歌教学的认识。“歌曲”只是我们音乐教学中的一个材料,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学会演唱一首歌曲,或通过歌曲学习积累识谱的经验,更重要的是要能在歌曲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这也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目标的两个重要方面。其次需要改变传统的唱歌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善于“模仿”的学习特点,在聆听与模仿中学会歌曲,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表现歌曲”上,并设计多种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表现歌曲,提高学生音乐表现能力。
思考唱歌教学的策略,寻找唱歌教学的突破口是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1、“欣赏领先”的教学策略。
“欣赏领先”,即在学生学唱歌曲前先欣赏歌曲。学生接触音乐最乐于的方式也是“听赏”,在听赏中能感受歌曲的美,体验歌曲的情绪,理解歌曲意境,熟悉歌曲的旋律,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为歌曲的学习和表现做好铺垫。中国著名艺术教育家周大风认为: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以音乐欣赏为主体。在学唱歌曲之前,对作品进行必要的欣赏,对作品表现内容、节奏、旋律风格等等,做事先了解是很有必要的。对作品充分的欣赏,也会为歌曲的学唱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欣赏歌曲时可以是教师的演唱或欣赏录制的音响。教师的现场演唱具有直观性,学生会感到特别亲切,因而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老师的演唱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学习,学生学习歌唱时也多是模仿教师的演唱。教师演唱时应有饱满的热情,立足于以情感人,演唱的声音尽量接近少儿歌曲的演唱要求或符合所演唱歌曲的风格特点,能够正确表达歌曲情感,有适当的表演,并与学生有交流。欣赏录制的音响时,可以欣赏不同歌曲演唱版本或歌曲的其他表现形式,在“比较”欣赏中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评价能力,拓展学生艺术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例《茉莉花》《猜调》)
老师可设计一些提问,引导学生欣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歌曲的情绪情感、创作特点和表现风格,体验歌曲所蕴涵的美。如,河北民歌《对花》的学习,针对歌曲特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欣赏《对花》,了解河北民歌的音乐特点,如,了解“对唱”的演唱形式,分析歌曲旋律与地方语调的关系,关注歌曲中衬词的特点,等等,学生不仅学会了一首民歌,还熟悉了一类民歌的音乐风格特点,积累了相关的欣赏经验。
课例:《对花》
2、“在听中熟悉歌曲旋律”的教学策略。
经常可能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听起来节奏和音准方面都较难把握的通俗歌曲,没有老师教但学生能唱得很好,其原因是小学生的听唱与模仿能力较强。在歌曲学唱中可充分利用和发挥学生的这种音乐学习能力,创设反复聆听歌曲的机会,让学生在“听”中熟悉歌曲的旋律,在感受与体验中轻松愉快地学会歌曲。中国音乐教育学会秘书长吴斌多次强调:“音乐的特点在于多听,熟悉的东西才能产生感情!”听歌曲的方式可多种多样,可以在欣赏中、在活动中、在参与表现中聆听,要充分利用学生无意注意,在不知不觉中听熟歌曲旋律。
巧妙设计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聆听歌曲,熟悉旋律,如,边听音乐边用声势动作参与表现;边听音乐边用打击乐器和固定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边听音乐边用律动参与表现歌曲,等等。湘艺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踩山》、《海娃的歌》等节奏明快的歌曲,可让学生边听音边做声势动作,既能增强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动作协调能力,又能在“听”中熟悉了歌曲旋律,突破了歌曲学唱的难点。(特别指出,动作参与不宜复杂,讲解动作多的弊端)
“欣赏歌曲”也是实践“听中熟悉旋律”的很好的方式。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反复聆听歌曲、整体感受歌曲的同时也熟悉了歌曲的旋律。如,你认为哪一句最有特点?再次聆听,跟唱歌曲中的特色乐句;听教师演唱,想想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跟琴模唱歌曲旋律;再次聆听,默唱歌词;用听辨法解决难点乐句。引导学生在反复聆听中掌握歌曲旋律。
课例:《什么结子高又高》《在葡萄架下》
老师指导学生演唱《在葡萄架下》时,创设机会让学生反复聆听:导入课题时,教师随乐舞蹈,学生完整感受歌曲旋律;老师随音乐拍击具有新疆歌曲特点的节奏——大切分,让学生感受歌曲的节奏特点同时熟悉了歌曲旋律;学生边聆听音乐边拍击“大切分”节奏,参与表现歌曲;学生学习两个简单和典型的新疆舞动作后,边听音乐边舞蹈参与表现。在反复整体聆听中,熟悉了歌曲旋律,体验了歌曲情绪。
3、“唱好与唱会同时进行”的教学策略。
唱歌教学中,一般是学会歌曲以后再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而此教学策略则强调“唱好”与“唱会”同时进行。“唱好”至少包括两个方面,即“好的声音演唱”和“准确的情感表达”。而“好的声音演唱”和“准确的情感表达”是需要贯穿于唱歌教学整个过程的,不只是将歌曲唱会后才做的要求。吴斌曾在讲座中多次强调:“不要等技术成熟之后再进行歌曲的艺术处理,音乐教学的全部过程都应有感情的参与。”这也更能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也是让唱歌课更具音乐性的一种较好方式。
“唱好与唱会同时进行”的教学策略,有时甚至可以是在“唱好中唱会”,即在唱好歌曲某一部分的同时记住歌曲旋律,唱会歌曲。
出示课例《在葡萄架下》,如歌曲《在葡萄架下》最后一句“边疆儿童多快活”是歌曲中的难点,旋律中出现了学生较难把握的前半拍休止节奏,老师可以采用示范、带唱、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演唱时掌握“声断气不断”的演唱技巧,较准确地表达此乐句的情感,学生在反复体会、模唱、表现中唱好该乐句,自然也就唱会和记住了这一句旋律。又如《小猫钓鱼》中第一段的最后一句,在反复练习中把握歌曲中的三个“它丢”的不同力度,既体会了小猫犹豫的心情,又唱会了歌曲。
4、“多种形式参与表现歌曲”的教学策略。
演唱是表现歌曲的主要方式,但对于小学生而言,仅有演唱还不能充分激发其表现的欲望,也不足以表达其情感。在唱歌教学中,尽量采用综合性、多样化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参与表现歌曲。郭声健在《艺术教育论》中提出了艺术教育的“参与性原则”,强调“学生参与艺术的途径不是单一的,而是全方位的,教师进行艺术教学时,应该为学生创设和选择适合于教学内容的参与通道,并采用必要的手段启发和帮助学生顺利打开这些通道。使学生不仅有听觉参与,有视觉参与,还有动觉参与、言语参与、心灵参与等。”
学生以各种形式参与表现歌曲时又要注意参与的全体性、常规性、适当性。全体性是指尽量设计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的音乐表现活动,面向全体学生,而不只是少数几个学生的表演。常规性是指所设计的活动是在常态下大多数学生都能表现的活动,不需要预先排练的表演,不追求完美的表现。适当性是指参与表现的活动要适量,用声音表现歌曲是根本,而其他形式参与表现歌曲只是辅助表现手段。同时,学生参与表现时,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启发,不能只重参表现而不重参与表现的效果,不利于学生表现技能的提高。(联系传统教学讲解)
课例:《甜甜的大家园》《嗯嘿呀》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