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小精灵》 (三课时)

希望我能将给大家带来一堂丰富多彩的音乐课。
一 、 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陈述。
1.教材分析
秋天多么美》是一首4/2拍的歌曲,曲调旋律优美,歌词生动的展现了秋天丰收的美丽景象。歌曲一共分为两段,第一段描述的是棉桃花,第二段描述的是稻花。这两种农作物对于身处城市中的孩子可能并不了解,但我会借助图片,让孩子们对两种农作物有一个形象上的观察了解。歌曲中也针对这两种农作物进行了特点的描绘,运用了许多“口语化”的词汇,如“咧呀咧开嘴”、“把呀把手挥”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形态特点,“小呀小白牙”、“金呀金头发”表现了颜色特点。歌词中也有不少的叠词,如“张张”、“笑微微”、“串串”、“金穗穗”等,使得歌词在记忆上较为容易一些。两段歌曲的副歌部分都使用了啦啦啦的衬词,将歌曲情绪推向了高潮,表达了孩子们喜爱秋天,热爱生活的喜悦心情和美好情感。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在教育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指南。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演唱歌曲《秋天多么美》,感受歌曲欢快喜悦的情绪,启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美好情感。
(2)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能够用轻快跳跃地声音演唱歌曲《秋天多么美》,引导学生对歌词进行改编,并启发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现歌曲的创新能力
(3) 过程与方法:启发学生通过说说、唱唱、看看、编编、演演来表现歌曲的情绪。
根据目标,我把教学重难点定位于:让学生理解歌词,感受歌曲优美的旋律,用正确的情感来演唱,并能够根据歌曲节奏创编歌词。
二、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境教学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为学生创设了一系列优美的秋收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其次我采用了整体教唱法。让学生在多次听唱的基础上跟着教师完整的学唱歌曲,这样一来学生能在连贯的歌词、完整的曲调中激发起音乐感受,并能在学唱中提高音乐学习水平。但在重难点乐句中,我会以语言引导的方法来解决。
最后我还采用了情绪感染法。在范唱时,我首先会用动作、表情和声音将生气和高兴的不同情绪表现出来作为铺垫,在学生整体学唱完成后,我会请学生自己用语言交流的方式说一说用怎样的情绪来表达歌曲,然后在用歌唱的方式加以表现,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怎样用表演去表达不同的情绪。
三、说学法
在本次教学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1、体验法: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听赏歌曲,自己总结歌曲中棉桃、稻花的特征,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多种感官参与法: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看、说、听、唱、想、做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促使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兴趣。
四、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找秋天
1、师:同学们,一年四季中有一个季节它的颜色是金黄的,味道是香甜的,你知道是什么季节吗?(秋天)你还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它?(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感受秋天)
2、师:老师这里有几幅图片,请你找一找哪两张代表了秋天,说一说它们的样子。(学生通过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棉桃、稻穗,老师用白白的,金穗穗等词来简单小节)
(二)歌曲教学——唱秋天
1、聆听歌曲,初步感知
师:在这热闹的秋天里,棉桃和稻穗已经按捺不住了,它们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要送给大家。(播放歌曲)
师:同学们听完歌曲,有什么想对棉桃和稻穗说的?
(学生通过自由发言表达对歌曲的情感认知。)
?请学生为歌曲取名字,师出示课题
2、整体学唱歌曲
再次听赏,请学生用自己的肢体方式来理解歌词
师:我们再来听一次这首《秋天多么美》,不过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希望你们能跟随歌声自由的表演好吗?
?用la整体模唱,熟悉旋律
师:同学们表演的真棒!现在我们来和棉桃姐姐比比赛,听听谁用la的方式把这首歌唱的更好听。
?读歌词,熟悉节奏
④学生轻声跟琴演唱第一段,师纠正出错乐句
⑤学生说一说应该用怎样的情绪来演唱,并表现
⑥自主学唱第二段,想一想假如你是稻穗,你会用怎样的情绪来演唱歌曲?
⑦全班完整演唱歌曲
⑧再次带入动作来演唱歌曲
(三)课后拓展——秋天
师:我们用了这么动听的歌声来赞美了秋天,你还能用美丽的图画把它留在我们的教室里吗?(边听赏歌曲,边让学生秋天,从听唱的角度转化的视图的角度,让学生多方位的感受秋天的美好)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一起歌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小精灵》 (三课时)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