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织教学。
1、律动。
2、师生问好。
二、故事的导入与开始
1、听旋律。(早晨的音乐)
2、说一说听到哪些声音(如鸟叫,风声,水声,树叶沙沙的声音等),并且请学生找一找或学一学类似的声音(用带来的生活中的物品,敲击、吹叫、摇动发出的声音来寻找类似的音响)。
3、整合。(学生模拟具体音响,配上旋律与老师的话,在组合中体验音乐美感)。
三、故事的发生
1、节奏练习。“小青蛙也醒来了”。
(1)、听青蛙声引入。看小青蛙录象。
(2)、学小青蛙的叫声与练习。(以小青蛙的样子作为图形谱,学叫不同节奏的叫声。) X X | X X | 、
XX XX | XX XX | 、 X — | X — |
(3)、寻找类似声音模拟与叫声的合奏练习。(师出示蛙鸣筒,启发学生用瓶子的摩擦等办法探索蛙声)。
四、故事的发展
1、表演与模拟。(“小青蛙走累了,都在路边休息,可有几只调皮的小青蛙却在这时离开了大家”。)(随音乐表演溜走的青蛙)。
(1)、模拟雷声、闪电、雨声。(“可是天气一下子就变了。”)(用脚步声、摇瓶子里的水的声音来模拟)
(2)、“这时小青蛙心里是怎样想的?会怎样?”(表演)“请你帮它想办法!”
2、学唱歌曲。
(1)、听范唱。“小青蛙终于找到了家,让我们看看它是走哪条路回家的。”
(2)、再次熟悉旋律。师范唱与表演。
(3)、说说歌曲内容。(学学小青蛙的不同情绪)
(4)、学唱。(表情处理)
(5)、男女生表演唱。
(6)、讨论与表演。
五、故事的结束
“小青蛙找到家后,天色已经很晚了,孩子们都进入了梦乡。” |
结合生活实际,在身边寻找、发现类似声响,培养学生发现与倾听的习惯,注重关注生活中的音乐。
整合学生的自助声响模拟,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文学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这里的节奏谱在课中以小青蛙的样子出现,使学生见到可爱的图形谱,形象有效地进行练习。
培养观察与探索能力。
随着故事情节,培养学生即兴表演与模仿、发现的能力。
培养安全常识。
培养不同情绪在念歌词中的不同体现。
播放《小夜曲》,关上灯,营造晚上的氛围,学生在表演睡觉中,完整地结束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