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佐兴
这篇文章将引领你去多角度读懂《心声》的内涵。
《心声》是当代女作家黄蓓佳的一篇儿童小说,小说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被选入《中国新文艺大系》中。下面我们一起来揭开这篇小说的面纱。(毫无疑问,要理解一篇小说内涵的首要前提是——认真地阅读这篇小说,除此,没有其它方法,你读了没有?)
一、复述情节。
问:这篇小说写的是一个什么故事?你能不能简略地讲述一下?
——学校里要上公开课,内容是小说《万卡》,契诃夫写的一篇非常感人的小说。非常喜欢这篇小说的李京京要求在公开课上朗读这篇小说,但遭到了老师的拒绝。李京京心里很不服气,而且很难受,他到小树林里去独自练习朗读,他联想到自己的身世,想起乡下的爷你和小朋友,心里难受极了。他还去帮助一个被老师指定在课堂上朗读课文的同学的错误,同学们取笑他,他感到十分委屈。后来在公开课上,一位被指定朗读的同学因为怯场,他勇敢地举起了手,而且声情并茂地把这篇课文朗读完了。
以上是我们看到的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线索,其次它的后面还有一个故事,那就是李京京的个人身世与家庭。他从小与爷爷生活在一起,后来回到城里,但是父母常常吵架,他成了牺牲品,成了出气筒,他非常想念他的爷爷和乡下的朋友,多么地怀念过去。
二、探究疑问。
问:同学们知道李京京为什么特别喜欢《万卡》这篇课文而且想在公开课上朗读吗?
——李京虽然是一个孩子,但他有着与城里同龄人不同的经历,他从小跟爷爷生活在一起,与乡下小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但是回到城里后,因为从小没与父母一起生活,没有正常孩子那种美好的父爱与母爱,而且父母吵架,他成了牺牲品,他就遭打,在他的脑海中充满了对乡下爷爷的思念,充满着对乡下朋友的怀念。他的身上承受着很重的东西。所以就以上的经历来看,他与《万卡》中的人物“万卡”有着相似的经历,这就使他在阅读《万卡》时心里产生深深的共鸣。在班上来说,其他同学虽有甜美的嗓音,但是却无法读出真情实感,原因是什么?在他们的心中,没有像李京京那样引起共鸣。而京京与万卡同呼吸,共命运,感同身受,虽然嗓子有点沙哑,但文学欣赏是靠心而不是靠嗓子,他是在用心去读,而不是用嗓子读。由此启示我们:文学欣赏中,要有生活,要有感受,要投入感情。
三、品品题目。
问:这篇课文的题目叫“心声”,那么,“心声”有什么涵义呢?
——文章的主人公是李京京,所以“心声”应是他的。那么他有哪些“心声”呢?从表面上看,是他执著地要求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但再深入一点,又可以发现两种心声:一是希望老师能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每一个人相同的关心和发展机会;二是渴望家庭和谐,能生活在一个幸福安宁的环境里。
四、探探人物。
问:你读了这篇小说后发现李京京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文章对他的描写主要侧重于哪一方面?能举例说明吗?
——李京京是一个执著、坚强、不屈不挠的孩子。文章写得最多是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我们可以来看一看下面的段落:
京京垂下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准能念好。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
这一段心理描写,表现他对朗读课文的渴望,表现纯真的童心。
京京叹了一口气,走起神来。讲义从他的手指间滑落,飘在地上,他没有发觉,一动不动。他也有一个乡下的爷爷。小时候,他是在爷爷那儿长大的。……
后来京京长大了,妈妈说要让他到城里来上学,他就再没见过爷爷。可是爸爸妈妈总吵架,总吵架。一吵起来,妈妈总是打他,一边哭一边打,他害怕极了。他不喜欢这个家,总是想念乡下的爷爷。就像可怜的小万卡盼望爷爷接他回家一样,京京也盼着爷爷哪一天来看看他。这个万卡写的信多好啊!京京还没有给爷爷写过信,他不知道自己能写成什么样子。
这两段心理描写,写京京想念乡下的爷爷,通过今昔对比,表现京京对父母的不满意,对乡下爷爷的思念之情。
这么说,这个叫“奥尔迦”的女孩子一定跟万卡挺要好了?京京以前也有个好朋友,叫妮儿,就住在爷爷家对门。……
这一段心理描写,表现京京对乡下小伙伴的怀念之情,充满伤感和无奈。
哦,多叫人怀念的事,跟万卡信里写的多像多像啊!京京甚至想像得出万卡写信时的心情,那种期待、盼望、急切的心情。要是老师准许他读一段课文,他一定能读好,一定的。他真想大声地读一段,用上全部感情去读,这是个多好的故事!
这一段心理描写,又一次表现京京对朗读课文的极度渴望。
声音是不太好听,有点沙哑,有点毛毛刺刺的。可是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京京心里难受极了。
这一段心理描写,表现京京对老师的意见和难受的心情。
不,不是这样的。京京听着,在心里说,不是这样的。万卡不是个娇滴滴的小姑娘,他那时才九岁,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城里当学徒,吃不饱,还要挨打,他伤心极了,盼望爷爷去救他,他是在恳求,在哭诉,绝不该有这样撒娇的腔调。
这一段心理描写表现京京对万卡感同身受的理解,表现他纯朴认真的个性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京京气得要命。怎么能这么说呢?他虽然心里挺难受,可是一点儿也没有想到忌妒别人。他可不是那种小心眼儿的人。
这一段心理描写表现京京被误解后的难受心情。
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祯会不会嘲笑他?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
这一段心理描写表现京京想举手念课文却又担心老师不喊他,同学嘲笑他的矛盾心情。
后面还有几个心理描写段落。这些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京京丰富的心理活动,展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儿童小说如此多的心理描写,非常少见。小说给读者一种感觉,京京就是这样,总是一个人心事重重,似乎周围知心同学极少,倍感孤独。其实,这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利。
五、说说主旨。
问:这篇课文讲述关于李京京的生活故事,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思想?我们今天学它有什么意义?
——这篇小说虽然是一个小学生的故事,但却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值得我们好好探究。
1.对社会来说。事先安排,弄虚作假,不仅给学生带来不公正的感觉,而且对学生诚信做人也带负面影响。
2.老师来说。在这篇课文中,老师重视对“优秀学生”的教育,并给予他们过多的机会,对像李京京这样有问题的学生,却关心不够,无意之中打消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挫伤了他们的进取心和自尊心。所以对老师的启发是:对每一个学生都应有平等的爱心,平等地对待他们。
3.对我们来说。这一点从李京京的身上可看。他要求朗读,但老师不允许,同学又嘲笑,本该让他灰心丧气了,但是他在关键的时候毅然举起了手,这表明了他的不屈不挠。这可以启示我们:不要轻易放弃努力,也许多试一次,机会就会降临。
此外,同学们,你们还读出什么呢?请在课堂上与老师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