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每颗心灵一缕阳光
——黄蓓佳《心声》人物赏析
(《学苑新报·语文学苑》10月1日)
顾新民
小说以一个小男孩李京京的眼光叙写了一个伤心的故事,在清新而略带感伤的叙述中,表达出了李京京为代表的这个时代一群特殊孩子的心声。在我们倾听这些略带凄楚的声音的时候,一种心灵的震撼便开始了,一颗种子便悄悄萌发了。
李京京,一个在乡下长大的孩子,爷爷的水烟袋和朴实的故事点亮了他的童年,与童年伙伴妮儿的纯真生活滋润着他幼小的心灵……那些只是令人怀念的往事,长大了,回到城里一切都改变了。再也见不到亲爱的爷爷和亲密的伙伴了,在家中,他拥有的只是爸爸妈妈的吵架和妈妈对他的打骂,生活是灰暗的没有温暖的。就是这样一个小男孩,他应该拥有自己思考和表现自己的权利,故事就围绕这一点展开了。
请求朗读被拒。放学了,程老师还在为公开课搞布置,这是从老师的角度出发而自发的一种行为,正如许多的老师一样,他们看不到下面幼小心灵的想法。相同的遭遇让李京京有了与《万卡》故事的共鸣,让他有了朗读的欲望,这种愿望让他不安,“眼巴巴地望着老师”,这是怎样一种期盼的表情啊。只得到老师的一句“又是你不定神”的评判,强烈的表现欲望让他“结结巴巴”地说出了自己的愿望。以嗓子沙哑为由,老师干干脆脆的“不行”,让他垂下头,愿望还在心中燃烧,“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一个孩子孩子的纯真愿望被老师的武断和私利打蔫了。一个可怜的李京京!
树林自读入神。回家路上的一片静悄悄的树林让他的愿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万卡》的故事让他回忆起童年的美好往事,让他那颗孤独的心得到了一丝温暖和慰藉,因此,他读懂了万卡,读懂了那种“期待、盼望、急切”的心情。这种阅读的幸福是短暂的、酸楚的,因为“林子里静悄悄的,两只小蜜蜂在附近嗡嗡地飞”,最终“心里难受极了”。
指正朗读被笑。京京的那个纯真的愿望,让表演朗读的书声“追”上了回家的他,让他趴在窗户外听。当他听到赵小桢带着撒娇腔调的朗读时,从心底里叫出来:“不是这样的!”。“你又不是老师。”这句话道出的不仅仅是赵小桢的想法,而是道出了那个时代师生关系的一个缩影。李京京只能得到同学的“哄笑”和讥讽,这里是一个委屈的伤心的李京京。
勇敢朗读动人。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当老师安排的表演因慌张的赵小桢中断时,李京京不安,心里充满一种情感,他终于“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全班只有他一个个人举手!他的勇敢和坚持让他获得了朗读的机会。遭遇相似,情感相通,让朗读充满感人的魅力。让两个晶亮的泪珠从自己的眼睛里滑落,让“教室里一片寂静”,让赵小桢轻轻抽泣,让程老师声音发颤……他用自己的朗读赢得了朗读全文的机会,他也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不可遏止的情感让他朗读了原本两个人的内容,他在心里请老师原谅,这是一个多么懂事的孩子啊!只是过去没有人关心和了解他。
再读小说,我们会为李京京不幸的遭遇而伤感,为他的孤独昏暗的心灵担忧,我们更会为李京京纯真的愿望所感动,这本是他合理的权利,他代表了一个群体,他的思考和表达的权利,却往往被某些东西压制了,他的心声让我们心酸,让我们震撼,在心灵的震撼中,良知让我们萌生出一种愿望:给每颗心灵一缕阳光,让他们快乐的思考,快乐地交流表达。
在伤感的同时,我们又是有理由微笑的,因为,李京京不完全是万卡,他知道爷爷的地址,他还有“请”他读完课文的程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