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 出示生字认读。 2. 在具体环境中认读: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 3. 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胸、窃”等字。 4. 让学生挑出最难写的字进行指导。 (1)老师范写。 (2)学生描红。 (3)讨论: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5. 让学生找其他生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如左右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等。 6. 学生练写其他的生字。 四、拓展延伸,感受美好。 1. 到大自然中,用心去聆听自然界的声音。 2. 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4、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很多诗人写洞庭湖,都着眼于它波澜壮阔的气势,这首诗却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明白如话,却意味隽永。以语言轻俏,意境静美而著称。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教案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http://www.unjs.com)。读来饶有趣味。     《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一次乘舟沿江而下,经过天门山,眼前奇特伟美的景色勾起了他的吟兴,诞生的一首不朽的诗篇。短短四句诗,描绘了天门山矗立江岸,对峙如门的英姿,写出了长江东流,孤帆远来的美景,同时,借助于笔下一派雄丽的景色,也将诗人宽阔的胸襟、奔放不羁的情思和盘托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螺”,掌握“庭、镜、磨、螺、潭”五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 3.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以及天门山的壮美。 4. 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 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 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 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 4. 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以及天门山的壮美。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重难点分析: 体会诗的意境美。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以及天门山的壮美。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对比,把握诗境 1. 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教师板书诗题:望洞庭 望天门山) 2. 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 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两首诗,简介作者。从写作的题材上体会这是两首写景的山水诗作。 4. 抓题目中的“望”字,引出成语或诗句加深对“望”字本义的理解。 望:看,往远处看。如 “望梅止渴、望而生畏、望尘莫及、望眼欲穿、望而却步、望子成龙、望风而逃”等。这样一来对“望”理解更深入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自由读这两首诗,找一找诗人都望见了什么?从哪里能够看出诗人是在远处望洞庭、望天门山,也就不是什么困难了。 5. 汇报交流各自所发现的两首古诗中描写的不同景物。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学习《望洞庭》。 过渡: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 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 欣赏洞庭湖美景面。 2. 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教师范读。 3. 自己练读。 4. 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二)理解读,洞察美。 1. 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呢? 2. 学生各抒己见。 3. 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全班交流。 (相:相互 和:和谐 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 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 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 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三)对比读,深化美。    1. 投影映示: 望洞庭 湖光秋月和。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镜未磨,潭面无风镜未磨, 洞庭山水翠,遥望洞庭山水翠, 盘里一青螺。白银盘里一青螺。    2. 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 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桌交流。 4. 指名汇报。 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5. 再读原诗,深化美。 第二课时 导入:“我们一起感受了刘禹锡笔下洞庭湖的静美,那李白远望天门山,见到怎样美丽的景色呢?这节课,我们就跟随李白一同游览天门山。 一、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天门山的壮美。 (—)“扶”学生学习第一句,初步掌握学习方法。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2.指导学生理解句意:天门山被长江撞断,浩浩荡荡向东流去。 3.教师指导学生想象——“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长江仿佛是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 4.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理解句意。” (二)“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训练“回”这个教学难点。 2.让学生试着自己理解句意,教师点拨。 3.指导学生开拓想象——“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长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一个“回”字,翻滚抛掷、变化无穷境界全出。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三)“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1.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 2.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3.再一次提示学生展开联想——“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远望天门两山所见的雄姿,下句则点明“望”的立脚点和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是“日边来”的“一片孤帆”。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过程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感。“孤帆一片日边来”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二、想象诗歌的意境,品读天门山的壮美。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诗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1)想象画面 (2)读出节奏感。 (3)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背诵) 三、总结古诗学习方法, 1.古诗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理解句意——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2. 想象画出古诗所描绘的面。 四、多样作业,表现美。   1. 写一写:想象这两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下雪的声音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