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研读赏析 体会情感
师:我们知道,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但文中有一个段落没有沿时间的线索一路写下去,而是作了一个小小的变通,这是哪一段呢?谁能说出这个段落在全文中的作用?
生:第5段。
师:“然而他始终眷恋着……”一句跟题目有什么关系?(点拨)
生:点明题目。
师:不错。“然而”表示转折的意思。前几自然段讲的是钱学森虽然在美国有丰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 社会地位,后面又说他却依然舍弃这些身外之物,为回到祖国与美国当局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所以说这个自然段是——
生:过渡段,作用是承上启下。(讨论该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师:不错。这一段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点明主题。
师:题目《始终眷恋着祖国》中的“眷恋”什么意思?怎样理解“始终”?大家可以从原文中找到证据,证明钱学森早在新中国诞生之前就眷恋祖国的吗?
生:“眷恋”,深切地留恋;“始终”一词说明钱学森“回到祖国去”的念头不是在1949年10月1日才突然产生的;第5段中两个“不止一次”,证明了钱学森早就有了归国的念头。
师:说得非常好。文中说“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 请大家分小组讨论:
(1)两个“不止一次”起了怎样的表达作用?你能用贴切的成语来形容钱学森流露的眷恋情思吗?
(2)你能用贴切的成语来形容钱学森流露的眷恋情思吗?
明确:(1)都生动地表现了钱学森对祖国魂牵梦绕的眷恋!第一个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现有境况的感慨,突出他对祖国的怀念之情;第二个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童年时代生活的萦系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多媒体演示)
(2)成语:魂牵梦绕 望穿秋水 归心似箭……
齐读第五自然段。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在 教师的适时、适度、适量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
六、三读课文 难点突破
1. 读第1-4段,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篇幅钱学森求学经历和他在事业上的辉煌成就,这对表现他“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里写钱学森“学术取得的辉煌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反衬了他对祖国故土的怀念眷恋之情;作者从正面(头衔和担任各种重要职务)和侧面(美国空军的赞扬和美军海军次长说的话)写这些内容正是为了和后面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文章的主题。 (多媒体演示)
(设计意图:理解作者不惜挥墨在安排材料上是更好地为主题服务。)
2.钱学森在美国的生活了20年,要写他的事迹很多很多。本文是如何围绕中心选材的?(小组讨论)
明确:选材精当,有详有略。
钱学森感人的事迹可以说数不胜数,但作者紧紧扣住他对祖国执着的爱来为这一中心选材。组织材料又注意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如文章开头“钱学森1911年生于上海”,这一句话看似简洁平常,实际上决非闲笔,它既和第5段的关键句“他始终眷恋这生他养他的祖国”照应,与他“不止一次地梦见上海”照应,也同第14段中教育孩子的话语照应。
课文用较多篇幅详述了钱学森为回到祖国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事迹,这些叙述简明扼要,其中不乏精彩的镜头,使人物形象比较生动,增强了感染力。 (小组讨论后多媒体演示)
(设计意图:学习本文作者选材精当、条理分明的写法。体会作者组织材料的思想轨迹。)
七、主题归纳
学生先自由概括后明确:
这篇文章记述了钱学森在取得学术上的辉煌成就后,毅然放弃 国外优裕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艰苦历程,表现了他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
(设计意图:领悟文章主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八、拓展延伸
1.家是温暖的港湾,国是海外游子魂牵梦萦的地方,自古至今,写思家爱国的诗句很多,请你想一想之后写下来,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2.20世纪50年代,海外游子不顾美、英国政府的阻挠政策,义无反顾地掀起了回归新中国的浪潮。你能说出这样的科学家的姓名和他们的事迹吗?(多媒体演示)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动笔积累名言警句,体会老一辈科学家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爱国的感情,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用科学文化知识来充实自己的人生价值。)
九、作业布置
1.课外继续搜集有关爱国主义的诗文和故事。
2.以“若我出国留学了”为题完 成一篇以爱国情怀为主题的文章,在班级交流。 (多媒体演示)
【板书设计】
/ 拜师求学 | 时
| 创业辉煌 | 间
始终眷恋着祖国 | 决心回国 | 爱国报国的赤子之心
| 饱受折磨 | 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