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始终眷恋着祖国(教案)




始终眷恋着祖国

卢广庭

教学要点

    1.钱学森爱国报国的深情。

    2.选材精当,条理分明。

    3.重要语句的含义。

教学设计

一、解题

    这是一篇人物通讯,节选自《钱学森——中国人民的骄傲》。

    关于钱学森

    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1934年,钱学森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1939年在美国获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在美学习研究期间,钱学森与他人合作完成的《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的理论基础;与他人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动理论,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5年,钱学森回到祖国的怀抱。四个月后,他向国务院呈交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1956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钱学森被任命为委员。1956年,钱学森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二、字词教学

    遨游áo    眷恋juàn    生涯yá    萌发méng    洛杉矶jī    诬蔑wūmiè    英镑bàng    募集mù

三、理解文意

    1.课文以时间为序,从钱学森出生的1911年写起,记叙了从1935年留学美国到1955年回归祖国这20年的经历。尝试做一份“钱学森生平简历”,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课文内容。

  课文内容可概括如下:拜师求学(1935—1938)——创业辉煌(1939—1949)——决心回国(1949—1950)——饱受折磨(1950—1955)——胜利归来(1955年9月17日)

    2.课文1—5段写了钱学森求学经历和他在事业上取得的辉煌成就,这对表现他“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有什么作用?

    这里写钱学森“学术上取得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也正反衬突出了他对祖国故土的怀念眷恋之情。同时,要注意的是,课文是一篇人物通讯的节选,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对他的学术成就必然要大写特写的。还要想到,这为下文美国方面阻挠他回国作了铺垫,美国海军次长不是说“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吗?

    前四段的叙述是“蓄势”,第5段点题,突出钱学森思乡心切。

    小结第一部分(1—5段):叙述钱学森成才的简历和他在美国期间学术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突出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之情。

  3.钱学森回国受到哪些阻挠和折磨?

  如:美国移民局阻挠,不准他离开美国,以判刑和罚款进行恐吓;联邦调查局的非法逮捕、关押;非法限制自由等。

    4.第6段写“中秋节”,有什么作用?

    点明时间是“中秋节”,每逢佳节倍思亲,萌发回国念头就显得合情合理;钱学森回国的目的是为新中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5.第7段为什么提及美国要员对钱学森的愤愤之词?

    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钱学森在美国的地位,尤其是军事上的地位,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钱学森在美国的社会地位很高、生活状况很好,这为他将来毅然放弃这一切、坚决回到祖国的怀抱作了有力的铺垫。

    6.面对敌人的阻挠和迫害,钱学森作了哪些努力与斗争?

  “摆好三只轻便的小箱子”,随时准备搭飞机回国;“租住的房子都只签订一年的合同”,五年搬了五次家;教育孩子心中装着祖国亲人,不停地向亲友、祖国求助。

    7.第12段写到“他的信件和电话也都受到检查”。而后来,第15段说他“写信给人大常委会”,才获救的。这信没受到检查吗?这是怎么回事?

    1955年6月,钱学森在家中夹带了给亲故陈叔通委员长的信,请求政府帮他实现回国的愿望,陈叔通将信转给了周恩来总理。周总理非常重视,由此可见,钱学森回国是多么艰难。这一次是幸运地躲过检查,真是“天遂人愿”。实际上,钱学森一直不停地不止一次地在作回国的努力,没有放弃过,所以终于能胜利归来。

    小结第二部分(6—18段):叙述钱学森为回到新生的祖国进行了长达五年多的艰苦斗争,突出了他报效祖国的坚如磐石之志。

[1] [2] [3] [4] [5]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始终眷恋着祖国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始终眷恋着祖国(教案)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