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始终眷恋着祖国(教案)



四、总结课文

    这篇通讯记述了钱学森在取得学术上辉煌成就后,毅然放弃国外优裕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艰苦历程,表现了他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

    写作方法

    1.线索清楚,脉络分明。

    课文以时间先后为序,这是明线。从钱学森出生的1911年写起,着重记叙了从1935年留学美国到1955年回归祖国这20年间的经历:拜师求学,创业辉煌,决心回国,饱受折磨,胜利归来。文章运用了大量表示时间的词语,一类直接标明年、月、日,一类间接指明时间,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就在这时”“那时”等。

    课文以钱学森眷恋祖国的深情一以贯之,这是暗线。第5段中“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是全文的关键句,正因为这样,才造就了他事业、学术上的辉煌,才萌发了他报效新生的祖国的强烈愿望,才最终战胜了美国当局强加给他的种种折磨。抓住这两根线索,就理清了课文的结构层次和情感变化。

    2.选材精当,有详有略。钱学森感人的事迹太多了,但作者紧紧扣住他对祖国执著的爱来选材。组织材料又注意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如文章开头“钱学森1911年生于上海”,这一句看似简洁平常,实际上决非闲笔,它既和第5段的关键句“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照应,与“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候的房子”照应,也同第14段中教育孩子的话语照应。课文用较多篇幅详述了钱学森为回到祖国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事迹,这些叙述简明扼要,其中不乏精彩的镜头,使人物形象显得比较生动,增强了感染力。

五、问题探究

    1.读读句子,讨论问题。

    ⑴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

    两个“不止一次”起了怎样的表达作用?你能用贴切的成语来形容钱学森流露的眷恋情思吗?

    两个“不止一次”起了强调作用,说明钱学森虽然身居海外,但心中时常惦念着自己的祖国。成语有魂牵梦萦、归心似箭、朝思暮想等。

    ⑵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曾经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

    写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表达起着什么作用?如果把引用的话改成客观叙述,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

    这些话表现了美国方面对钱学森回国举动的惊讶程度。从侧面反映了钱学森回国态度的坚决,也体现了钱学森对祖国的一往情深。如果改为客观叙述,就不能形象地说明钱学森在美国军界首脑人物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也不如引用原话显得真实可信。

    ⑶1955年6月,饱受折磨的钱学森为了早日回到祖国,写信给人大常委会,向祖国母亲发出了求救的呼声。

    从钱学森向祖国的人大常委会求救这一举动,你能揣摩他心里想的是什么吗?试说说看。

    他把祖国当成自己的母亲,身居海外的游子面临困境时,向祖国母亲求救,表现了钱学森对新中国的高度信任和报效祖国的急迫心情。

    2.课文说:“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呆了20年。这20年间,他在学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用丰厚的待遇。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下面提供的诗文中,哪一句最能概括这几句话的意思?说说理由。

    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⑵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始终眷恋着祖国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始终眷恋着祖国(教案)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