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人间词话全赏析4

年年与恨长。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鸾镜鸳衾两断肠。 
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薄幸不来门半掩,斜阳。负你残春泪几行。
词牌解:《点绛唇》,江淹有诗句云:“明珠点绛唇”。因以为名。又名《南浦月》、《十八香》等。
《少年游》,又名《少年游令》、《小阑干》等。
《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又名《好离乡》、《莫思乡》等。
今译:人们只知道林逋的《点绛唇》、梅圣俞的《苏幕遮》、欧阳修的《少年游》三首词为吟咏春草的绝唱。不知道先前冯延巳也有“细雨湿流光”之句。这些词的描写极为传神,深刻地体现了春的特性。
赏析:林、梅、欧三公词写春,皆用自然景物为意象,其语如“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晴碧远连云”等皆意境开阔,诗人仿佛登高远眺、击节浩歌,虽遣伤春之怀,不失俊迈之气。冯词则不脱“花间”余韵,细诉闺中情事,意韵幽婉绮旎,怀春少女与伤春王孙之别一望而知。然正如王国维所说,诗词不以是而分高下,其于幽放之间皆能体物入微、刻婉转,具为绝唱。
55诗中体制以五言古及五、七言绝句为最尊,七古次之,五、七律又次之,五言排律①为最下。盖此体于寄兴言情均不相适,殆与骈体文②等耳。词中小令如五言古及绝句,长调如五、七律,若长调之《沁园春》等阕,则近于五排矣。
注解:①排律,律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排律一般都是五言诗,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均须对仗。
②骈体文,骈体文是受汉代辞赋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文体,它讲究对仗、用典和藻饰,句式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魏晋时期开始形成,南北朝时成为文章的正宗。唐代“古文”复兴,遂称其为“时文”以与“古文”相对,因为其句式特点,在晚唐时又被称为“四六”或“四六文”,明代一直沿用这个名称,清代则称其为“骈体文”。
词牌解:《沁园春》,又名《大圣乐》、《东仙》、《念离群》等。
今译:诗歌的体裁以五言古诗与五、七言绝句为最上,其次是七言古诗,再其次是五、七言律诗,最下的是五言排律。五言排律这种体裁,既不适合寄兴也不适合言情,几乎与骈体文相等。词中的小令如同诗中的五言古诗和绝句,长调如同五、七言律诗,至于长调的《沁园春》等词,则接近于五排了。
赏析:诗歌的语言极为精炼,这就决定了它们体裁的短小。诗歌应当具有真挚的情感,这又决定了它们不能受到过多格律的限制。五排这种体裁,将诗歌的句数扩大,并且每个句子都要遵从格律的要求,诗人在这种约束之下,必然要以放弃自己的灵感为代价,这就象骈体文因为过分追求对仗和辞藻的华丽而流于形式一样,会导致内容的空虚和艺术活力的丧失。虽然有些名家能够很好的驾御长律、长调和骈文等体裁,但是它们的消极意义仍是无可回避的。
56长调自以周、柳①、苏、辛为最工。美成《浪淘沙慢》二词②,精壮顿挫,已开北曲③之先声。若屯田④之《八声甘州》⑤,玉局⑥之《水调歌头》(中秋寄子由)⑦,则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词论也。
注解:①④柳、屯田,柳永(约987—约1053),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柳永一生遭遇坎坷,据说早年应进士试,曾作《鹤冲天》词,中有句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看后极为不满,黜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无奈之下,自号“奉旨填词”,流落勾栏瓦肆,混迹歌楼*馆,放浪形骸,作词自遣。柳永之词,多创用长调,大量运用日常俚语,采取铺叙白描的手法,反映下层平民的情感生活,抒发自己漂泊流落的切身感受,坦率真挚,恣纵不羁,孤郁耿介,对宋词的开拓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苏轼周邦彦就是在他的影响下各开一派,自成格局。柳永词的这些特点,使他不为公卿仕宦所接受,然而在民间他却获得了极大的声誉:“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者爱其词名,能移宫换羽,一经品题,声价十倍。*者多以金物赠之”,相传柳永死后,贫无以葬,群*合金葬之,每春月上冢,谓之“吊柳七”。柳永一生偃蹇潦倒,郁不得志,却终因感人至深的词章为自己赢得了前所未有的爱戴,不知这到底是一种幸运还是一种更大的悲哀。
周邦彦《浪淘沙慢》
昼阴重,霜凋岸,雾隐城堞。南陌脂车待发,东门帐饮乍阕。正拂面、垂扬堪揽结。掩红泪、玉手亲折。念汉浦、离鸿去何许,经时信音绝。  情切。望中地远天阔。向露冷风清,无人处、耿耿寒漏咽。嗟万事难忘,唯是离别。翠尊未竭,凭断云留取,西楼残月。  罗带光销纹衾叠。连环解、旧香顿歇。怨歌永、琼壶敲尽缺。恨春去、不与人期,弄夜色、空馀满地梨花雪。
周邦彦《浪淘沙慢》
万叶战,秋声露结,雁度砂碛。细和烟尚绿,遥山向晚更碧。见隐隐、云边新月白。映落照、帘幕千家。听数声、何处倚楼笛?装点尽秋色。   脉脉。旅情暗自消释。念珠玉、临水犹悲戚,何况天涯客?忆少年歌酒,当时踪迹。岁华易老,衣带宽、懊恼心肠终窄。  飞散后、风流人阻。蓝约、怅恨路隔。马蹄过、犹嘶旧巷陌。叹往事、一一堪伤,旷望极、凝思又把阑干拍。
③北曲,原指宋元以来北方诸宫调、散曲、戏曲所用的各种曲调。声调刚健朴实。元杂剧基本上用北曲,所以也用来专指元杂剧。
柳永《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低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⑥玉局,指苏轼,他曾提举玉局观,因称之。
⑦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牌解:《浪淘沙慢》,柳永周邦彦依《浪淘沙》别创慢词,调长拍缓,称为《浪淘沙慢》。
《八声甘州》,唐乐曲名。元稹《琵琶诗》有:“学语胡儿撼玉铃,甘州破里最星星”之句。此调前后段共八韵,故名“八声”。又名《潇潇雨》、《甘州》等。
今译:长调之词里历来以周邦彦、柳永、苏轼、辛弃疾写的最好。周邦彦的两首《浪淘沙慢》,抒写精致,意境壮阔,声韵顿挫,已开北曲之先声。至于柳永的《八声甘州》和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寄子由),则一气呵成,格高千古,不能以一般的词的标准来衡量和评论。
赏析:柳永此词,上片写景,苍劲悲凉,意境不减唐人;下片抒情,精心结构双重的空间结构,君思我处我思君,将羁旅之苦写的淋漓尽致,感人肺腑。苏轼之作则旷达飘逸,超然物外,既有太白浩然之风,又内中自敛显宋人理趣。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少年歌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人间词话全赏析4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