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桥》教学课例
|
《桥》教学课例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实验小学 邱红菊 【教学内容】 《桥》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文中赞美的正是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光辉形象。 【建议思考的问题】 《桥》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而且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所有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在设计这一课时,我力图在三个方面有所体现,一是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要上得情趣盎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地学习。充分地让学生去读文、思考、交流、表达等。二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让学生自己读懂,自己在读中去感悟文章的真情,去感悟人生的真谛。三是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基于此,结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困惑,我对下面的三个问题进行了粗浅的思考,建议老师们加以关注,并结合本课教学的优缺点进行深入探讨。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执着的追求。从小培养兴趣,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不尽。本篇课文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炼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文章里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讲求实效,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与学生思维发展联系思考: ⑴ 知识的掌握:由不会──会的过程要清晰; ⑵ 学生的认识:展示要由浅入深,情感要由弱到强; 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本课力求通过初读读通、再读读透、读读议议的教学设计达到课堂上学生、文本、教师的情感共鸣。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课例描述】 一、深情导入,初树形象 1、同学们,几天来,我们一直被一些感人的故事而深深震撼着,无论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还是在历尽千辛万苦的长征途中,都有那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雪中送炭的大娘,刚强的小金花,失去双腿的大嫂,还有为了照顾三个病号走出草地而壮烈牺牲的老班长。无论哪一个都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使我们为之动容。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课文,齐读课题16、桥。看看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怎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2、指名说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有一个村庄,在黎明时山洪暴发,一位老支部书记冒着生命危险,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的事。 板书: 一百多号人 3、师:昨天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你觉得这个故事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呢? (学生随意说,目的对老支书的形象有个粗浅的认识。) 二、深入研读,再现形象 1、师导语:难道老支书和他的儿子跨不过去吗?这里又有怎样一段动人的故事呢? 2、请同学们拿出笔画出文中描写老支书的句子,说说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板书: 老支书 生:7小节,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 理解:拥戴──拥护爱戴(板书:拥戴) 师:联系下文说一说,从哪儿能看出老支书受人们的拥戴? 生: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师:停脚之前人们的表现什么样? 生:你拥我挤。 生:疯了似的。 生:跌跌撞撞。 板书: 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 ──幻灯片出示三句话,读,理解,对比说明人们对老汉的拥戴。 生:没有人再作声,人们很快……说明人们听从老汉的指挥,不拥戴他决不会这么做。 师:老汉为什么会受村民“拥戴”呢?想象老支书过去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事例。 生:可能村里哪家有什么大事小情都请他帮忙。 生:谁家有人生病了,需要捐款,他主动组织村民捐款 生:哪里的庄稼长得好,哪里长得不好,心里都有数 生:谁家的粮食减产需要帮助他会主动去做 生:8小节,他像一座山(板书:像一座山)。 师:“山”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什么样的? 生:高大挺拔的。 生:稳固的。 生:高耸的。 生:巍峨的。 生:有气势的。 生:遮风挡雨的。 生:为人类带来财富的。 语言训练;师说:他像山一样高大挺拔。 生:他像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 生:他像山一样高耸。 生:他像山一样能为人遮风挡雨。 生:他像山一样能为人带来财富。 师:再读7、8小节,体会老支书受人拥戴。 师:多么好的老支书啊!它是人民的──靠山。 所以正当人们惊慌失措的时候,人们看到了他们所拥戴的老汉,假如你就是这100多号人中的一员,此时会想些什么呢? 生:老支书,快给我们拿主意吧! 生:老支书,我们听你的!…… 生:看到了老支书,就像看见了救命的稻草,看见了老支书,人们就看到了生的希望,看到了黎明前的曙光!人们怎么能不拥戴他呢? 3、10小节,老汉沙哑地喊着:“桥窄!…… 师:指名读,读出三个感叹句的语气,体会三个感叹号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生:桥窄──提醒人们当心啊! 生:排成一队──提醒人们不要慌乱,要有秩序地撤离。 生:党员排在后面──关键时刻党员要起带头作用,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师:再读, 体会老支书的沉着、冷静、有条不紊的指挥着危难中的人们。 4、师:抓外貌描写脸“清瘦、声音“沙哑”想象他为什么会这样?联系前文。 生:雨已经下了几天几夜了,也许他几天几夜没合眼了,在观察水情。 生:也许他几顿没吃上饱饭了,他担心哪!担心人民的安全,担心整个村庄的安危,他的心里装着大家。 5、师:12小节 老汉冷冷地说……你怎么理解? 生:关键时刻他很冷静,对于这种不和谐的声音态度非常严肃 师:这个个别人可不可以不写?写上有什么好处? 生1、更突出老支书作为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生2、体现人民对老汉的拥戴。 生3、更真实地再现了生活。 6、师:看15小节,联系下文,小伙子是谁?是老汉的儿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老汉怎样对待的? 板书: 揪、吼、凶。 生:一定要小伙子排到最后,难道他不爱他的儿子吗? 生:党员要起带头作用,儿子是党员。 生:爱,只剩他们俩时,让儿子先走。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儿子”这个充满血缘、充满亲情的字眼带到文章中去,再一起来深情地朗诵第15~22小节,我们就更能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了。 (教师引读:“老汉是村支书,他一心想挽救群众的性命,他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自己的儿子,骂道──”后边为学生接读,把几个“小伙子”都换读成“儿子”。) 7、师:在文章的18~20小节最后只剩两个人时,老汉把生的希望留给儿子,想象:老汉似乎要对儿子喊什么? 生:儿子,快跑! 生:老汉是村支书记,也是一位父亲,他血气方钢,他也充满父爱。但是,当个人与大家的利益相冲突时,他毅然选择的是“先人后己”!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觉得老支书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老汉是个无私无畏的人。 生:老汉是个不徇私情的人。 生:老汉是个英勇献身的人。 板书: 无私无畏 不徇私情 英勇献身 三、再度研读,突显形象 1、师:说他无私无畏,文中更有铁一样的事实,再找找,故事发生在怎样的一种特定环境中呢?(洪水肆虐)找出描写洪水的句子,读给大家听。看课件,我们刚才看到录像,原文中确实能从声势,气势把山洪暴发,洪水肆虐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让生谈谈感受。 生:形势逼人,十分险恶。 生:随时都有葬身的危险。 师:把比喻去掉说说发现了什么?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生:生动、感人、有气势。水势大、情况危急、令人心惊胆寒(体会语言的魅力。) 生: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 生:这是人们逃生的唯一出路,容易造成混乱,老汉明确目标,第一个冲到木桥前,那么冷静,那么沉着。 生:说明老汉有机会走,他是第一个逃生的人。 师: 水在不断上涨,可老汉却把生死置之度外,他这种无私无畏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读幻灯片) 2、生读“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 师读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3、生读“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师读“老汉却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了自己的儿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4、生读“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师读:“老汉用力把儿子推上木桥”。 师小结:是的,做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忠于职守,他是无愧的;做为一个父亲,他和天下父母一样舐犊情深。在生死关头,老汉做出的重大抉择,表现出的爱让我们为之动容。他的身上充满着崇高的人格魅力,闪耀着灿烂的人性光辉。 四、创设情境,深化主题 师:五天后,洪水退了,人们搀扶着老太太来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假如你就站在老支书的墓碑前,如果让你在墓碑上题字的话,你会写些什么? (生动笔写在书上。) 师:老汉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全村的人将永远怀念他,我们将永远怀念他。 【课后反思】 一堂语文课要上得情趣盎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地学习。那么,教师就应该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习的“组织者”,把课堂时间让给学生,充分地让学生去读文、思考、交流、表达、表演等。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思考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最能激发起学生的研读探究兴趣,用怎样的学习方式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全体参与学习,全程参与学习。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教学环节的处理是恰当的,学生的自主学习线索明晰,收效很大,为后面的充分品读做好了铺垫。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让学生多读,或默读、朗读、品读、分角色读……或齐读、个别读、选择自己合作的伙伴读,小组竞赛读……不同的读法,不同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自己读懂,自己在读中去感悟文章的真情,去感悟人生的真谛。教师少讲一些,做到学生能读懂的地方不讲,学生通过讨论能理解的问题不讲,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能解决的问题不讲,优生能帮助差生解决的问题不讲。综观整堂课,由于教学时间把握不够好,学生读得并不充分,对于“洪水的肆虐”分析不到位,特别是在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还做得不够,对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没有照顾到,今后在提高阅读效率方面还要下功夫。 【评析】 邱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在贯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一主题时,创设了一种和乐融融的教学氛围,在这一氛围中学生才思敏捷,敢思、敢说、敢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色彩的见解。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尊重、爱护学生: 整节课,邱老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确实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多与学生交谈,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课堂上,一些礼貌用语使学生易接受,“能把你读懂的地方告诉大家吗?”“你能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吗?”“大家允许老师说说我的看法吗?”“请你来帮助他?”这样亲切的话语,无形中产生了一种感染学生的力量,使师生之间有一种亲和力。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差异,崇善个性,让孩子们言论自由,让课堂成为“百家争鸣”的场所,这样师生间和乐融融的教学氛围才能形成。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被别人尊重的幸福,从而在自己的个性中也培养一些尊重别人的品质。 2、灵活的教学方法: 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的关键。灵活的教学方法,首先表现在教师站在整个语文教学的全局上审视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教材,精心地重组教材,不是被教材牵着鼻子走,不是把教材看成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点,而是灵活使用教材,懂得教材的内在联系性,看到教材向课外的扩展。既要看到它在本单元中所担任的训练重点,又要看到文中所渗透的“文道统一”的思想,还要看到《桥》一文中写人的方法也值得借鉴。 3、语文智慧走向课堂: ⑴ 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智慧和提问技巧来影响学生。 ⑵ 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既注重品读词句,体会文章的语言艺术魅力,又注重分析老汉──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形象,让学生深刻感受老汉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的人格与精神。老汉的高大形象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帽子”,而是通过学生的阅读感悟,来使人物形象逐渐在头脑中丰满起来。 ⑶ 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给学生充分阅读,充分感悟,充分发表意见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只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民主化的课堂。在此,教师没有特权,教师应做的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作适当的点拨,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一个学生都没有特权,任何一个人也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合作的伙伴关系,全体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自由和权利。这一点邱老师做得很到位。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转变观念,努力营造一种和乐融融的教学氛围,以灵活的教法,新颖的学习方式关爱学生的成长,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让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也就是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魏书生语)”。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发挥,个性才能得到发展。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桥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桥》教学课例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桥》教学案例 |
下一篇文章: 读出精彩──《桥》教学案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