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桥》教学设计
|
《桥》教学设计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景福小学 马睿姝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紫云小学 杨 升 【教材解析】 《桥》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四单元。课文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依靠自己的威信、沉稳,果断地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积淀情感,让学生在情境与氛围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语言环境中,体验生命的意义,促进生命的成长。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题所蕴涵的深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启动情感 阅读教学中,情感的发现、生成、提升、交融都须由学生自身的体验来实现和完成。上课伊始教师运用语言渲染和实况展示相结合的方法唤醒学生情感,为他们用心体悟文本提供了一个“情感场”。 1、(出示课件:洪水肆虐的情景)教师动情地描述:同学们,洪水是一种非常可怕的自然灾害。1938年和1942年,我国黄河决口,总共淹死123万人,洪水过后,百姓流离失所。1998年的“世纪洪水”,我国29个省受灾,农田受灾面积达3.18亿亩,死亡3千多人。政府为灾民安排生活所需,军民一心共抗洪魔,奏响了一曲时代的凯歌。同学们,面对这一组组数字的对比,你们想说什么呢? 2、这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共产党人为我们修筑起了一座生命桥。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体验情感 “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为了让学生对英雄形象有更加具体的认识,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采用自主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深入文本,在头脑中“立象”。 你认为老汉是怎样的人,为什么?请同学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提出不同想法,让学生思维产生碰撞。 三、潜心会文领悟情感 学生兴趣被充分调动,变得异常兴奋,思维被大大激活,活跃而灵敏,进入了阅读的最佳状态;为了更加丰富英雄的形象,体会作者的表达特点,教师采用对话式教学,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1、同学们,请你们再次走入课文,标出文本最使你感动的句段,说说为什么感动,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重点句子,归纳为以下四个情境: 情境一: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⑴ 文中为什么要将老汉比做一座山呢? 教师引导学生将老汉在山洪暴发后威严、冷静的表现,与人们惊慌、疯了似的、乱哄哄的表现进行对比,深入思考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命希望的“靠山”。 ⑵ 老汉盯着乱哄哄的人群没有说话,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感受老汉心系群众的高风亮节!) ⑶ 在人们不知所措的时候,他像一座山,一个航标灯塔指引着人们,他内心很焦急,他深知要沉稳,不可以惊慌。当我们体会到这些,你又会怎样读这句话呢? 情境二: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报名。”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⑴ “党员也是人。”这人群中不和谐的声音不制止,后果会怎样? (这声音必须制止,此时此刻任何一个不和谐的声音都会使人们的生命受到威胁。) ⑵ 理解形象。老汉为什么要“冷冷”地说,结果怎样呢? (冷冷的是老汉的话语,不会冷却的是他那颗火热的心。) ⑶ 体会情感: 党员也是人,妻儿需要他们,父母需要他们,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老支书的话唤醒了所有的人。让我们分角色读一读这两句话,好吗? 情境三: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⑴ 语言渲染(出示课文插图)。 同学们,父爱是伞,在暴风雨来临的时候,他总能用结实的臂膀守护我们。而文中的老父亲却像豹子一样把他的儿子从人群中揪了出来,他心里是怎样想的呢?他真的不想让自己的儿子过桥吗?那可是一座生命桥啊! ⑵ 自由讨论: 这位老父亲、老共产党员,他一肩扛起的是共产党员的责任,另一肩扛起的是那份沉重的父爱,他的内心是多么的痛苦、焦灼啊!请将老支书的矛盾心理读出来吧! ⑶ 学生自由练读。 ⑷ 个别学生读,师生共同评议。 情境四: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⑴ 丰富形象: 老汉似乎要喊些什么但却被无情的洪水吞没了,这位老父亲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要对儿子说什么呢? ⑵ 听中感悟: 教师播放老父的话:儿子,爹对不起你,对不起你娘,爹不想让你死,你还年轻呀!可咱是共产党员呀! ⑶ 同学们倾注你的真情对这对父子说句话吧! ⑷ 再读课文,入情入境。 四、塑造人格抒发情感 通过以上教学,已激起学生心潮的涌动,心灵的颤动,使学生产生不吐不快、非吐不可的心理状态。 1、教师适时出示课文最后部分,配乐朗读。 2、同学们,洪水吞没了木桥,吞没了老汉的儿子,吞没了老汉,但吞没不了的是什么? (出示图片:老汉站在木桥前像一座山。) 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没不了的是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死的危险自己抗;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没不了的是无私无畏、顶天立地的共产党员的人格。 (出示抗洪英雄照片:肖昭灿、唐飞、李映辉、范继雄、孙春成。) 3、出示《有的人》,生齐读。 (本环节设计目的在于将共产党员的精神实质进一步升华,触发学生心中积蓄,以形成语言与精神同构的心灵产物。) 【评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马老师的语文课堂使学生心灵得到充实、精神得到重塑,思想得到升华。 一、走进文本人物的心灵,让生命息息相通 文章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尤其是文章的结尾处,揭示了“老汉”与“小伙子”的父子关系,让读者更感到老共产党员形象的伟大。教学时,教师在“情境导入,启动情感──整体感知,体验情感──潜心会文,领悟情感──塑造人格,抒发情感”四个环节中,十分投入地进行情境的创设和“入境”的铺垫、积极的引导和旁白式的点拨,使学生走进文本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让书里书外的生命息息相通。 二、领悟课文内在的语言美,让语言熠熠生辉 《桥》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文章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如,课文开篇就写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不仅描写出雨水之“大”,而且表现出雨水的来势凶猛。再如,课文最后写“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每句话都单独成段,语言极为简练,却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教学时,教师凭借文本语言之美,让学生在课文中走了几个来回,使学生在语言间尽情地畅游体验故事悲壮之美,感受文本之美,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之情。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桥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桥》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桥》教学设计 |
下一篇文章: 《桥》教学设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