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孔子学琴

  孔子登东山、小鲁;登泰山,小天下。登高哪一层次,就会出现哪一境界。同样,对教材开掘到怎样深度,就会进入怎样境界,进入何等深度堂奥。 
  一篇文章派生出来的思想往往超越作者构思时的思索。作者的立意受时代或个人修养局限,有时甚至是浅薄的、错误的,然而文里总包含更多的涵义,这就要求把重点放在开掘作品形象的内蕴上,不必如《观沧海》那样,把重点放在作者的思想感情、志向、立意上。 
  如教学《庖丁解牛》。第一组思考题,旨在疏通文辞、结构、作者的本意,寓言的初步含义,这在不再赘述。 
  提出第二组往深处开掘的思考题: 
  1、 庖丁与良庖、族庖区别在哪?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庖丁追求“道”,“进乎技”;良庖、族庖追求仅仅止于“技”) 
  2、 根本庖丁所获得的“道”,你怎样理解涵义?(客观规律;巧;经过长期追求后豁然贯通,顿然妙悟;用《大学》里的话是“格物致知”——穷究事物的原理而获得知识精髓) 
  3、 庖丁获得“道”启示我们,不管从事何工作,不能仅停留在“技”上,要进而追求“道”,为什么?(追求“技”,重复前人操作,占有前人知识止步;追求“道”,掌握前人“技”的基础上,生出“巧”来,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追求“技”,依样葫芦,只能成为“匠”;追求“道”,独立思考,永不满足探求,能成为“家”、“大师”、“智慧的化身”。) 
  自有独特风格的家齐白石曾说:“学我者死,似我者生。”“似我者”,指满纸透着“齐派”的神韵,却没有一笔完全一样。也就是说把“道”学去了,新生了。 
  名家曾说:一个人倘若不肯从事精神追求,那么,工作决不会使他成为完人,而只会使他成为庸人。使学生认识这点,也许是他们思想萌芽,学问生根之始,对他们将来工作、为人有深远影响。 
  也许老师会说,对教材这样往深处开掘哪来这许多课时啊。我说重点课可以学透点,非重点可略读。知识的探求比知识的占有更宝贵,虽多花了时间,但是知识精髓真正懂了,基础掌握了,读了这一篇,就悟想出十几篇道理,达到“大用”。这是得与失多与少的辩证法。再说,运用概念——词语进行思维,也是叶圣陶提出的“国语科本来还有训练思想和语言的目标。” 
  “良工心独苦”。惟有教者见解深刻,能看到作品深意,才能引导学生登堂入室;惟有像师襄那样,对教材先了然于心,才能给学生引领,起主导作用。《文心雕龙?知音》论说文章作者“世远莫见其面,觇(窥视)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这里提出了不必担心作品太深奥,只恐怕自己见解太浅薄罢了。以其昏昏,何能使人昭昭?这“见解”、“识照”的形成,又得靠教者长期不懈地进修,教学相长,功到自然成。 

上一页  [1] [2]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孔子学琴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孔子学琴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