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琴
孔子既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创始人,也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他热爱并精通音乐,提倡用音乐作为教育的课程,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他一生酷爱唱歌,除丧事外,随时都会唱歌,听人唱得好就跟着学,甚至在周游列国途中被困、断粮的窘境下仍弹琴唱歌不断,逝世前七天还唱了一首哀悼自己的歌。他还会作曲,代表作有琴曲“陬操”、“龟山操”、“将归操”等。
孔子是位大学问家,却虚心好学,不耻下问。他虚心认真学琴故事,成为后代的美谈和榜样。
有一次,孔子向鲁国当时著名的乐师师襄子学弹七弦琴。师襄子教他一首新曲,要求他练十天。十天过去了,孔子仍在练。师襄子对孔子说:“这首曲子你已练了十天,弹熟了,可以练新曲子了。”孔子说:“不行,我仅仅学会了曲谱,还没有掌握它的规律呢。”又过了十天,师襄子又到孔子家,只见孔子席地而坐,正埋头练琴。师襄子说:“你已掌握了它规律,可以另学新曲了。”孔子无动于衷地回答说:“我还没有体会到这首作品的真正内容呢。”依然埋头练下去。这样又过了几天,师襄子还没走进孔子书房,只听到一阵阵悠扬的琴声,时而急速如千军万马,时而缓缓而流水潺潺,时而低回委婉似窃窃私语,时而高亢挺拔似巍峨高山……师襄箭步进入书房对孔子说:“好呀好呀!你不但熟练技法掌握规律,而且完全弹出了它的思想感情,可以弹别的曲子了。”孔子仍然摇着头,深思地回答:“我不能算真会,我还不知道作者是什么样的人呢。”他继续弹着想着,十遍、二十遍……,又过了好几天。这一日,孔子兴奋地抬起头,眼睛闪烁着喜悦的光芒,对师襄子说:“从乐曲中我感觉到他了,黑黑的面孔,高高的身材,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看得很远,威武庄严,很有王者的气度,莫非这就是周文王所作的曲子?不是他还有谁呢?”师襄子听后,对孔子的领悟能力和钻研精神十分敬佩,说:“你说孔子向师襄子学琴,一首曲子学了十天还在弹,师襄子说:“可以继续了。”孔子说:“曲子虽然已经能走下来,但还没能把握其中韵致规律和结构。”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又说:“韵致已经把握,可以增学新曲了。”孔子说:“可是我还没能得其心志。” 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志趣已得,现在可以学别的了。”孔子说:“此曲志趣虽然已得,但我还没能完全进入他的心智境界,得其为人。” 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 时而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 终于,他说道:“我找到他了: 默然黝黑,颀然高大, 目光深邃,心系苍生, 王者气度,胸怀天下。 除了文王,还能是谁呢?” 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而拜,答道:“我的老师也认为这正是《文王操》呵。”
这个故事在《史记·孔子世家》,《韩诗外传》、《孔子家语》、《列子》上都有记载,它不仅给后人树立了一个难得的学习音乐的榜样,也反映出身为万世师表的大教育家孔子自己的好学、善学的精神和品质。 “孔子持文王之声知文王之为人”(《韩诗外传》 -卷五),也再次涉及前面提过的“知音”的问题。 学琴的过程一般要经过: 1、读谱,熟悉全曲风格和大致结构,并熟记下来。 2、不断琢磨,反复咀嚼,一段一段学习、体会,在磨练中达到技艺纯熟,并掌握乐曲的内在韵致,把握乐感。 3、完全将乐曲融化在心,彻底理解音乐的内涵与意境,得心应手,再将它表达出来。 经过这样几个阶段,然后,音乐才会随意之所至,自然地从心中流淌而出,而不再圄于技艺雕琢的包袱! 这个过程中技艺的增进显而易见,一般也不会被忽视,而对于反复咀嚼,找到音乐本身的韵致、乐感,完全消化,融入音乐的境界这个过程却是唯知音者知。 孔子的善学可见其知音之深,也可见孔子作为文王、周公一系的中国上古文化人文传统的继承、整理和弘扬者,其志意、心性与古圣贤的心心相印、一脉相承。 《史记 · 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本文转自《百度*孔子学琴》,诵之感触颇深。 夫子其不愧“万世师表”之称号! 其学琴之道岂止适乎琴学? 小至诗词歌赋,棋琴书画, 大至邦国江山,雄韬伟业, 莫不如斯! 今世为学,不若夫子多也… 稍得便狂,不知天高地厚; 浅尝即止,傲视古哲先贤。 浮云寄萍,井蛙夏虫, 门庭未进,轻浮无根。 得意时高谈阔论, 失意时哀患若惊。 皆为失学丧本,难经风雨之故也。得对极了!记得老师曾告诉我,这首曲子名叫《文王操》,作者正是周文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