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根本改变了中国人的海洋观念。“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独立自主的自信,是开放容纳的气魄,是拥抱世界潮流的历史使命感,是创造新文明的民族自觉、文化自觉。正是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之下,这场由中国和俄罗斯两大国家交响乐团联合演出的海洋主题音乐晚会,为我们理解人类和大海的丰富精神交流,提供了宝贵的契机。
在西方音乐史上,莫扎特、贝多芬、海顿、门德尔松等音乐巨匠,都曾经以大海为主题,创作了各种迷人的音乐作品。此次晚会精心选择的是柴可夫斯基的《暴风雨》、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大海和辛巴的船》、德彪西的《大海》、瓦格纳的《漂泊的荷兰人》。如果说前两部作品都把传奇故事,放置在变幻莫测的大海背景上,映衬人生命运的绮丽多姿,那么,德彪西和瓦格纳则以更加富有力量和节奏感的音响,更加迷醉的心态,展示海洋世界的博大、丰富和人类心灵世界的神秘应和。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西方人在精神上和大海之间存在着多么亲密和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需要用整个西方文明史,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历史感受来聆听和理解。
晚会也特意选取了中国音乐家吕远作曲的歌曲《西沙,我可爱的家乡》,王酩为电影《海霞》作的曲《织网》,来代表现代中国人对大海的理解和赞美。这两首作品脍炙人口,但是,相信主办方也能感觉到,中国还十分缺乏海洋主题的规模宏大的史诗性作品,这当然不仅仅是一个音乐创作的状况,而是中国人和海洋的实践关系和精神联系的历史状况使然。
但是,如今的中国已经是当之无愧的海洋大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蕴藏丰富自然资源的蓝色国土,18000公里连绵不断的大陆海岸线、1400多个条件优良的港口。18万艘运输船舶和100多万艘渔业船舶运行在大海上劳作奔忙。我国外贸进出口货物90%以上由海运承担,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已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我国的水产品总量已近二十年位居世界首位;自2010年起,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党的十八大适时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方针,这是中国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世界新的历史的开端。
中国人必定更加自信和豪迈地走向海洋、开发海洋、经略海洋,在象征世界文明的大海之中,中国人的拼搏、创造将为世界历史谱写新的光辉篇章。作为海洋强国历史进程在文化上的生动反映,中国艺术家也必将创作出表现中国人和海洋生命相融的伟大交响乐,塑造出中国人心目中的沧溟无垠,海日磅礴。
《大海的歌》教学反思
《大海的歌》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组儿童诗,由《天和海》《海上的风》和《大海睡了》三首诗组成。三首诗都是写大海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描写了特点,表现了作者喜爱大海的感情。课文想象丰富,语言优美,易读易诵。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 课前让学生说说自己脑海中的大海是什么样的,使学生对大海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海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