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C >> 长征 >> 正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长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长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南靖县第二实验小学  张宏伟
(本篇教学设计荣获2007年福建省基础教育新课程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大赛二等奖
 
 
[教材分析]
    本课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语言凝炼,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是一篇集历史、文学、地理于一身的传世佳作。诗歌生动地概括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很好的载体。
[学情分析]
  由于长征这一历史事件远离学生的生活年代,加上诗歌承载的信息量大,一定的时空差距造成了学生学习本课一定的困难。
[设计思路]
    一、“情”为主线,培养情感
    新课程倡导“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度的统一。情感因素浓厚,是本课教材的一大特点。依据教材特点,整节课的设计体现了“情感教育”为主线:课伊始,教师创设情境,导课激趣;简介长征背景,教师借助长征路线图,配以生动的语言解说,为孩子理解诗歌奠定情感基调;学习课文,教师抓住情感训练,从语言文字的训练入手,引导孩子透过抽象的语言文字领悟丰富的文本情感;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内化的情感充分的外现,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从而努力达到“文情、生情、师情”三者合一的教学境界,真正落实情感教育的训练目标。
    二、以读为本,返朴归真
    “书声琅琅”是一节好课重要参数。设计中特别注意朗读的训练。①读的形式多样化,有听录音、自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分角色读、配乐诵读;②读的环节安排有变化,体会诗歌的中心句在理解后读,体会红军长征不怕难的诗句在读中理解,理解后再读,体现朗读指导的“过程与方法”的统一;③注重学科整合,引进音乐,让孩子随着乐曲诵读,发挥音乐为语文教学服务的作用。
    三、找准切入点,突出文字训练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设计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训练点,引导孩子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①从词语结构入手,在体会“万水千山”的含义后,让孩子说出带有“万、千”的词语;②从词语含义入手,在体会“只等闲”的含义时,安排选择“只”的意思;③结合画面理解,体会“逶迤、磅礴”的含义,先引导观察面,结合图意解词;体会“尽开颜”的含义,看录像,说录像,引导孩子用一个词形容当时的场面,从而调动孩子各种感观,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效果。
    四、借助直观面,缩小时空差距
    诗中的文字承载的信息量大,加上长征历史距学生生活时代久远,因此,借助有效的直观画面,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必不可少的手段。设计中抓住诗歌的难点内容,安排出示“五岭、乌蒙”的面,播放红军“飞夺泸定”、“爬雪山”、“陕北大会师”的录像,这些直观的影像资料,缩小了时空差距,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
    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课激趣
    师:那就开始我们今天这节课。请看大屏幕,同学们,你认识面上的这个人吗?
    生:他是毛主席。(他是毛泽东)
    师:好眼力!对,他就是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历史不会忘记,他和老一辈革命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创建了伟大的新中国。我们更不会忘记,在艰苦的战争岁月,是他率领了中国工农红军,创下了中国革命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今年是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的日子。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走近这位伟人,一起学习毛泽东同志写的有关长征的一首诗。翻开课文25课,齐读课题。
    师:七律是诗的一种格式,一般有四句八行,包括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长征才是诗的真正题目。
    生:再读课题。
    评析:“课伊始,情也生。”这个环节从认识毛泽东导入,配以教师生动的语言,不仅体现了单元课文的专题,而且创设生动的语言情境,为孩子理解诗歌奠定情感基调。
    二、直观解题,简介背景
    师:那么,你了解长征吗?
    生:①长征是1934年10月开始。②③……
    师: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乃至世界军事上的一个“战争神话”。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处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层层包围之中,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在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下,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途经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甘肃、西康、云南、陕西等11个省份,在敌人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情况下,走没人走过的路,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从而粉碎了蒋介石妄想把红军消灭在长征途上的企图,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挥笔写下这篇历史大作。
    评析:新课程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初步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此环节通过交流课前学生搜集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教师再辅以路线图简介长征历史,增强学生对长征的感性认识,缩小学生认识上的时空差距,不但为后面的学习作了铺垫,而且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师:那么,毛主席是怎样写长征的?请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的读音。
    师:听得认真,那么这些词语你能准确地拼读吗?谁来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四、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1、体会总起句
    师:那么,每句诗主要写什么?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围绕这两个问题我们来学习课文。请同学自读课文,边读边想,文中哪两行诗最能概括红军长征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的?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那么,哪个词体现“难”?你是怎么理解?“万水千山”哪两个字看出山多、水多?
    生:“万”、“千”两个字。
    师:在学过的词语中,有很多的词语中也带有“万”、“千”两个字,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生:万紫千红、成千上万、千军万马、千真万确……
    师:是呀,“万水千山”让我们看出长征的难,那么,哪个词语体现“不怕难”?你又是怎样体会?
    生:“只等闲”,只等闲的意思是说只当作平平常常的事。
    师:“只”在字典中的意思有:①只是;②但是;③仅仅是。那么“只”在这个词中要选择什么意思?那么,连起来的“只等闲”的意思就是        。是呀,一个“只等闲”就把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谁来读读这两行诗。
    (1)我要把红军的这种气概告诉全班同学,读!
    (2)我要告诉全场所有的老师和同学,读!
    (3)我要告诉全世界,全班一起来,读!
    评析:积累语言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中,主教者以从词语的结构入手,在体会“万水千山”的含义后,引导孩子说说带有“万、千”的词语,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从词语的含义入手,在说出“只等闲”的意思时,安排学生选择“只”字的深刻含义,挖掘词语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因素,突出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基本属性。
    2、体会“长征”的难?
    师:长征要爬过很多高山,跨过很多条河,那么诗中写了哪些山,哪条河?默读后六行诗,用“~~~”出山名、河名。
    生: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岷山
    师:那好,红军长征爬山有多难?过河有多难?请同桌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结合诗句中的词语,体会体会。
    师:交流得挺认真,那么红军爬山有多难?请看大屏幕说说哪座是五岭山脉?哪座是乌蒙山?说说你的理由。
    生答:第一幅是五岭,因为画面上的山连绵不绝,看不到尽头。第二幅是乌蒙,因为面上的山高而险峻。
    师:说得真好,那么毛主席在诗中各是用哪两个词来形容的?谁能结合图意说说“逶迤磅礴”的意思?
    生:逶迤——连绵不断,看不到尽头
磅礴——高而险峻,气势雄伟。
  (详:看图,说图意,解词义,这也是课堂文字训很好的方法)
    师:红军要爬过这么长的五岭,这么高而陡的乌蒙山,会遇到哪些困难呢?让我们的思绪回到长征的年代,谁来说说。
    师:天黑了,怎么样?
    生:天黑了,红军在高山密林里过夜,也许会受到猛兽的袭击……
    师:干粮吃完了,怎么样?
    生:干粮吃完了,红军就吃树皮、野菜,吃皮带!
    师:皮带也吃完了。(生哑然)对呀,红军就这样空着肚子行进在长征途中。
    师:下雨了呢?
    生:山路泥泞,红军战士一脚水来一脚泥。
    师:记得《长征组歌》有几句是这么唱的: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师清唱)
    那好爬岷山又有多难?看录像。
    生:岷山山上积雪——冷
  山上风大、雪大——险
  当时缺吃少穿——冻死了
    师:是呀,在雪山上红军战士受到饥饿和寒冷的威胁,这是生与死的考验,这是在和天斗呀,你说难不难?那么过河有多难?
    生:金沙江、大渡河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江流湍急,且对岸都有敌人把守,很难!
    师:《飞夺泸定》一课中写到对岸的守敌在叫嚣着:“……”
    生:“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师小结:其实红军长征的困难远不止这些。据史料记载,红军长征在人类军事史上创下五个“最”:历时最长,路程最远,考验最为严峻,每天敌机在天上侦察轰炸,地面敌人在围追堵截,战斗最为频繁,长征途中大大小小的战斗600多个,击溃敌人四百多个团,献身最为悲壮,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有8.6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不足7000人,你说,红军长征它难不难?
    评析:想象是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最好的方法。这个环节主教者在学生正确理解“逶迤、磅礴”的词语含义后,引导学生想象长征途中的爬山“难”,设计了“天黑了,干粮吃完了,下雨了”的师生对话片断,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一幅幅可观可感的生活面,再加上教师适时的补充,红军长征的艰难处境深深地震撼每一颗幼小的心灵。
    3、体会“不怕”难
    师:面对这么大的困难,红军战士坚定有力的回答只有一个——“不怕”。那好,怎样才能读出诗中表现红军长征不怕难的英雄气概呢?请同学们放声读后六行诗,注意诗中带有标点的体现“不怕难”的词语。
    生:自读课文。
    师:谁来读读3、4行,你怎样读?
    生:“腾细浪”指的是翻腾的细小的浪花,“走泥丸”滚动的小泥团,从这里可以看出红军战士把困难看得很小,所以,我读的时候,读得轻而平淡。
    师:真有自己的见解,让我们再次真切的感受一下这样的革命气概吧。请看大屏幕,面中谁大,谁小?多么伟大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呀!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行诗。
    生:(师:五岭逶迤)——腾细浪
  (师: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读得很不错,那么5、6行又怎读?先看大屏幕,指名读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边听边思考:毛主席和红军战士安然渡过金沙江后的心情会是怎样?
    师:“佯攻”是什么意思?红军巧渡金沙江靠的是什么?这也就是毛主席著名的军事战术——声东击西术。
    生:(欢快、激动)
那么,红军飞夺泸定桥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播放“飞夺泸定”的画面,看了这些面,你觉得这是一次什么样的战斗?
    生:(惊险、悲壮)
    师:讲述太平天国石达开的历史故事及蒋介石要毛泽东当“石达开第二”的阴谋后小结,怪不得,毛主席在长征胜利时想起这两次战斗感受是一“暖”一“寒”。那好,谁来读读这两行诗?
    生读。
    师:男女生分角色读。
    师:最后两行诗谁来读?
    生读。
    师:老师发现你读时面带笑容,告诉老师这是为什么吗?
    生:因为过了雪山,长征就要胜利了。
    师:想看看红军过了雪山,大会师的场景吗?播放录像,谁能用学过的一个词形容当时的面?
    生:喜笑颜开,笑容满面,欢呼雀跃。
    师:过了雪山,长征就要胜利了,让我们一起分享红军长征胜利的喜悦吧!
    全班齐读。
    评析:书声琅琅是一节好课的重要参数。这个环节主教者引导学生在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多途径多角度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突出读的指导过程,此中有豁然开朗之顿悟,也有水到渠成之顺畅,真正体现朗读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的辩证统一。
    五、总结全文,诵读诗歌
    是呀,70年前,一个个红军在长征中倒下了,可是70年后的今天,千千万万个小红军又成长起来了,我们要永远记住,而且要让后人知道,让全世界知道有这么一位伟人,有过这么一支红军队伍,他们曾经创下这么一段不平凡的历史。播放长征歌曲,全班起立,诵读课文。
    评析:在跌宕起伏的歌曲声中诵读《长征》,体现学科整合的新理念,升华了学生的情感,营造“课已终,意未尽”的教学境界。
    六、作业
    课后搜集毛泽东同志写的其他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作者简介]
    张宏伟,男,漳州市十佳优秀青年教师。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县级“优秀青年教师”,南靖县“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现任南靖县第二实验小学工会主席、教导处副主任。从教十七年,积极致力于课堂教学研究,注重课堂生成,凸显人文关怀,突出情感培养,努力追求“文情、师情、生情”三者合一的新课堂,逐步形成“巧、活、新”的教学风格,曾参加省小学语文电视录像教学观摩活动荣获二等奖,参加市级思品课教学比武获“优秀奖”,参加县级青年教师说课比赛,课堂教学比赛均获一等奖。在省、市、县教育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论文《巧用资料袋,丰富新课堂》和《让情感教育在课外拓展中延伸》分别发表在《福建教育》2005年第6期和2006年第5期。本设计参加漳州市“优秀青年教师”评选活动课堂教学比试一等奖。
[简评]
南靖县进修学校副校长、小学教研室主任    林跃
    张宏伟老师执教的《长征》一课,可用“巧、实、新”这三个字概括。
    1、教材处理“巧”。从诗歌的特点入手,抓住红军长征“难”与“不怕难”两条主线,设计整节课的教学环节,打破了诗歌教学逐词逐句串读串讲的旧框架,体现高年级篇章教学的重点。
    2、语言训练“实”。从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实际为基础,找准训练的切入点,注重训练形式的变化,有选择字义、判断面、看录像说词语、领悟情感等形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主动参与,促进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
    3、教学内容“新”。语文学习的内涵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本节课教学张老师以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为依托,紧扣诗中的关键字眼,补充了有关长征大量的影像资料及历史文字,把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引导学生在诗情意中感悟文本,领悟情感,这节课与其说是在学习一首诗,不如说是老师带领着学生重走一回长征路,熏陶伟大革命情。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长征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长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