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征》教学设计与评析
|
《长征》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 设计理念: 本课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在教学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强调教学手段的运用,情境的设计,充分体现现代大语文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注重以下策略: 1.拓宽信息空间,让学生积极查找资料。 2.让学生在充分朗读中感知、感悟。 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发教学资源。 4.课内外知识结合,拓宽知识外延。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长征的艰难困苦,懂得新中国的建立来之不易,学习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等闲、逶迤、磅礴、暖、寒”等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1.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所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歌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 红军长征路线图、《飞夺泸定桥》一课的教学挂图、《长征》影片等。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诗句,简介背景 1.我们学过不少长征故事,像《丰碑》《倔强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长征的诗,题目就是《长征》,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这首《长征》诗,就是毛泽东对举世闻名的长征做的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 2.检查预习。指生读全诗,注意正音。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汇报关于长征的资料。 3.教师介绍长征在我国抗战时期的战略地位。 【评析:人的认识是由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过程。由于《长征》所揭示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因此,教师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对长征有个初步的了解。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实现资源共享,也为理解这首诗歌奠定了基础。】 二、初读诗句,感知韵律 1.1935年10月初,长征已经胜利在望了,毛泽东同志回顾长征的历程,写下了这首诗篇,并在排以上的干部会议上朗读。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把这首诗给大家朗读一遍。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请观看影视片段。 2.这首诗是七言律诗,读起来难度较大,让同学们自由读诗,并结合自己的理解,用“/”画出停顿,用“.”标出押韵的字。 3.默读全诗,思考诗中都提到了哪些地方,动笔标出来。 【评析: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学生看了影视片段,心中对红军长征有了真切感受后,教师抓住时机,指导学生按照诗歌的节奏韵律,采用各种方式反复诵读,边朗读,边体会,边联想,读出情感,读中体验长征精神。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也为学生理解该诗提供了必备条件。】 三、再读诗句,体会艰难 1.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发生在73年前那震撼人心的军事壮举——长征,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个有关长征的影视片段,你们想看吗?(播放课件)可以边看边议论。(生边看边热烈议论。) 2.看完了影视片段,你能用一个字来形容长征吗? 3.这首诗中提到许多山名和水名,你们都找到了吗? 4.(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学生汇报时,教师在地图上指出红军长征的路线。并指明“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的位置。 5.过渡:红军一年中,翻山越岭,走了二万五千里路,路上还有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真难哪! 【评析:长征与现实生活相距73年之久。小学生捧着课本,无法感受、想象那逝去的艰苦岁月。教师借助多媒体,将长征途中红军经历的重要事件剪辑组合,创设了声音、画面、音乐于一体的动人情境,引导学生走进长征,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诗中的形象,初步体会诗中所要表达的丰富的思想感情,继而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使他们意识到先辈创业的艰难。】 四、精读诗句,感悟精神 (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山”和“水”怎么成了困难了?你是怎样理解的? 2.红军对待这些困难的态度如何?你从“不怕”、“等闲”中体会到什么? 3.把你体会到的读给大家听。 (二)“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课件出示:五岭山脉、乌蒙山,感受山的气势雄伟 。 2.诗人首先想到的是长征开始不久,遇到的逶迤的五岭。解释“逶迤”(配简笔画)。 3.过了五岭,红军继续前进,大队人马又被乌蒙山给挡住了。诗中用什么词来形容这气势雄伟的乌蒙山的?解释“磅礴”(配简笔画)。 4.五岭那么长,乌蒙又那么高,红军要翻越这些山岭,多难啊! 5.同学们,你们都登过哪些山?感觉如何?在红军眼里,乌蒙山成了什么?五岭又成了什么?解释“腾”、“走”。 6.这两句诗人用什么手法来写的?你能用“……像……”说说这两句的意思吗? 7.这两句都写山,一句突出了长,一句突出了高,照应了“千山”。你能读好这句诗吗? (三)“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结合查阅的资料讲述《巧渡金沙江》的故事,体会“暖”。 2.播放《飞夺泸定桥》的电影片段,理解“寒”。 3.一寒一暖两个对照,把自然现象和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融为一体,中间四句诗除“寒”、“暖”的相对,还有哪些是两两相对的? 4.引导学生了解诗中的对仗。 5.指导朗读。 (四)“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理解“更喜”、“尽开颜”,想一想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评析:理解诗句意思,深入体会长征精神这一环节的教学中,用“画一画”、“讲一讲”、“想一想”的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长征精神,用不同的解决办法突破重难点。如:利用画一画,学生画出了五岭山与细浪,乌蒙山与泥丸的对比鲜明的两幅图。利用图,学生不仅很好地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而且真正感受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利用讲一讲,学生把收集到的“巧渡金沙江”与学过的课文“飞夺泸定桥”两个故事进行了生动讲述,不仅突破了一“寒”一“暖”两个难点词的理解,而且使学生从中体会到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利用想一想,让学生充分展开想 象,想象红军长征取得全面胜利,全军欢欣鼓舞、喜笑颜开的情景,一起感受胜利的喜悦和来之不易。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真正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间,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收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朗读诗句,抒发情感 1. 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有感情地诵读诗句。 2.面对经历千难万险英雄们,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他们说? 六、拓宽诗句,积累阅读 1.毛泽东用诗记录了红军取得的一个又一个胜利,红军长征可以说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伟大的壮举,一座不朽的里程碑。看一看几位名人对长征的评价!(课件出示。) 2.长征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巨大的财富,那就是长征精神,你认为长征精神是什么? 3.长征的现实意义:在现今生活中“长征精神”是否还需要?能否联系实际(学习、生活、祖国建设等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4.起立背诵全诗(诵读)。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毛泽东的《长征》,不仅了解了红军长征途中经受的艰难困苦,也体会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精神和克服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长征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感情的震撼,更重要的是红军战士勇于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评析:教师以毛泽东评价长征的这段话为结语,不仅是对大气、豪迈的《长征》诗的形象、生动的补充,深化了主题,而且使学生对长征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长征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长征》教学设计与评析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长征》教学设计 |
下一篇文章: 《长征》教学实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