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执教的是毛主席的七言律诗——《长征》,以前是人教版上的,虽然苏教版教材没有这首诗,但今天我把它当作经典的课外阅读材料来教学的。 一、 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五座终年积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过入迹罕至的茫茫草地(草地行程共600里),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 长征这首诗是毛主席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胜利之时,回想起长征中红军所走过的万水千山,所经历的艰难坎坷,心潮澎湃写下的诗。 诗的开头两句,是全诗的总括,也可以看作是对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高度概括。接下的3-6句,分别写了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万水千山的代表,最后两句写了红军翻过大雪山,长征即将胜利,战士们各个都笑了。诗句高度凝炼。长征是历时一年、途经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的壮举,这首诗却只用了寥寥56个字便把长征中所经历的几处险山恶水都反映出来,真是做到了言近旨远、言简意赅。诗人想像丰富,比喻奇特,这首诗把逶迤的五岭想像为“细浪”,把气势雄伟的乌蒙山想像为“泥丸”,巧渡金沙江之后想像那里所云崖变“暖”,抢渡大渡河觉得那横跨江面的铁索“寒”气森森。这些大胆、奇特的想像,把诗人博大的胸怀、豪迈的气概表现出来了,抒发了革命者的豪情壮志,赞颂了红军藐视困难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二、说说我对教学目标设计的思考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它那传奇式的牺牲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赖以成功的基础,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 我想,这样的诗,该如何定位教学目标,基于学生的年龄、阅历、原有的知识,不可能通过一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对长征有多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我想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应该让学生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对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所感悟,对红军不怕苦,不怕累、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有所体会,从而有感情的朗诵全诗。 长征距离现在的学生已经70年,是人类历史的奇迹,该如何来进行教学?来达到上述的教学目标,光靠老师的一张嘴肯定不行,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缺少教师必要的讲解学生又能有多少正确的理解和独特的感悟呢?所以,本节课我的教学主体思路是在尊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进行教学。 三、说说教学过程 课前,我让学生到图书室,电脑室阅览有关长征的故事、图片资料,让学生在课前对长征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进入课堂。 教学伊始,出示长征地图,介绍举世闻名的长征引出长征这首诗,紧接着,教师配乐朗读全诗,让学生整体感知,也创设了情境。 接下来,学生自读诗句,要求把诗读正确、通顺。 然后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当那连绵不断的五岭,气势宏伟的乌蒙出现在学生眼前,对“逶迤”“磅礴”也就理解了;当学生听完巧渡金沙江后,笑了,这一笑,对云崖暖的理解也就到位了;当学生看了大渡河上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是那样激烈、悲壮,对于铁索寒自然会有所感悟了; 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全诗,回归整体。 课大家都听了,教学过程我就不详细说了。 最后,希望各位专家、同行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 长征 》语文活动课说课稿
用课程改革的眼光审视当今的教育,可以知道,教师的责任是让学生会学、乐学;应当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师应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应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满足学习需要;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过程,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提倡。 本着以上指导思想,我选择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长征》进行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活动课教学尝试,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一、活动流程 1:创设情境,蓄积感情:播放《长征组歌》音频片段,学生欣赏,分组诵读《长征》,感受长征的伟大精神。 2:网络阅读,主动探究:学生根据自身需求,确定探究任务,自主选择探究目标,可以在"诗文解读"栏目进一步学习《长征》一诗;可以在"长征百战"栏目有重点地阅读,了解长征经历的生死攸关的战斗;可以在"长征图展"栏目欣赏颂扬长征的美术作品,观看红军长征中使用的物品。推荐一两个介绍给同学。 3:欣赏片段,铭记精神:学生自由选择一两个片段观看,谈谈自己的感受。 4:诵读诗文,拓展学习:学生自由诵读"长征诗文"栏目的诗文。要能够读流利、读出感情,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试着背诵。 5:在线测试,适时检测:学生在"在线测试" 栏目人机交互回答问题。 6:畅所欲言,真情表露:学生利用"留言板"发表内心独特的感受。 7:回归中心,总结提炼:播放《长征》组歌视频片段,熏陶感染,结束活动。 二、设计特色 1、提供资源,自主学习 运用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理念,本着学习是以学生为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的,能满足个体需求的思想,为学生提供《长征》网络学习资源,搭建学习平台,创设学习的氛围。毛主席的《七律·长征》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介绍长征历程,歌颂红军战士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学习《七律·长征》学生绝不会满足这个"高度概括",必将产生对长征历程进一步了解的欲望。教师搭建的网络环境学习的平台,"长征百战"提供红军长征经历的典型战役,学生在阅读中了解长征的艰难历程,感受红军战士无畏的革命精神,资料详实,感受真实;"长征图展"展示大量的珍贵图片资料,有后人的艺术创作,有长征途中红军吃、穿、用实物照片,学生在欣赏之后必有感受,这种情感来得真实;"长征诗文"则补充其他革命先烈赞颂长征的诗文,学生在自由诵读中情感得到熏陶感染,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学科教学目标,使课程整合的理念得到充分体现;"在线测试"让学生实时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留言板"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网络环境平台,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文字表达思想,形成信息化的知识结构。 这些栏目提供了丰富的文字、图片资源,满足了学习需要,不同的学生在如此丰富的学习资源中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发展。 2、创设情景,激趣导学 学生第一次进入《长征》学习网站学习,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其内心的喜悦,产生的好奇心,激起的求知欲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是其他教学方法所难达到的。《长征》学习网站提供的内容丰富,界面吸引力强,色彩搭配协调,大量图片资料珍贵难得,精彩视频资源感官刺激强烈,文字信息丰富详实,阐述透彻。应用了网页制作技术,路线图可以随意放大缩小,还有动画演示,长征组歌音效视觉感染力强劲,调动学生的各种接受感官,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自觉地进入学习的情景中。 心理学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积极的自我表现的欲望,把自己的成绩、智慧展示于众人面前,赢得他人的尊重,享受精神的满足,这是人类事业取得成功的内在机制。课堂学习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种种思想火化,表达的欲望是强烈的,但是教师往往无法让每一位学生畅所欲言,点到为止的发言扼杀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网络环境学习的留言板的使用,让每一位学生表达内心世界的愿望得以实现。学生不仅能够各抒所见,而且能够取长补短,借鉴同学的观点。《七律·长征》活动课学习使用留言板,让学生畅所欲言,真正使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3、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语文综合性学习和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必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千方百计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长征》学习网站提供的信息是海量的,又有网络的支持,其信息量达到无限,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搜集信息、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得到培养,不同的学生在这个环境中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唯一的共同点就是:每个学生都得到满足,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再如,学生通过网络在线答题。这种学习形式新颖,增强趣味性,智能化的交互性,可以及时反馈学习情况,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在课外学习,打破了学习的时空界限,使学生真正感到学习的乐趣。 综上所述,《长征》网络环境下的活动课学习设计是开放而富有创新精神的,它可以提供丰富的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它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实现学习过程的及时反馈,它具有灵活多样,精彩生动的图文、视听效果,它打破了学习的时空限制,它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科技搜索和处理信息的技能。最终实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和谐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