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海无涯“法”作舟 ──浅析诗歌鉴赏 江苏省宜兴市东山高级中学 焦声明 诗歌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这一知识点在高考试题中出现以来,一直深受好评。但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直偏低。特别是2002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打破以往客观选择题的命题方式,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使得广大考生答题时捉襟见肘,无所适从。有必要对之进行专题强化训练。
《考试说明》中阐述,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无须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考查,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设问,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本文就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三方面作简要的解析,以供考生参考。
诗歌注重于形象的“神”,即内在的精神。叙事诗,白居易的《卖炭翁中通过“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诗文分别从肖像和心理两个角度刻画出艰辛和受剥削惨重的老人的形象,用墨经济而神态毕现。抒情诗,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通过描写诗人梦游梦境、仙境、幻境,刻画了一位不满现实,追求自由的文士形象,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刻画了一位忧国忧民、苦己利人的文士形象。形象都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写景状物诗,不管是湖光山色还是田园桑麻;不管是浩瀚大漠还是烟雨江南,诗人都抓住景物的特征(传神处)作简洁描绘。如杜牧《山行》中“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写出了秋天景色独特的勃勃生机,让读者感到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诗歌形象的刻画的方式多样,直接与间接,精雕细琢与白描,铺垫与衬托,甚至可以借助想象和联想来塑造。
诗歌语言具有音乐性、跳跃性。如近体诗律诗、绝句的平仄对仗、偶句押韵;词本身就是可以唱的诗,同一词牌的词中每句的字数,哪些字要求“入韵”都有明确的要求。这些就是诗歌音乐性的表现。跳跃性主要是为了讲究变化。诗句中往往不用连结字,直接把意象进行组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意象与意象之间没有一个连接字,就像一幅幅画面的组合;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请,凄凄惨惨戚戚。”三句相连,七组叠字,从外到内,有浅入深,层层递进,将诗人无可寄托,若有所失,茫茫然的心态,淋漓尽致地勾画出来,既匠心独运,又浑然天成。“叠词”的运用;“顶针”(连珠)、“反复”修辞格的运用往往都能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多见于词中。倒装是诗歌语言的另一个特点。一般多见于抒情诗,主要是为了音韵平仄的需要。如杜甫的“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苏轼的“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简洁、生动、传神也是诗歌语言的特点。“推敲”这一典故最能说明这一点,不管是描摹物态还是抒发情怀,诗歌都讲究炼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缺月挂疏桐”、“春风又绿江南岸”都是很好的例子。
诗歌语言的风格多样。或庄或谐,或雅或俗,或凝练工整、字斟句酌,或幽默风趣、活泼俏皮。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雨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语言凝练典雅;元代无名氏的《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语言幽默风趣、活泼俏皮。有的诗歌语言晓白如话,朴素自然,毫无雕琢之痕。如“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诗歌语言风格的辨析,需考生细读品味,从诗歌本身出发,具体诗歌具体分析。
“诗言志,歌咏言”,诗歌侧重于抒情言志,不仅抒情诗,就是叙事诗、哲理诗也饱含情感,以情动人。鉴赏诗歌感情内涵时,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抓住诗歌的形象、意境感知诗歌的感情;通过诗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来体悟诗歌的感情;结合当时的时代生活特征来体会诗歌的感情;联系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来分析诗歌的感情;根据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因素来理解诗歌的感情。
诗歌常用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式、借景(或借物)抒情式、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式、引用典故抒情式。
直抒胸臆式;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全诗以慷慨悲凉沉郁的调子,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失意悲愤、苦闷寂寞的情怀。又如苏轼《水调歌头?中秋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结语令词文的意蕴更显深沉;再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的结语,“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穷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崇高理想。
借景(或借物)抒情式;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戈壁、古城、边塞及朝阳、落日、清风、明月、细雨、微草、燕子、春蚕、鸿雁、蜜蜂等都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能抗拒的感叹。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悱恻凄切。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等。
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式。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者外在之物象,情者内在之精神。元代徐再思的“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琢春泥”,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等等都是情景交融的典范。
说到借景(或借物)抒情,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就必须说到“意境”,古典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体味诗歌境界的方法是抓住诗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诗歌的美往往美就美在诗歌的“意境”。“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表现的是气势的雄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的是雄奇、壮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体现了清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画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蓬勃的朝气;“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透露出一股寥落清新的况味。
引用典故抒情式。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抒发了词作者希望当局者接受历史教训,不要轻举妄动的爱国忠君的赤诚之情;“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以廉颇自喻,词句中既有词人愿为祖国效劳的壮志豪情,也有不被重用,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文天祥的《金陵驿》一诗后四句“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中引用了两个典故,一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伤感;一是“杜鹃啼血”(典故见于《窦娥冤》,与传说中的古四川蜀王杜宇有关),表述了作者对祖国的一片至诚之情。要想读懂典故,需要平时积累一些历史知识,了解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
诗歌鉴赏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既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作为考生,面对主观题,要表现出对于古代诗歌既要能“意会”又能“言传”。就必须掌握一定的答题方法,有法可依,有路可循才能临场不窘迫。根据平时的体会,我认为注意了以下几点,还是可以对付的。
细心审察补充注释和题目要求,了解诗歌时代背景、作者生平、风格流派。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象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其次要注意作者,一般考试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王维的恬淡生动;王昌龄的雄健浑厚;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再次要注意注释,注释虽短短一二句,却往往有所暗示。有时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思想内容;有时介绍相关诗句,暗示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暗示写作风格。
分清类别,把握特点,领悟诗歌内容,体味诗人感情。赏析诗歌当然必须具体诗歌具体分析,结合诗句加以赏析,积累一些术语可以省事不少。常见的思想内容有: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孤独惆怅、寂寞伤感、闲适愉悦、遭贬激愤、坚守节操、表现哲理、感愤振作、激励友人等。语言风格或平实质朴、清新雅致;或形象生动、含蓄隽永;或绚丽飘逸、豪放粗犷;或缠绵哀怨、含蓄蕴藉。肚里有货,下笔才有言,必要的术语积累是做好诗歌鉴赏题目的关键。
辨析艺术表现手法,诗篇一般用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古讽今等手法;诗句一般用比(比喻)、兴(联想,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咏之物)、拟人、夸张、对偶、衬托、反复、对比修辞手法;也有运用典故的。
语言表达时,注意选用词语必须正确、规范、简明,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既要能概括出诗歌的特点,同时不忘作简要分析,答题时做到有理有据。必须结合原诗内容相关词语作答,切记空洞地阐述概念。表述要严密,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前后矛盾;条理要清晰,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取得条理清晰的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我相信,只要对诗歌饶有兴趣,又掌握一定的规律方法,克服功利思想,摒弃“题海战术”的做法,就一定能打开诗歌鉴赏的大门。
现当代诗歌讲解探究 山东牟平一中语文组 林晓 中国现当代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显现出不同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特点,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许多老师侧重于去讲解现当代诗歌的独特性,满嘴从西方文学那里舶来一些名词,结果把许多学生讲的有云里雾里的感觉。实际上中国古典诗词与现当代诗歌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就像一张白纸和一张白纸上的小黑点。正如钱钟书在《中国诗》一文中所说:“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的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中国诗和外国诗相同点是主要的,那么就更不用说现当代诗歌与古典诗词的相同点了。因此在现当代诗歌讲解分析中,我认为,应该注重现当代诗歌与古典诗词中一脉相承的地方,至于它们的不同点稍微让学生比较一下就可以了。在处理《中外短诗五首》这一课时,我就是这样做的。
中国古典诗词讲究意境,讲究神韵。我主要是从意境着手。如《断章》一诗,如果从哲理上去思考,这首诗可以让人产生许多的联想,这些联想总给人一种空中楼阁的感觉。就象朱熹的《读书有感》,头脑中首先应该显现的是清澈见底的碧潭,白云飘飘的蓝天,一条奔腾的山涧小溪,带着山中竹林的清新澄澈奔涌而入。然后由衷的感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联想题目,想到治学,联想人生,想到生命的境界,都会有如此感慨。所以在讲解《断章》时我们不妨从最浅层次的言情诗入手,体会其中的意境。
首先让学生描摹诗的意境。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可以推想得出的流水、游船、岸柳、荷叶……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最后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一个耽于风光,憨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一个含情脉脉、痴态可怜,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谁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诗人正是以这短短的两行诗给那电石火花般的难言之情、难绘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小照,引人回忆,激人遐想。“明月装饰了你的窗”,此刻展现于桥上人眼际的会是一幅多么美丽迷人的月夜风光图啊!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朦、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与白日艳阳照耀下的一切相比,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诗以“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一想象天外的神来之笔对此作了饶有情致的回答,从而使楼上人那在现实生活中本是毫无希望的单恋之情得到了惬意的渲泄。梦毕竟是梦,它代替不了现实;装饰也只是装饰,它总会露出虚幻的面目。当第二天红日高照,酣梦醒来,那楼上人“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时,又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了呢?但相信,那已经尽情地领略了“落花若有意,流水亦含情”的甜蜜梦境的楼上人,定会从常人所有的那淡淡愁绪之中解脱出来,定会以更美好的憧憬,更深沉的爱心,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的。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联想,这首诗与古典诗词中哪一首意境非常相似。有的学生提到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也有学生想到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我引导学生学生比较《断章》和《蝶恋花》的相同点:有的学生谈到,两首诗为主人公提供轻柔美丽迷人的环境,在美景中透露出淡淡的哀愁,就像悠扬的小夜曲,让人沉迷,让人陶醉,让人留恋,让人感伤。像一杯绿茶,在袅袅的清香中有一股涩涩的味道,在涩涩的味道中又有让人难忘的甜蜜。也有学生谈到《断章》里的桥应该如周庄的双桥,抑或青青竹子搭建的竹桥,桥旁柳条飘飘,刚刚点上了一抹嫩黄。桥下面的流水一定是弯弯曲曲的清澈见底的溪水,也许上面还有袅娜地开着的荷花,下面还有几条红鲤轻盈地游戏在碧玉般的荷叶间,小楼一定是古典的,楼上的女子一定是娇艳的少女,凝装远望,愁上眉头,又到心头。这一切景不在眼前又似在眼前……这跟《蝶恋花》里的描写异曲而同工。谈到不同点,有的学生谈到《断章》远看是一泓池水,近看是无底深潭,语言凝练,又让人回味,与苏词相比,苏轼的更像是一个直爽的少女,而卞诗更像一位哲人,古典诗词景描写的非常到位,然后在此基础上抒情;现代诗歌景蕴藏在理中,理蕴藏在景中。
郑愁予的《错误》学生联想起初中学过的温庭筠的《忆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相同的闺怨,相似的意境,一下子拉近了距离,很好的把握住诗意。
不仅仅是现当代诗歌和古典诗歌有许多的相同点,即使是外国诗歌和中国诗词也是一脉相承的。比如庞德的《在一个地铁车站》许多学生读了许多遍,不解其意。实际上庞德在创作中受到中国和日本的诗歌很大的影响。所谓意象派,一说到“枯藤老树昏鸦”,一提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学生马上就明白了什么叫意象的组合。再联系学生熟悉的顾城的《一代人》,简单的两个意象,在一代人这样的背景下,表达了一种在困境中或对黑暗现实的一种不屈与抗争,一个“却”充满了昂扬的自信与生命的倔强。庞德诗中也只有两个意象,人群中的脸和黑色枝条上的花瓣并置在一起,放在地铁车站这样的背景下,从现代的地铁,匆忙的行走的人群中获得的瞬间意象,写出了诗人一瞬间的视觉印象,一瞬间的内心感受。在地铁车站的密密麻麻的人群中,诗人站立其间,过往的行人迎面而来,匆匆忙忙从身边走过,整个气氛阴森潮湿,令人窒息。几张女人和孩子苍白美丽的面孔时隐时现,打破了这种冷清沉闷,给人一种愉快的感觉,从而感受到一些活力。两个并置的意象映入大脑,构成俗陋与优美,潮闷与清新对比强烈的画幅。既表现了都市人繁忙庸碌的生活,给人以一种挤压感,描绘出现代人内心的焦虑不安、紧张动荡、繁忙而又单调的生活现实,同时又展示了心灵对自然美的依恋与向往。
因此在现当代诗歌的讲解中,要通过古典诗词为媒介让学生明白,现代诗歌是具有古典诗歌气质的新朋友,她具有时代的个性,更具有不能更改的奔流的父辈的鲜血。只有这样才可以拉近学生与现当代诗歌的距离,才能在融入其中,从而体会其独特美丽。写到这儿我想起茅盾在《谈〈水浒〉的人物与结构》一书中所说:“这就好比一人远远而来,最初我们只看到亿穿的是长衣或短褂,然后又看清了他是他是肥是瘦,然后又看清了他方脸或圆脸,最后,这才看清了他的眉目乃至声音笑貌;这时候,我们算把他全都看清了。”读诗歌也是如此,还是由表入里,这样才会有比较深入的理解。
编辑点评:本文有两种精彩,一是找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别的诗作的相同点、相近点,给人别开生面之感;一是对诗作进行细致深入的赏析,用语不多而时见精彩。文章语言流利而华美,很显功力。(刘真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