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七根火柴》作者王愿坚生平与简介



王愿坚生平事迹

  王愿坚(1929~1991),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市相州镇相州七村一个诗书礼仪之家。其伯父王翔千是中共山东地方组织的早期领导人之一;父亲王振千也是一名早期共产党员,还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酷爱文学、国和书法,对少年王愿坚的影响很大。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全国抗战热潮的影响下,王愿坚的家乡相州到处掀起抗日救亡运动,正在读三年级的王愿坚和姐姐积极参与运动,曾一道演出过《放下你的鞭子》等短剧。不久,堂姐王辩和赵志刚等根据上级党组织安排回到诸城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并先后领导成立了中共诸城特支、中共诸城临时县委。王愿坚经常为他们站岗、送信,跟他们学唱抗日歌曲。

  1938年初,日寇占领诸城,王振千不忍心让王愿坚当亡国奴学生,出于“文化救国”和教育子女有出息的考虑,决定和王翔千一起自办“家学”,亲自给子女们上课。半年后,王振千的“家学”被取缔,王愿坚被日寇强迫进入日寇监管下的学校读书。日寇规定:学生进校门必须向太阳旗敬礼。但年仅11岁的王愿坚不肯忍受这种屈辱,宁肯挨日本教官几个重重的耳光,也不向太阳旗低头。残酷的民族压迫造就了他的民族意识,民族耻辱激发了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抗日战争时期,王愿坚的家一度成为我党敌后工作的联络点,党组织常在他家秘密召开会议。王愿坚开始有意识地阅读学习地下工作者带来的宣传抗日的书籍和一些文件,为他以后创作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1944年7月中旬,中学只读了一年、年仅15岁的王愿坚和堂弟王愈坚被山东军区敌工部的同志“贴邮票”(当时把战士送到武装邮政部,穿过封锁线投奔抗日队伍的戏称)寄往山东军区驻地。由于年龄太小,“抗大”不能接收,只好到海滨干部学校(对外称滨海中学)学习。同年9月,日寇对滨海区进行大“扫荡”。遵照上级指示,学校里年龄小的同志就地分散到老乡家里当养子,王愿坚被分散到莒南一个山村的张大娘家。

  1944年底,王愿坚从滨海中学结业,参加了滨海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部新成立的宣传队,任宣传员。1945年6月,宣传队随莒县独立团打新旺据点,王愿坚和其他年龄小的同志负责护理伤员。期间,王愿坚开始了文艺创作,同年写成了小歌剧《回头》 。这一时期,王愿坚跟随部队转战南北,战争中的见闻、磨炼,使他在政治上、思想上逐渐成熟。1947年3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调到麓水报社工作, 《麓水报》是华东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第二十二军的党报,王愿坚任编辑、战地记者、编辑室副主任等职。这个时期,他听到和看到了更多的动人故事和感人的形象,创作了报告文学《突上古龙庭的勇士》 、 《王焕喜》 ,通讯报道《一捆麦秧》以及许多反映行军、作战、宣传、胜利的军事题材的诗歌和说唱材料,其中很多都曾通过新华总社在全解放区播送,为激发部队官兵和群众的革命热情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0年夏天,王愿坚被抽调到第二十二军军史编写组工作,编写军史工作不仅使他熟悉和掌握了大量素材,而且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政治思想水平。1951年底,王愿坚被调往七兵团政治部文化部工作,期间在七兵团的党报《华东前线》上发表了大量的通讯和报告文学,并结集出版,发给复员战士。1952年7月,调到北京总政文化部《解放军文艺》 (全军唯一的综合性刊物)编辑部工作。

  1953年秋,王愿坚到福建东山岛采访。第二年,创作了他的第一篇小说《党费》 ,在《解放军文艺》上发表后,受到军内外读者的高度赞扬。他接着又写了《后代》、《妈妈》和《粮食的故事》等短篇小说。1956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工人出版社分别出版了他的小说集《珍贵的纪念品》、短篇小说集《党费》。同年,王愿坚参加中国作家协会,并调到《星火燎原》编辑部工作。1958年初,创作了《七根火柴》、《三人行》和《赶队》等歌颂二万五千里长征英雄事迹的作品。1958年6月,王愿坚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劳动,用借来的一支铅笔头和几张旧纸条,利用午休时间,在一棵苦楝树下写出了小说《普通劳动者》的初稿。1963年秋天,王愿坚应北海舰队政委丁秋生中将的邀请,由组织派往青岛,仅用9个月的时间,创作出了30万字的长篇小说《源泉》。《源泉》反映的是从国民党军队俘虏过来的一个战士,通过在解放军部队里接受党的教育,由一个兵痞子转变、觉悟成为一个人民战士的过程,歌颂了我党政治工作的威力。

  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1963年,王愿坚的小说《亲人》遭到错误批判,随后,小说《理财》、《源泉》也相继遭到批判。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被内定为反革命分子,遭到公开批判,并于1969年初下放到安徽省军区独立师体验生活。1972年,调回北京改写反映红军长征的《万水千山》电影剧本,后又与陆柱国合作改编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 ,并创作电影剧本《四渡赤水》。期间的新作还有《足迹》、《标准》、《路标》、《》、《歌》等短篇小说,其中《足迹》获《人民文学》杂志举办的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代表作《党费》、《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多篇小说,长期被选入大、中、小学语文课本,并被译成英、法、日、俄、德、朝等多种外文,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从第四次文代会起,王愿坚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他的名字收进了中国和外国的文学史,收进了《中国文学家词典》、《中国名人词典》,也收进了英国和美国出版的《世界名人录》。

  1987年6月,王愿坚调到解放军艺术学院任文学美术系主任,从事培养部队作家的教育工作。他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甚至在病重期间还坚持给“军艺”的学员和鲁迅文学院的研究生们讲课、辅导。这一时期,他写出了多篇有份量的评论文章。

  1991年1月25日,王愿坚因患肺癌不幸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草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七根火柴》作者王愿坚生平与简介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相关文章
    《古诗两首》电子课本
    《草》教学案例
    《草》教学片断实录
    设境演练 寓教于乐──《草》片断赏…
    古诗两首《草》教学反思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宿新市徐公…
    创设情景,教学《宿新市徐公店》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随笔
    《古诗两首》词语理解、搭配与例句
    《宿新市徐公店》案例分析
    《古诗两首》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组词
    杜 甫《春夜喜雨》
    《古诗两首》教材插图
    《古诗两首》教材简说
    《古诗两首》学习目标
    《古诗两首》教学建议
    《古诗两首》 阅读提示
    《古诗两首》重点难点
    《古诗两首》教材分析
    王昌龄《采莲曲》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片断及评析
    《古诗两首》素质教育新学案
    《古诗两首》近义词反义词
    《古诗两首》课后题解
    《古诗两首》探究活动
    编故事《宿新市徐公店》
    改编《宿新市徐公店》
    叶绍翁《游园不值》
    孟浩然《春晓》
    杜 甫《江畔独步寻花》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随笔
    高 鼎《村居》
    为了“阅读”的阅读教学──窦桂梅《…
    朱 熹《春日》
    虞似良《横溪堂春晓》
    苏 轼《惠崇春江晓景》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草》教学片断实录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同步练习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草》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望庐山瀑布》教后记
    王愿坚《草》课文原文
    王愿坚《草》课堂实录
    王愿坚《草》课堂教案实录
    王愿坚《草》苏教版
    王愿坚《草》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强化练习
    《草》教学设计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课件
    化诗为画 画中领悟──《草》教学设…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语文练习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同步轻松练习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杂谈
    入情入境学古诗──《古诗两首》教学…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随笔
    二度创作,掀起课堂小高潮──《古诗…
    《草》教学浅谈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写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草》教案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