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人物形象的刻画
一、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
《香菱学诗》一文是小说节选,选自于古典名著《红楼梦》的第四十八回。鉴于《红楼梦》在中国古典名著中的重要地位,加之目前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有所缺失的现状,相关背景介绍是必不可少的,在此基础上再深入理解此文,也是符合初三学生应有的认知水平的。
作者写香菱学诗这件事,是为塑造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服务的,所以,教学此课不应就事论事,而应在分析学诗过程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理解、把握人物形象上,并于最终联系人物在小说中的命运,实现对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
对于学诗中的香菱这一形象的理解,我想抓住一个“痴”字,对于学诗,她有着一派痴言——品王维的诗她把整个身心融入其中,与探春对话,自言探春“错了韵了”,均可见一斑;她有着种种痴行——为读诗她“诸事不顾”,为写诗她“梦中得诗”等等,不一而足;她有着一番痴情——一句“何缘不使永团圆”便已可以让我们体会到她的苦涩的真情流露;她更有着一颗痴心——学诗,是这个孤苦无依的女子苦苦追寻的唯一的精神寄托,本是万难实现的,如今得遇机缘,焉得不痴。学诗的时光,在别人看来本是怡情遣兴的时候,在她,却是苦难多舛的暗淡命运之中虽短暂却又是如此幸福、闪光的日子!因此,我将一个“痴”字定为理解香菱这个人物的切入点和关键。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香菱学诗过程的进一步分析,把握香菱这一人物形象。
2.了解香菱的悲剧命运,引发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把握香菱在学诗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理解香菱学诗的原因,整体把握人物形象。
五、确立教学目的的依据:
1.新课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这个结合是指三维整体体现在设计、实施教学目标的全过程中,而并非将三者割裂开来,分别实现。
2.关于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一:新课标强调,学生阅读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对于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够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
依据二:作品本身及教师对作品本身的理解。
依据三:初三现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关于小说的知识技能和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
六、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具体方法:
新课标积极倡导教师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三维目标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本课的教学基本采用此方式,主要方法是:
1.关于重点的解决:首先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启发学生用感受最深的文句表达对香菱学诗程度的认识,意在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具有一定概括能力,从而进一步整体感知文章;其次,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将众多概括高度凝练为一个“痴”字,以作为全课的切入点并统领全课;第三,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整个学诗的过程中体会这个“痴”字,在过程中整体把握人物形象,就避免了把人物的言行举止以及整体形象分析得支离破碎;最后,通过教师的小结再次强化对人物完整准确的认识。
2.关于难点的突破:首先,鉴于学生品读诗歌的经验有限,而理解三首诗的梯度,尤其是理解第三首诗的情感对于学生深入理解香菱这个人物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想将三首诗的简单注释在上课前让学生了解;其次,在课上补充《红楼梦》第四十九回开篇的部分相关情节,这是对香菱学诗结果的必要交代,可以使得整个学诗过程更趋于完整;第三,在课上师生合作完成对三首诗的简单品读,为突破难点打下基础;最后,教师小结,引脂砚斋的相关资料,将对这一人物的理解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七、教学过程:
㈠导入:教师活动:一场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引得四百余位痴男怨女纷纷登场,又都黯然离去。这位列情榜副册首位的香菱,便是这幕人生大戏中公认的出场最早、最孤苦无依、最薄命的女子。而在全书的第四十八回,作者曹雪芹通过写她“学诗”这一情节,又给予了这个女子怎样一种诠释呢?有待于我们在今天的课堂上细细品读。【PPT①:作者——课题】
教师设问:上节课我们已经整体感知了香菱学诗的全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分为了三个阶段,请问是哪三个阶段?
学生回答:拜师论诗;读诗品诗;写诗改诗。
教师设问:回顾这一过程,结合书上语句,请你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香菱学诗学到了什么程度?
学生(预设):呆;疯;魔;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如痴如醉
教师:正像同学们所概括的,香菱学诗堪称“痴迷”,下面,我们就研读一下这一过程,共同体会作者怎样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了香菱的“痴迷”的。【PPT②:品读香菱学诗的过程,把握香菱这一人物形象】
㈡品读学诗过程,分析人物形象(解决重点,25分钟)
1首先来看“拜师论诗”阶段,哪些地方表现出了香菱的“痴迷”?
2再看“读诗品诗”阶段,香菱又是如何“痴迷”其中的?
3最后,真的动笔写来,香菱就益发表现出“痴迷”之态了,我们请同学来分析品味一下。
教师小结:一路读来,一路品来,经过大家的精彩分析,一个执着追求、苦志学诗的痴心女子形象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香菱如此学诗,焉能不成!
㈢深入探究,突破难点(10分钟):
教师活动:《红楼梦》第四十九回开篇便交代了香菱痴心学诗的结果,我们请全体女同学读一下这第三首诗【PPT③:《吟月》(三)】。
学生活动:女生朗读;男生倾听。
教师活动:【PPT③:众人的评价是“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见“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设问:回顾香菱所做的三首诗,真的是一步一个台阶,一首比一首好,尤其是这第三首诗。下面,请同学们结合上节课老师给大家的注释,“交流讨论”一下这三首诗的特点,品味一下香菱的进步体现在哪里?尤其是相对于前两首诗,这第三首诗哪里表现出它的“新巧”和“意趣”的?
学生活动:讨论并简要回答(预设:好在有情)。
教师引导:黛玉在指导香菱学诗之初就曾强调过,写诗,第一要紧的是立意,品诗亦如此。第一首诗【PPT④】,且不说词藻如何陈旧、堆砌,单就内容而言,四个字就可以概括了——月亮很美(或是很亮);而第二首诗【PPT⑤】,尽管在比喻、渲染方面强于第一首,但是就立意而言并无突破,最多换一个字——月色很美。而第三首【PPT⑥:《吟月》(三)】。,正如同学们所感受到的,它句句写月,句句有人,句句抒情。
说它“新巧”,“新巧”在自然地化用了前人的句子,运用诗歌典型的意象,渲染氛围;说它“有意趣”,“意”在主题鲜明,情感真切、打动人心。人说“诗言志”,懂得了这首诗,我们便更加懂得了香菱这个人。一个薄命红颜,面对无情命运的捉弄,于她而言,最幸福的事情恐怕就是将满腹愁肠寄予在诗歌灵动的字里行间,聊以抒怀了。
教师设问:学到此处,不知大家是否理解了香菱为什么如此痴心学诗呢?
学生(预设):出于一贯的精神追求……。
教师引导:香菱本出身乡宦世家,她骨子里面便流淌着诗书翰墨人家的血液呢!她“这么个人”毕竟“俗”不了!
著名的红学评论脂砚斋曾这样评价香菱[PPT⑦]
再细想一下香菱孤苦无依的身世、沦为妾侍的身份,在大观园学诗的这段时光,恐怕是她一生中难得的幸福时光了。所以她感到由衷的快乐,由衷的幸福。所以她废寝忘食、如饥似渴、如醉如痴!无情的命运非但没有让她沉沦麻木,反而使她对精神的追求益发执着,可谓痴心不改。当这样一个女子被赋予诗歌性灵般的光辉时,她的形象在红楼大舞台上便熠熠生辉了!
㈣教师小结(4分钟):【PPT⑧:判词—叹香菱—音乐】
而当这样一个女子终究难逃其悲剧宿命,香魂返归故乡之时,作为读者,我们怎能不为之扼腕、叹息,怎能不掬一把清泪?
有人说,红楼梦是女子的悲歌,亦是女子的赞歌【PPT⑨】,文中塑造了百余位女子形象,她们或巧笑倩兮,或眉目盼兮,或袅娜风流,或娴雅贞烈,她们就那样一个个走进读者的心中,却又是那样的一个个令人心碎地去了,直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香菱是可悲的,悲其出身仕宦,却年幼无依,沦落红尘,致为呆霸王薛蟠这等人的妾室,饱受凌辱,最终香消玉殒之命运;
香菱是可赞的,赞其娟娟之影,孤寒之魄,面对多舛的命运,恒守清新纯净的本质,痴心不悔地追求精神世界的丰盈,终究“精华难掩”,完成了一个诗性女儿对诗性理想的痴心追求!
学罢掩卷,不知结识了香菱这样一个人物,你的内心泛起了怎样的涟漪?
学生活动:沉思或回答问题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我们每个人都领略了其中的点滴滋味。
总结全课,我们似乎可以丰富一下课文题目的含义了。
㈤、布置作业(1分钟):为“痴香菱苦吟精华句(诗)”写一个下(上)联
【PPT⑩】。
八、板书设计: 香菱学诗 曹雪芹
论诗
品诗 痴迷
写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