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问题探究 1、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介绍人物和身份。 2、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 “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3、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势的,他怎样一步步通过说理提出策略的? 天下形势──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对荆、益二州,可夺之。三步走战略──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士”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阶层,大体分为四类: 一类是有专门学问的学士。如儒、墨、道、名、法、农等专门家,他们代表不同的阶层,著书立说,宣扬本派,提出本派的政治主张,长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在文化上有重大的贡献。这类人声望和地位最高,无论到哪国都受到优厚的待遇。二类是策士,也叫纵横家。这类人了解天下大事,长于政论,富有才能,凭着最多谋善辩,为统治者出谋划策而取得高官厚禄。 三类人士方士或术士。这些人中有搞天文、地理、历算、医药、农药、农业、技艺的,在文化上有较大的贡献。 最下等的士士食客。包括罪犯、恶霸、无赖、赌徒、刺客等。他们因死心塌地地为主子卖力而受到优待。 4、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 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5、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调为信然”? 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6、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⑴ 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做物,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 ⑵ 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 7、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欲信大义于天下”但“智术浅短,遂用猖獗”,希望能得到好的计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8、在诸葛亮的对策中,他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最终目标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9、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诸葛亮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 跨有荆、益两州,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刘备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10、诸葛亮是根据什么提出这个战略方针的? 根据当时形势而提出的。 ⑴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⑵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⑶ 荆州是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⑷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但刘潭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⑸ 刘备是帝室之胃,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11、既然是写诸葛亮,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 对诸葛亮言行的描写,既有正面的,又有侧面的,使人物形象丰满。徐庶有引出情节的作用,关、张二人又埋下伏笔。 12、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形象? 刘备:求贤若渴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 诸葛亮:自视甚高,富有雄才大略的谋臣形象。 13、《隆中对》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课文语言简洁流畅,生动准确,朴素自然。 如刘备对诸葛亮隆中决策的反应只用一个字“善!”便将刘备的感动,敬佩、赞叹之情充分表达了出来,真可以说是惜默如金。又如,在《三国演义》中用了那么多篇幅描述三顾草庐,而在《三国志》中仅用了五个字:“凡三往,乃见。”刘备的思贤如渴,虔敬、殷勤,诸葛亮的自尊自重,清高自许,谨慎持重的心理、神态、身份特点都概括天遗地表达出来了,真是言简意赅,一字不可增删。此外,文章中不少字句如“天府之土”、“挟天子以令诸侯”、“犹鱼之有水也”等富有生命力的语汇一直流传至今,脍炙人口。 14、在《隆中对》中,作者是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从各方面描写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隐居,从正面写他的不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则是从侧面表现。刘备与诸葛亮问答的过程是从正面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塑造形象,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不悦后,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回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全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互相照应,使诸葛亮人物形象亲切可感,这是文章的成功之处。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隆中对,陈寿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隆中对》问题探究原文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