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无其事 三国时代,刘备求贤若渴,曾经亲到隆中,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共图大事。这一故事,陈寿的《三国志》中已有记载: “时先主(刘备)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三国演义》对此事更是大加渲染,竟把“凡三往,乃见”五个字敷衍成为上万字的小说,从徐庶走马荐诸葛写起,详写三访经过,直到把诸葛亮请出山为止。写得波澜起伏,情节十分感人。读者感动之余,也就更加相信三顾茅庐是真人真事了。可是非常遗憾,笔者可以郑重地告诉读者:三顾茅庐实无其事。 要了解历史真相,必须考查“三顾”一事的根据何在。说书、演戏是根据《三国演义》编出来的,《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志》敷衍而成的,《三国志》的根据又是什么?那就是诸葛亮自己写的《前出师表》中的一段话: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驰驱。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三顾”一事,根据仅此一条,此外没有任何旁证。倒是与此相反的根据却很不少。如魏代史书鱼豢所撰《魏略》中就说:“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这里说得很清楚,是诸葛亮去见刘备而非刘备去访诸葛亮。除《魏略》外,当时还有一部史书《九州春秋》也有同样的记载,内容大同小异。这些史书都比《三国志》早出,所记载的史实是当时人记当时事,比《三国志》更为详尽、可靠。陈寿撰《三国志》,没有采用这些史书的说法,却采用了《前出师表》的说法,是轻信了诸葛亮自己说的话。 我们仔细核查史实,足以证明诸葛亮说了假话。说假话并非都是坏事,诸葛亮这一次的假话中包含了他的一片苦心。刘备临终向他托孤,请他辅佐刘阿斗。现在他要统兵北伐去了,无暇内顾,唯恐阿斗不争气,在后方做出出格的事情,所以向阿斗谆谆告诫,并且编出一个“三顾茅庐”的故事,来说明刘备对诸葛亮是如何尊重,如何信任,阿斗就更应该听诸葛亮的话。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番假话是有了效果的,诸葛亮北伐期间,阿斗在成都太平无事,诸葛亮也就解除了后顾之忧。 真相的揭开,无损于诸葛亮的品德,反而更能说明他的苦心孤诣,他的伟大与崇高。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隆中对,陈寿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三顾茅庐无其事原文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