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L >> 隆中对 >> 正文

 

也说“隆中对”相当于另一个“子午谷奇谋”

网络上有很多论点提出“子午谷奇谋”其实可行性不强,机会性,投机性过高,成功几率不大,笔者也很认同,这里就不再重复了。但很多人似乎都很认可诸葛亮“隆重对”的可操作性,笔者认为不然,实际上,如果详加推敲的话,“隆中对”和“子午谷奇谋”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机会性过高,成功的几率微乎其微。

我们先来看《三国志》中,关于隆中对的原文: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於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首先,诸葛亮承认曹操拥兵百万,挟天子而令诸侯,无论从军事势力上,还是从政【】治影响上,都占尽优势,所以以刘备的实力,是无法与之抗争的;其次东吴孙氏集团,地处险要,有很强大的民众基础和历史根基,并且广聚能人,所以只能作为盟友而不能作为当前的对手。好,到这里,诸葛所说非常准确,并且给刘备一个下马威,言外之意,以你刘备今时今日(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里)象曹操、孙权这样的势力,要么避而远之,要么拉拢为战友,除此以外想也不要想。

但马上问题1就来了——荆州!荆州属于历朝的战略要冲,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这点诸葛了解,刘备也了解,事实上三国里认凡一个明白点有想法的人都清楚;可诸葛提到刘表不是能够守住荆州的人,荆州是给刘备预备的这一点恐怕未免有些一厢情愿——除非诸葛是穿越人士,手里拿着一本《三国志》。虽然后来机缘巧合,刘备占据了荆州大部很长一段时间,但这却不是必然的,而是偶然的——荆州凭什么要归刘备呢?

第一诸葛不可能预见刘表的死亡。刘表向来对刘备的防范之心很强,单从刘备献策借曹操虚国远征的机会偷袭许都,而刘表不采纳,就可以看出来,刘表并不是很信任刘备的,因为刘备在前期的表现实在不怎么样。并且对于刘备带兵,刘表也不是太看好,实际上除了博望坡之战外,刘备前期没有多少值得说的战绩。并起刘表虽然不算多强的主,但偏安一隅总还是有能力做到的,所以刘表一天不死,刘备就一天没机会掌握荆州。

第二即便刘表死了,荆州也不会没有主人。刘表有子嗣,这点先不提。当年刘表赴任荆州,主要靠的是两家势力蒯家、蔡家,如果多说还有一个张允,可以说如果没有蒯越、蔡瑁、张允等人,刘表就没法立足荆州,而蒯、蔡、张等人都是亲曹派,并且都是荆州的氏族大户,相对来说刘备就是个外人,而且对于当时被曹操把控的朝廷来说,还是个名义上的在逃【】犯,无论是朝廷册封还是地方推举,即使刘表后人不能继承荆州的基业,刘备也还是没有任何机会的。

第三荆州易主,刘备反客为主的机会也不是太大。首先前面说了,荆州势力集团的主要人物蒯蔡等人都是亲曹派,荆州易主后最可能得益的是曹操,其次,如果曹操不南下,荆州派的主要对手也是东吴,而不是缺兵少将的刘备,虽然刘备手里还有刘琦这张王牌,但以刘琦一支江夏的部队来对抗整个荆州,估计是杯水车薪。更何况,江夏还要面临来自东吴的压力,而不可能全力讨还荆州。

第四即使依靠刘琦,刘备还能落脚江夏,那被消灭也是早晚的事。刘表死后,其子嗣重蹈袁氏覆辙,虽然没同室操戈,但也是兄弟分家,荆州大部投降了曹操,就剩下刘琦自持一个江夏。此时如果曹操安心下来整顿荆州,而不是南下攻吴,那结果就是刘琦被孤立,而以后的日子就要面对曹操和东吴的双面威胁,恐怕这样的日子不会太好过,并且也过不了多久。

但刘备确实得到了荆州,为什么?因为历史上的几个偶然条件都满足了:1)刘表突然死亡。2)荆州投降曹操,但荆州少数的反曹派追随了刘备。3)曹操没有停止脚步,继续南征东吴,促成了孙刘联盟。4)曹操过于冒进,加上时运不济,结果赤壁大败,而不得不撤出荆州。而其中的第四点更是因为太多的巧合而造成的,试想:如果曹操暂时停下脚步,先整顿刚刚归降的荆州,那么即便赤壁失败,也不会全军撤出荆州;如果没有瘟疫的发生,曹操也不会轻易的从赤壁撤军,至少会继续隔江于东吴对峙,而这种对峙的结果很可能是孙权投降或者出现后来合肥——濡须口相持的局面。归总起来说,刘备确实是运气太好了,否则做梦也梦不到,有一天荆州的大部会是自己的第一桶金。而从这个意义上说,诸葛亮在荆州问题上其实是开了一个空头支票,等于是告诉刘备,你买彩票吧,要是中了奖,你开公司的希望就有了,没想到刘备真的买了,更没想到他竟然中了。

说完问题1再说问题2——益州!刘璋虽然懦弱,但并不是听到打雷就不敢睡觉的主,而且手下也是人才济济,加上蜀中特有的地理位置,不是想拿过来就拿过来的。即便北方有张鲁的威胁,恐怕刘璋也不至于没有刘备就一定应付不来。但是,天上偏偏就能再掉馅饼,而且还就专砸刘备。刘璋请刘备入川协防张鲁,如今看刘璋一定是哪根筋出了问题。张鲁以五斗米教来把控汉中,其实比黄巾军也强不到哪去,以刘璋的势力和手下人的能力,完全可以应付的过来,即便出现暂时的失利,也不至于威胁到成都的安危,但刘璋偏偏放着自己的人不用,请刘备来帮忙,无疑是养虎防狼。而对于刘备来说,如果刘璋不是把他请进益州,单靠武力解决,估计到死也休想踏进蜀中的门槛。于是,诸葛亮“隆中对”里的第二张空头支票又实现了,这次的彩票不是刘备自己买的,而是刘璋亲手给送来的。

到此为止,刘备的好运气也就用完了。

看后面——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西面的羌人属于游牧民族,除非给予丰厚的利益,否则就是无利不起早,而且羌人几乎没什么政治头脑,打仗也就是为了掠夺资源而已,一贯的打-抢-跑的作风,说白了就是喂不足不使劲,喂饱了就回家,这样的盟友实在是指望不上的。南蛮更是如此,想让南人不犯边,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停的给好处,这点谁也做不到,所以前脚告诉诸葛亮“南人不复反矣”,后脚诸葛亮一走,没一年就外甥打灯笼——照旧了。后两句就更难做到,外结孙权,前面提到了你刘备占了荆州,荆州地处东吴核心上游,必然是孙权的心头大患,这也是当年孙权一而再,再而三进攻荆州的目的之一,说白了,你把人家脖子掐住,然后再琢磨着怎么让对方把你当哥们看,这个可能性有多大;内修政理,刘备最后倒霉的一个原因(也是诸葛亮屡次北伐的原因)就是因为管理层派别太多,刘备和曹操不一样,曹操占据整个北方,但自己的大本营,一直在许都,其他地方也都是派可靠的亲信去镇守,而这些亲信,一部分是本家,另一部分是来自长年跟随的旧部,而新归降的大多都在身边(当然也有少数例外 例如陈登、文聘 但这些人都表现出很强的可信性),所以内部派别之争不是很严重,但刘备不成,刘备有徐州的一部分追随者,属于亲知近叶,一部分荆州派,象诸葛、魏延、黄忠等人,最后还有一部分益州派,刘备自己是从徐州一路跑的荆州然后跑到益州,身边人派别分明,各自有各自的打算,互相之间也有积怨和矛盾,根本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要么诸葛亮没想到(事实上不可能想不到),要么就是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有意回避掉的。

至于“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这个机会有多大?曹操哪天死诸葛亮预测不到吧?即便曹操死了,以曹操的经验能让自己的儿子重蹈袁氏,刘表后人的覆辙?事实上如果不是曹丕、曹睿短命,魏国也不至于最早被灭。即便北方有变,刘备两面发兵,东吴就是空气吗?孙家就干看着你刘备发展起来,坐视不理,然后坐以待毙,不会吧?实际上荆州蜀军北上之时,就是东吴孙权夺回荆州之日,以诸葛的政治能力也不会看不到这一节吧?为什么隆重对里不提这些呢?

综上所说,其实诸葛的隆中对就是给刘备描绘了一个最理想化的发展前景,而这个发展前景很大部分甚至说绝大部分需要运气的成分,即:“反客为主占荆州,莫名其妙夺益州,西羌南蛮皆好友,曹魏突然昏了头,东吴乖的象条狗,万众一心保大刘。”而认凡其中一项达不到,也不可能有“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结果,而且以刘备当时在荆州的落魄相来说,光满足了前两项就已经是刘备祖坟起青烟了,至于图北方,称霸业,兴汉室,想来只能寄希望于刘备的下N代了,这点我看不仅诸葛明白,连刘备自己心里也明白吧。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隆中对,陈寿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也说“隆中对”相当于另一个“子午谷奇谋”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隆中对》说课稿
    《隆中对》教案之三
    诸葛亮传说 隆中对
    所谓《隆中对》的四个版本
    各家都有一付“隆中对”
    隆中对教学
    诸葛亮简介
    “隆中对”的可实行性分析
    [讨论]《隆中对》犯了战略性错误?
    分析《隆中对》中诸葛亮人物的形象
    《隆中对》文言知识梳理
    《隆中对》的历史背景
    《隆中对》解释
    《隆中对》的战略失误之一
    《隆中对》教案之一
    《隆中对》教案之二
    郭嘉的十胜论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比较分…
    《隆中对》教案3
    《隆中对》教学设计
    《隆中对》教案之四
    《隆中对》对策分析
    隆中对 教学设计示例
    隆中对 教学建议
    《隆中对》教案设计
    《隆中对》教案设计2
    隆中对 教学设计示例2
    教案:《隆中对》教案设计一
    隆中对译文
    教案:《隆中对》教案设计三
    《隆中对》结构分析
    《隆中对》说课稿和教学反思
    《隆中对》教学案例
    《隆中对》教学实录及反思
    《隆中对》教学案例
    《隆中对》教学案例1
    隆中对原文
    教案:《隆中对》教案设计二
    《三顾茅庐》课堂教学实录之一
    《隆中对》译文
    《三顾茅庐》探源
    历史上的曹操
    《隆中对》词语解释
    “三顾茅庐”是怎么回事
    《隆中对》整体把握
    《隆中对》句段品味
    三顾茅庐
    运筹帷幄诸葛亮,雄韬伟略《隆中对》
    刘备的荆州战略
    读歇后语,看诸葛亮
    试论《隆中对》的构想与客观实际的矛…
    《三国演义》简介
    《隆中对》结构分析
    《隆中对》主题思想
    《隆中对》译文
    《隆中对》教学实录及反思
    《隆中对》词语古今异义
    《隆中对》写作背景
    《隆中对》生字注音
    《隆中对》多义词辨析
    陈寿万卷楼
    《隆中对》词类活用
    三顾茅庐无其事
    《隆中对》通假字
    《隆中对》朗读指导
    析《隆中对》中诸葛亮的形象
    《隆中对》问题探究
    《隆中对》研讨与练习说明
    《隆中对》教学建议
    《隆中对》有关资料
    《隆中对》电子教材
    浅说三国──诸葛亮
    《三国志》简介
    《隆中对》课文题解
    《隆中对》文言句式
    “三十六计”指的是什么?
    谈谈《三国志》
    西晋著名史学家《三国志》作者陈寿
    诸葛亮生平几大疑案
    论陈寿的历史哲学思想
    诸葛亮与“三顾茅庐”
    三国战略观
    《隆中对》问题探究
    刘备三顾茅庐了吗?
    刘备第一次见诸葛亮是“三顾茅庐”吗…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