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黄鹤楼众说纷纭谈教学

    反思完了,第二遍再读课文,读到“孤帆”的地方就不再反思而是建构了(如果还有发现,也可以再反思)。

    反思与反问是有区别的,反思是以提高认识为终点的,反问不一定需要这样。比如,李白尊称孟浩然为夫子,为什么诗中是“故人”如何如何,夫子与故人是什么关系,我不知道,只能反问,而无法反思(思考不下去)。

二、阅读课的拓展和思维的建构与反思

    “我爱孟夫子”等语言文字都是拓展的内容。好的拓展内容毫无疑问的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更好理解文本提供了好的条件。

    在文章串讲(串讲不一定是贬义)中加入或夹入新的素材,从思维的建构角度讲,文本的素材不够,需要老师补充,这个补充对学生来说是被动的,他必须等待(老师的补充素材),对新的素材,学生提取新素材信息的选择性是非常强的(建构本身就是一种选择性),因为新素材是为了加强证明的,是作为新证据的,凡属证据之外的全被大脑屏蔽掉了(屏蔽就是一种选择性),所以新素材的功效是要打折扣的。

    这样的素材如果在文章学习之后再提供会怎样呢?关键是看指向。

    为什么作者会写出这样的诗,原来他们的友谊是如此的深厚;为什么是黄鹤楼,原来如何如何;为什么送别之悲伤,要用“烟花”,原来是这样这样等等。这些都是反思思维。如何如何、这样这样都要触动人深入的思考,而不是为单一问题的解决,提高了思维能力和层次,对以后学习有指导意义。

    我认为现行的语文课,因为主要采用阅读课的形式,所以建构思维多了点,反思思维少了点,即使有些地方有反思思维,也陷入小巧、尖新,对学生思维提高帮助不大。

    拓展在建构中,往往是大建构、少反思;拓展在建构后,往往是小建构、多反思。利弊如何,可以思考。

   

三、对待建构思维与反思思维应成为课堂的一个评判指标

    思维的建构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老师是无法替代的(老师补充素材是中断学生思维的建构),学生建构得如何,即评价的问题,老师可以通过小问题进行火力侦探。

    思维的反思从开始来讲(即初读过后的疑惑、矛盾的地方),也是学生的事情,但是学生毕竟是学生,知识面不宽,有些地方囫囵吞枣就过去了,所以需要老师的提醒(当然这种提醒须适可而止)。

    四、其他

    “看到什么,你就会想起------”,这种话在试卷上经常出现,坦率的讲,我认为是一种思维奴性,即不需要思维,只能是条件反射,连强化训练都算不上。当然在课堂上作为语言训练或一个环节等也是未尝不可的,是一种过渡语,而不是导向作用。

    很多老师喜欢渲染李、孟之间的友谊,到后来往往将这种友谊神化、圣化,我认为是非常不可取的,这样容易使思维简单化。

    同样的道理还有,一提李白就会说诗仙,诗仙是古人对李白的高级评价,对学习的人不必要先入为主,用自己的脑袋先思考一下又有何妨。

    仅供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2、 

     一.关于文包诗课文的文体.

     有认为故事说,有认为珠璧说(诗和文珠联璧合),有认为拐杖说,高万同大师认为一体说,等等.不一一而论.我个人倾向于同意高大师的一体说.但如果说得更形象更具体更明白的话,我认为不如用一个比喻:文包诗的课文体裁就像是一个足月待产的美孕妇,文包诗中的文如同一位美妇,其中的"诗"则如同美妇腹中的婴儿,她(他或她)俩是一个整体,是暂未分开的"一个"中的"两个".这样比喻比较合乎课题和课文的"送别"之立意! 

    二.关于文包诗课的教学策略.

有了对文体形式和主旨立意的准确把握,其教学策略应该应刃而解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得法,就会有实效.高效.奇效.陈志明老师的南京赛课一例,可堪为典范中之一例.所以对此不再赘述. 

     三.关于<黄鹤楼送别>课的评议. 

     这是仁者见仁见智者见智的事了.本人发表书面评课意见时,大多以褒为主,一般不提及缺憾之处,以起鼓舞和勉励之功效.而在口头面对面交流时,一般都是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委婉地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供参考而己.我的这一评课主张大概是受到现代管理学"表扬用广播,批评用电话"这一理念的影响吧,权且作为"一家一之言"吧. 

  附上本人写的评课诗,敬请专家和网友批评指正.

(十七)课堂教学创佳绩

                          ——评陈志明教《黄鹤楼送别》

 

手足情深何忍别,黄鹤饯行心相惜。

 

远眺孤帆江头久,无情未必真豪杰。

 

紧扣文眼和诗眼,多种读法情真切。

 

吟诗念文巧对白,课堂教学创佳绩。

 

【注释】

 

  陈志明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溱潼实验小学优秀青年教师,11月11日下午执教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教学中,教者以自然流淌的诗意般的语言和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了出神入化的解读、感悟、品味、交流、对白、诵读等。尤其是紧扣文眼和诗眼、采用多种感官引导学生读文悟诗、披文入情以及诗文结合、巧妙对白等教学环节,整节课简洁干练、浑然天 

成,余音绕梁,创造了整个赛场20节课得分最高的佳绩。同时也赢得了所有听课老师经久不息的掌声

 响应版主思想的天鹅的号召,先来谈一谈文包诗的文体。

正如版主所说,文包诗是苏教版的独创。编者之所以要安排文包诗进课本,目的是什么?我的理解是:从学习古诗的角度来说,引导学生能够根据古诗的内容来想象当时的情景,帮助学生深化对古诗的理解;而从编者的角度来说,则是想借助这样的文体来引导学生怎样发挥想象创造性地、更深入地理解古诗,掌握展开想象来理解古诗的方法。借助古诗情境的创设,不仅理解古诗的意思,更要理解古诗的情感。

先学诗还是先学文,我和我的导师都认为:学习古诗,进入诗的意境效果最佳。而进入诗的意境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意象的积淀,思维的投入,情感的叠加。而“文”的内容就将诗的意思、意境“还原了其本来面目”。所以设计时确定了先学文,再学诗的思路.

文包诗从文体上来分析,首先应该是文,然后才是诗。作者创造性地描写诗歌创作的背景和主人公的情感以及相关的故事情节,这与我们习作教学中要求学生改写古诗一样。文章内容涵盖了古诗的内容但是又有所突破,文章的情感与诗歌的情感是通融一致的。古诗情境的创设为古诗的出炉做了必要的铺垫,古诗的出现才有水到渠成的感觉。读懂了文章也就很好地理解了古诗。所以文包诗中文和诗应该是一种前因后果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一种母子关系。

事情肯定是有的,但是当时的情景并不一定就如文中所描述的那样,作者为了充分表现李白和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黄鹤楼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黄鹤楼众说纷纭谈教学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阎伯理的《黄鹤楼》译文
    黄鹤楼记阎伯理   所属朝代: 唐代 …
    文言文赏析:《黄鹤楼记》(阎伯理)
    阎伯理《黄鹤楼》教学设计
    原文-黄鹤楼
    黄鹤楼(阎伯理)课文简析
    黄鹤楼
    阎伯理黄鹤楼
    黄鹤楼阎伯理
    阎伯理《黄鹤楼》阅读赏析题
    和黄鹤楼有关的名作
    与黄鹤楼相关的历代诗词
    黄鹤楼的历史
    《黄鹤楼送别》备课之路
    黄鹤楼(Yellow Crane Tower)
    黄鹤楼⑴送孟浩然⑵之⑶广陵⑷
    黄鹤楼教学设想
    《黄鹤楼送别》教学偶思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特级教师徐善俊执教实录黄鹤楼
    阎伯理《黄鹤楼》教案
    黄鹤楼阎伯理翻译?
    黄鹤楼 译文
    《黄鹤楼记》《于园》原文
    《黄鹤楼》教案
    比较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与阎伯…
    文言文赏析:《黄鹤楼记》(阎伯理)
    黄鹤楼【唐】阎伯理
    黄鹤楼登临之遐思
    中国历史上三大名楼之一黄鹤楼
    苏教版七(下)《黄鹤楼》同步练习
    《黄鹤楼》解释、翻译、赏析
    文言文训练之《黄鹤楼》
    赏析浩瀚君《黄鹤楼记》
    阎伯理《黄鹤楼记》的译文
    天下奇观——黄鹤楼景观欣赏
    黄鹤楼简介、沿革、特色、风景区 建筑…
    阎伯理《黄鹤楼》原文和译文
    第十四课《短文两篇》--《黄鹤楼》教…
    黄鹤楼记
    〈黄鹤楼记〉译文
    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由《黄鹤楼》…
    《黄鹤楼》导学案
    黄鹤楼-历史文明
    黄鹤楼建筑简介
    《黄鹤楼》教学设计
    《黄鹤楼》教后记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