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是阎伯理的《黄鹤楼》。上课时,我问同学们,黄鹤楼是否听说过。学生回答说,好像古诗中有关于黄鹤楼的,比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崔颢的《黄鹤楼》。但由于时间长,同学们都无法从记忆中翻检出来了,不能把诗歌完整地背诵出来。我忽然想起,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忽视了让孩子们回去查查。所以,对于黄鹤楼就没有什么印象。好在课本注释中,有关于黄鹤楼的简介,最主要的是说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为什么与有如此之高的声誉呢?我说我们通过阎伯理的介绍来认识一下。我对同学们说,回去后还是要补上这一课,把两首著名的古诗都摘录在书本上,恢复一下记忆。
为了解一下课前的预习情况,我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文章。没想到的是,几位同学读得吞吞吐吐,支离破碎,总共才几十个字,读错的字就有好几个,我好生失望。这样的读书,暴露了他们回家并没有预习的情况。现在布置预习作业的质量不高,却有苦于无法检查和无法获得保证。好多家长在看到家校联系本后,就告诉我们,孩子不听,他们也没办法。厌学的学生也占不少比例。直接上新课是不能的,只好请大家把书本翻开,在课堂上认真地读,读熟后再学习吧。在备课的时候,我发现,这篇文章虽然比较简短,但字词解释以及一些句子的翻译相对难些,我决定字词由自己来讲,也就是“灌”,同学们做好有关笔记,特别是几个有难度的句子的翻译,我就直接告诉他们。字词问题解决后,我才引导孩子们来研讨文章为什么要写,怎样写的。作者为什么要写呢?请同学们抓住文章中的一句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来回答。经思考后,学生们都发现了“亦荆吴形胜之最也”,这一句表达了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怎么写的呢?再次阅读文章,有同学从文章的语句中发现,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的,从外观的“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到内部结构的“重檐翼馆,四闼霞敞”;有同学发现,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是四组对偶句;有的同学还发现,这里还有比喻、夸张的手法;还有的同学说,文章中“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是引用了传说故事,使黄鹤楼的来历具有神秘感。等等。最后,大家得出这样的认识,文章并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其丰富的内涵。这篇文章节选部分只有83个字,但把黄鹤楼的概况包揽无遗,有传说,有事实,有景物,有议论,是一篇情辞并茂的好文章。
我想,这样的短文也应该要长教和深教的。除了完成基本任务外,还要适当地拓展延伸。比如,在课堂上是不是应该把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崔颢的《黄鹤楼》引进来,进行比较阅读;比如,针对学生对黄鹤楼的陌生感,是不是该用现代信息手段,给同学们展示一下图片,给学生以直观感受;比如,是不是在学习了作者的写作手法后,让同学们来个当场片段描写某一景点;比如,为了落实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是不是该在课堂上做一个简单的测试。等等。从教学设计层面上说,针对学生普遍厌学和对古文学习兴趣不大的问题,是不是该想想如何来应对的问题。昨天阅读高慎英、刘良华老师所著《有效教学论》中,在谈到如何进行有效讲授时,有这样两段话:
……吸引学生注意的有用技巧之二是“把目标告诉学生”。仅仅用某些吸引注意的手法引起学生的注意,或一般性的外围提醒,如“注意了,开始上课”、“看,这一排同学坐得多端正”等组织教学,有时并不一定能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让学生集中注意的一个常用方法是告诉学生在课时结束时应该哪些“行为结果”。“把目标告诉学生可以帮助他们在上课前组织思维,在他们头脑中提供可以挂靠要点的钩子。这激活了学习过程,并使学习者集中注意去获取所要求的行为结果。”……吸引学生注意的有用技巧之三是“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多样化并不意味着无重点地蜻蜓点水,在多种呈现方式中的各项学习内容并不是同等重要的。在上课开始时就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和练习册中的“关键”部分。在课堂教学的进行中、结束时强调相应的关键部分,以免学生只关注形式的多样热闹和参与的开心,却抓不住核心内容。多样化教学不能冲淡主题。强调难点和重点可以帮助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主题。
扪心自问,我的课堂上,学生对学习目标恐怕并不了解,或者说,只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认为,学习古文无非就是一些字词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可是仅仅满足于此的古文教学是不值得去教学的,只要每人配备一本参考书,让他们把这些内容从参考书上复制到自己的课本上就万事大吉了;而学生在课堂上对于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未必就能把握住并有效地去解决这些问题。所以,这节课如果要说有价值的话,我想大概就是被动地“知道”了些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