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鹤楼登临之遐思
|
记得我这是第三次来武汉了,因前两次都是来去匆匆,所以武汉的重要景点——黄鹤楼都还没有机会去看看的,近日总在忙中,倘若不是有了这份一赏名楼的诱惑,或许还真下不了来武汉一趟的决心呢!
我们一行四个人抓紧时间忙着在一天内把要事办完,次日便开始了武汉的观景活动。4月27日,本来天气预报说有雨,头天阳光炽烈,感到很闷热,闷得心里有些发躁,未曾想却是一个旅游观光的极好天气。薄阴里凉风送爽,气温宜人,举望楚天,万里无云。当我们早饭后乘坐的士首先往黄鹤楼赶时,那外地来的的姐告诉我们,很多武汉本地人几十年从来还没上过黄鹤楼呢!闻听此言,我半晌未语,默想是不是也就是平日里说的裁缝不给自己做衣服、木匠不给自家打家具一样的道理呢?
毕竟是个千载难逢的好天气。到了黄鹤楼时,早见游人芳踪,人头攒动、人声鼎沸。我们仰望着那高耸的楼塔,在说笑中拾级而上。走步至此,不由得想起了唐代阎伯理《黄鹤楼记》前面的几句:“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禕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茏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舒,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有着如此美丽的传说,难怪历代文人骚客都争先恐后地来为黄鹤楼吟诗作赋、荡漾胸怀了。
又有崔颢的诗句跳了出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字里行间满是失落惆怅之意,已成歌咏黄鹤楼的千古名句。我在想崔颢的诗为什么一直得到文人们的喜爱呢?甚至连大诗人李白来到楼前,几欲提笔抒发豪情,最终不得不服输地写下了这样的句子:“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前头”,也许,一是黄鹤楼美不胜收,美得大诗人面对着都觉得叹为观止而无从落笔了;二是崔颢已经将黄鹤楼写到了极至,尤其是把那个时代许多文人纵有满腹经纶,却空怀一腔壮志的落寞心理描述演绎得淋漓尽致了。你听:“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绿悠悠”、“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如何地触景伤怀、感慨万端啊!再联想王粲《登楼赋》中的最后几句:“循阶徐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一个某一日登楼四望、感慨横集,终至夜间不寐、辗转反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突现在我们面前,使人强烈地感受到了作者内心起伏摩荡的感情波澜和浓重压抑的悲愁气氛。与崔颢的诗歌应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或含蓄或直白地抒发了浓厚的思念故土之情,倾吐了怀才不遇、宏图难展的苦闷。
“快来拍照啊,你看,这里的景色多美!”同伴清脆的声音把我从沉郁的古人情怀中叫了出来,我清理了一下思绪,看到四周都是葱葱郁郁高大的树,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花儿正开得娇艳欲滴,最引人注目的是遍地都是“黄鹤”――纸扎的、泥塑的、石雕的、木刻的,还有许多的小红伞上写着一个大大的“鹤”字,装饰得精妙无比、惹人注目。置身于此间,心情立刻轻松了许多,于是快步过去和同伴们一起“喀嚓喀嚓”地不断变换着景点和姿态定格了许多笑容在那数码相机里了。
登临到了黄鹤楼的最高层,看着曾经那么壮观的武汉长江大桥上汽车密密匝匝挤着来来去去,从这上面看,犹如小甲虫背着沉重的壳在幔慢地移动着。可见很多种情况远观和近看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这让我联想什么事情如果换个角度去观察和思考也许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来的?我不由得哼起了一首老歌:“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同样的黄鹤楼,同样的长江水,其忧国忧民的胸怀和意境从这里可见一斑了。
在回来的路上,同伴饶有兴致地吟咏起了在藏经阁看到的一副对联: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於觉觉生於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鹤去楼空事渺茫,楚云漠漠树苍苍",今日黄鹤楼一游,若有所思,若有所悟,真正不虚此行,是为记。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黄鹤楼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黄鹤楼登临之遐思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黄鹤楼众说纷纭谈教学 |
下一篇文章: 中国历史上三大名楼之一黄鹤楼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