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案(一):
一、对联导入
二、简述《隆中对》内容: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
三、解题,简介时代背景
四、范读
五、齐读,理清文章结构
六、研读
1、1段针对形势分析,提出具体建议。⑴ 指出形势危急:起始并不先说出师的事,也不急于提出建议,而是先从分析天下大势人笔,“天下三分”,而蜀汉最为弱小,处在“危急存亡”严重关头。对形势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⑵指出有利条件: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耿耿忠心。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竟先帝之业。⑶提建议:①“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⑷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意在激发刘禅竟父之志和启示他效先帝用人之明。
2、2段从法度方面建议,执法必须严明公允,“宫中”“府中”不应异法。要赏罚公正,内外一体。要法纪严明。3、3、4段:3段,宫中(内):人物:郭攸之、费讳、董允等。特点: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作用: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预计效果:必然裨补阙漏,有所广益。4段,府中(外):人物:将军向宠。特点:性行淑均,晓畅军事。作用:营中之事,悉以咨之。预计效果: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4、5段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劝谏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所在。 ⑴ 先汉兴隆原因(正):亲贤臣,远小人。⑵ 后汉倾颓原因(反):亲小人,远贤臣。 ⑶ 备有警惕: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⑷推荐贤臣,并希望信任他们,以兴复汉室。
七、熟读
八、研读
1、6段, 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关,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写,好处何在?首先是表白己对蜀汉的一片忠忱,21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当“报之于陛下”。这样的表白人情人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惟贤,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径,起伏有致。
2、7段表明“受命”以来的耿耿忠心,提出要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诸对备想报知遇之恩。刘备既死,他又受刘备之托辅佐刘禅。诸葛亮一生奋斗的目标是兴复汉室,所以他在平定了南方以后,要求领兵北征。这就是他报答刘备的具体行动。他又担心出师以后刘禅无人辅佐,所以一方面推荐贤臣;一方面始终在激励刘禅,要他依靠贤臣。
3、8段表达伐魏兴汉的坚定决心。为坚定刘禅支持北伐,完成父业的志向,诸葛亮率先立下军令状:“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表现了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一生谨慎的诸葛亮,在即将“远离”之际,仍不放心,于是从对自己、对群臣、对后主三方面提出要求,由己及人,情词恳切,真是语重心长。这一段起到总览全篇的作用,把进谏与出师两部分内容合拢在一起。至此全文主旨已清楚:修明内政,北定中原。
4、9段:结束语。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不胜依依之情。以上6~9段诸葛亮着重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从叙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创业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
九、读课文
1、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
⑴、亮与备关系:亮追随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出辅备时,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223年备临终时,把禅托付给他,并要禅“事之如父”。亮也一心希望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⑵、深厚感情:正因亮对备父子有深厚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国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他在给禅的表中,不但通过形势的分析,在理论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作出具体安排,而且还通过自叙身世,在感情上表达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意愿。禅是君,但是无能,亮受备之托来辅佐禅,是老臣,是“长辈”,但地位又是臣。所以亮对刘禅上表,既是臣对君的陈说,又是“长辈”对受托照顾的人的殷切期望。为了能使禅感动,所以不但导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在语气上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感情色彩,也是由君臣关系与众不同所决定的。
⑶、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和传说中的诸葛 史上诸葛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形势分析并找出规律,定出方针。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他还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张修身养德,志向高远。 传说中的诸葛,已被作为智慧的化身。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
2、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如《后出师表》中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已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义。十、读《出师表》与《隆中对》,试比较两文的异同点 \
十一、作业
1、背诵全文。 、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简案(二):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释题 “表”的内容和作用、背景。
三、读课文
1、师读
2、生读
3、正音
4、齐读
四、文中摘引原句,说说诸葛对国家大事提出了哪些意见和建议,综合归纳。
1、广开言路;
2、赏罚公平;
3、亲贤远佞;
4、励精图治。最关键的是亲贤远佞。因禅是个昏君,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对贤臣“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对照书上注释,试着口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第6、7段。 生口头翻译;讨论大意;两段和全文关系
二、亮向禅提建议,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有十三次之多,为什么? 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为依据,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说出,既不失人臣之礼,更无教训人主之嫌,使刘禅听了,忠言而不逆耳,十分得体;同时也表明他本人处处念及先帝之遗德、遗训,时时不忘先帝之殊遇重托,既能表明自己的心迹,又容易以情打动刘禅。文中虽然明提陛下只有七次,但暗提陛下尚有五处(即“诚宜开张圣听”之前,“宜付有司”之前、两次“悉以咨之’’之前、“则责攸之”之前),实际共十一处,或表忠诚,或表心愿,或提具体建议,表明诸葛亮处处为刘禅着想,使再昏庸的皇帝也不能无动于衷了。 总之,“受恩感激,,(“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
三、概括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四、作业:
1、背诵全文。
2、作文:从《隆中对》和《出师表》看诸葛政治才能。
简案(三):
一、范读
二、自读
三、默读 参看课本注释,弄懂词句意思
四、诵读,理解并概括各段内容。
五、讲解课文 六、默写
简案(四):
一、对联导入,缅怀忠魂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读课文。(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
2、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先和同桌交流,如果还解决不了,稍后全班交流。
3、交流不懂的字词句。(形式: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最后老师点评。)
4、师提出重点字词,要求学生作答。(可以当堂提问,也可以出示幻灯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诸葛亮在文中提出哪三条建议?有人说“亲贤远佞”全文主旨所在,你认为呢?
2、进谏与出师有关吗?课文哪一段把进谏与出师两部分内容合拢在一起?
四、品读语言,感受至情
东坡有云:“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有人说读《出师表》,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位温柔敦厚、忠义凛然的“良臣”面对君主慷慨陈词,眼泪直淌,文武百官一旁屏息聆听,不时颔首赞许的动人场面。文中“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你能读出来吗?为了能使刘禅感动,所以不但导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可谓忠言不逆耳,语气上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你能读出来吗? 五、模拟情境,思接千载
今当远离,诸葛写了感人肺腑的《出师表》,假如你是刘禅,看了此表后,思潮翻滚,情不自禁,于是奋笔疾书……,请以刘禅的身份来写《与诸葛相父书》。 六、背读课文,积累语言
相关链接《戒子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志,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简案(五):
一、导入:三国时期,曾有个人用聪明才智演绎了一个个令人惊叹的故事,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渝》《空城计》《七擒孟获》等,(诸葛亮);他曾在227年率师北上伐魏前写了篇诵千古的美文。
二、检查预习
三、诵读课文 1、师背诵 2、自由朗读。
四、疏通文意
五、整体感知
六、自主合作探究
1、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生质疑、讨论、解疑。师巡回指导。
2、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来,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师加以点拨。
3、问题组: ⑴ 课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为什么? ⑵ 诸葛亮为什么要出师伐魏? ⑶ 第六、七、八段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⑷ “临表涕零”包含了诸葛亮怎样的复杂情感? ⑸ 本文语言质朴、恳切、真情充溢,感人至深。请举例说明。 ⑹ 从表文的字里行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诸葛亮、怎样的刘备、怎样的刘禅? 七、拓展练习 搜集诸葛亮小故事,并讲给同学听。
简案(六):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背诵课文。
2、生各自放声读两遍课文。
3、生每人读一段课文。
4、多媒体课件显示语音:
5、齐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1、默读,结合注解疏通文意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逐句弄懂课文大意,将都不明白的语句画下来,待集体解疑。
3、集体解疑,教师适当讲解,重在指导学生自己读懂语句的意思。
4、请学生一人讲一段课文大意;教师提出语句里的重点词语。如:
5、读“阅读提示”,完成下列练习(课件显示): ⑴ 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刘禅提出了几条建议? ⑵ 他反复陈述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⑶ 划分全文结构,明确每一部分的意思。 四、精读课文,突破难点、重点
1、再读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⑴ 诸葛亮出师前给刘禅提出哪些建议? ⑵ 表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本篇具有什么特点? 2、读课文,力争当堂背诵。 五、完成练习 当堂完成书后练习二
六、总结、扩展
1、诸葛在文中,向掸提出了3条建议。这三条建议在内容上紧密关联。诸葛以老臣的身份,谆谆告诫,表现忠诚为国的心情,也说明出师远征之前,对宫中、府中都作了妥善安排,思虑精细。文章周密畅达,开门见山,直抒己见,感情真挚,质朴清新。文中谆谆劝诫刘禅尊贤纳谏,严明法治,说明出师的目的和任务,披露自己的忠心,情辞恳切,肝胆照人。也难怪前人“忠有《出师表》”的说法。
2、结合《隆中对》及本文,阅读下列文章(印发给学生),讨论,理解诸葛亮的“忠”。 (1)、老教授上书建议中学课本停用《出师表》 ──原载《三秦都市报》 (2)、《出师表》不可从教材中删除 ──原载《新京报》 2007年4月14日 (3)、问题不在《出师表》 ──原载《武汉晚报》 2007-04-14 简案(七): 一、导入 蜀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二、解题
三、朗读课文 1、范读。 2、自读。
四、对照注释阅读课文,了解大意
五、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
六、自主、合作、探究课文
七、总结归纳
1、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5)分析当前形势,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提出三项建议。 第二部分(6~7)关于出师这一决策的说明。 第三部分(8~9)归纳全篇主旨。
2、诸葛亮向刘禅所提建议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广开言路是前提,执法公平是关键,而亲贤远佞是核心。
3、中心意思: 本文以十分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先主感恩图报的一片深情。
4、写作特点: 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和抒情。 5、介绍后世有关《出师表》的著名诗句。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文天祥 《正气歌》 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陆游 《感状》 八、布置作业 查阅有关诸葛亮的资料,结合自己学习《空城计》《出师表》的体会,围绕“诸葛亮”这个话题,写一篇小论文或小随笔。
3、中心意思:
本文以十分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先主感恩图报的一片深情。
4、写作特点: 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和抒情。
5、介绍后世有关《出师表》的著名诗句。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文天祥 《正气歌》
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麻城南湖中学 魏紧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