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理念]
根据叶圣陶提出的:“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略读指导却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的思想,力图构建略读课文简单的三步曲:初读,让学生大致了解课文的意思;再读,依学情抓住一、二个重点问题即文本精髓,挖掘文本蕴涵的情感智慧,学一学、品一品、读一读;三读,让学生自主地读,重在迁移运用技能,享受阅读的乐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目的。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看图片,谈话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这篇课文,想一想,它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给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
2.学生交流主要内容。
3.教师小结:这是一个令人非常感动的故事,文章的字里与行间处处流露着慈母深情。
三、直入重点,深悟母爱
1.默读课文,拿起笔画一画令你感动的句子,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深情的,还可以在旁边写一写你的感受。(让学生仔细思考、潜心会文。教师巡视,重点把握学情,看学生是否将精读文中的方法迁移。)
2.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句子。
3.抓住“我挺高兴她爱看书的!”为突破口,反复品味,读出语言背后深层的内涵,读出语言风格的感染力,从而体会母亲的远见卓识和深深情怀。
(1)从母亲的语言中感受母亲支持我读书
(2)通过联系母亲工作环境和挣钱辛劳感受母亲支持读书的不容易,领悟慈母深情。
预设一:七八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通过理解“震耳欲聋”的意思,体会母亲的工作环境恶劣。 通过联系文章内容感受“震耳欲聋”的噪声没有停止过。 师:母亲忍受着震耳欲聋的噪声挣钱让我买书,并大声说—— 生读:我挺高兴她爱看书的! 师:这深深慈母情就藏在震耳欲聋的噪声里了啊!
(3)从动作、神态体会母亲支持我读书不容易,深悟慈母深情。
预设二: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学生针对句子不懂的地方提问题,老师相机引导。
▲为什么每句话后面都带上“我的母亲”?(从内容上说,是作者身临其境看到母亲在艰苦环境中百折不挠的精神后的深深感激,站在表达的角度,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增强了感人的力量。)去掉“我的母亲”对比读,体会作者语言的特点和魅力。
▲为什么简单的转身动作却让人感受如此漫长?(发现并抓住生活中的细节品读,体悟语言中的情感。)
▲为什么母亲的口罩是褐色的?(读出疲惫、艰辛、不容易。领悟平常语言中蕴涵的深意。) 师范读。你看见了母亲怎样的背?在我记忆里,母亲的背不是这样的,是怎样的?你看见了怎样的脸?孩子们,这不是我母亲的脸,在我的印象中,我母亲的脸应该是怎么样的?你们又看见了怎样的眼?孩子们,这不是我印象中母亲的眼,我母亲的眼应该是? 师:这是我的母亲吗?还是我曾经焕发着青春光彩的母亲吗?我的内心深深的震撼了, 师生合作读(学生读神态、动作语句,老师读“我的母亲”) 师:作为儿子,不禁要问:母亲呀,你那挺拔的背,炯炯有神的眼,光彩照人的脸到哪里去了? 师:可母亲却还是说—— 生读:我挺高兴她爱看书的! 师:这深深慈母情就藏在母亲疲惫的眼神里啊!
(4)从母亲的辛苦忙碌中体会慈母情深。
预设三: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学生自由读,谈读书感受。 从“立刻”感受母亲忙碌,争分夺秒地挣钱。 引导。此时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伟大、慈祥、不辞辛劳、有远见、喜欢我读书,知道读书可以改变世界和人生活质量的母亲) 师:母亲忙碌工作,争分夺秒挣钱却依然说—— 生读:我挺高兴他爱读书的! 师:这深深慈母情就藏在母亲忙碌的身影里啊!
四、随文练笔,诉说真情
1.“那一天,我觉得自己应该是个大人了!”作者心里会想什么?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心里,把他的心里话写下来
(1)学生写话,迁移运用。
(2)生交流
(3)教师小结:这千言万语,万语千言汇成四个字——慈母情深。
(4)出示作家简介,让学生走进作者心灵。母亲的那句话,时时在我心头萦绕,时时在我耳边回旋,时时给我力量,催我奋进,我终于成了——一名大作家
(5) “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是我今生今世听到的最美的声音,这是母亲给我一股无穷的力量,这是滋润我生命清澈的甘泉,这是普天下母亲共同的心声。
2.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让我们随冰心奶奶的纸船去感受她对母亲的深情呼唤和思念!翻开课本“阅读链接”,随音乐欣赏《纸船——寄母亲》 [教师小传]
郑冬旭,大专文凭,1999年毕业于湖北省幼儿实验师范学校。2006年执教的《丑小鸭》荣获湖北省优质课比赛特等奖;2007年执教的《可贵的沉默》获湖北省教科所优质课比赛二等奖;《追求语文教学有效性》刊登在2008年8月24日《黄冈日报》科教周刊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