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不是专业美术老师,但在缺少条件的情况下“冒充”美术老师,也有三四年的历史了。现在除了带语文之外,兼带我班的美术,说是美术老师,真是很惭愧,在美术这片沃土里,自己所懂的微乎其微,仅是一些皮毛,但在教学美术这段时间里,多多少少也有一些发现,并由发现引发了些许的思索。
一、 大纸画小画
在上美术课时,经常发现学生在绘画时,往往把一些事物或人物画的很小很小,只占纸张的一小部分,比例严重失调,极为不好看。于是要求他们把一张纸画满,结果也是上边一片,下边一片,左右各一片,空白的地方还是很多很多。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他们胆子小,放不开。其次是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作业纸的大小与所画画面之间的协调性,这种现象如果不能及时给予纠正,那么到高年级甚至以后,会一直延续下去。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在绘画教学中,我首先鼓励孩子们大胆作画,充满信心。其次,通过与好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不足,明确修改方向。再次,引导学生大胆想像,丰富画面内容。除画面内容之外,适当添加一些背景,这样,学生绘画的作品较之以前,内容更加精彩生动。
二、 千篇一律,缺少变化
学生画出的内容千篇一律,缺少想象,缺少变化。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低年级,在中高年级也大有人在。如在低年级人物画当中,学生画出的人物简直是一个模型:圆圆的脸蛋,圆圆的眼睛,三角形似的鼻子,半月形的大嘴巴,大大的耳朵,三毛似稀疏的头发,圆圆的身子,长长的四肢,所画形象缺少具体的描绘。虽幼稚可爱,但不能表现人物形象特点。究其原因,首先,学生在幼儿园时代已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式,只要是画小朋友,统统一个画法,(除男女有别之外)在短时间内,他们还不能从这种思维定式中解脱出来。其次,低年级学生观察能力、比较能力、表达能力还太差,不能去抓住人物特点,更不懂如何去表现,因此,一时之间很难改变这种状况。
伟大艺术家罗丹曾说过:对于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就要从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着手,引导学生从小处、细处观察,分析比较,把自己的观察所得融入到画面之中,这样便会产生具有代表个性的东西—有特点的画面形象。
三、 模仿性强,创造性差
在批改学生作业时,明显看出,学生所画内容大都模仿课本中的作品内容,“照葫芦画瓢”,画的倒也挺像,但无自己独特的创造性。这首先与老师的教学方法有关。像我这样不是美术老师却“冒充”美术老师的人,由于不懂绘画方面的技能、方法,往往在上课时,撂下简单的一句话:你们照着课本内容自己画吧!学生便开始充分展示自己的“再造”能力。虽然有的同学能模仿的比较完美,但那不是自己的创作成果。因此,我们应提倡学生通过自己的想像、回忆将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融入到作品之中,虽然有时不如模仿的较完美,但在作品中却能真正体现学生自己的思维、创造,学生也因此从中体会到独立创新的满足、愉悦和自信。
以上情况,不仅是低年级学生的通病,在高年级中也存在这种现象,特别是对于我们农校小学来说,更是普遍。作为其中的一名老师,我们应及时发现问题,并借鉴经验,思索教法,分析解决,努力改变这种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