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动”起来
宜兴市张泽小学 孙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活动应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而体现学生主体性必须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在参与其中时,使学生学会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口沟通,更有效、更积极的掌握知识。
一、营造氛围,诱发学生动心
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数学课堂中,如果能使学生激动的心跳动不已,学生情绪高涨,学习效果将能事半功倍。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前我积极创设了贴切学生心灵世界、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情境,并以此为主线索贯穿整堂课,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孙悟空的故事把数学知识和练习“串联”起来,形式新颖有趣,带有一定的竞争性,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感染性强,达到了消除学生的疲劳,激发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学生从“当小猜想家”的跃跃欲试中学习新知,到练习中的“智开洞门”“勇闯迷宫”“探寻宝箱”,气氛空前高涨,学生的心完完全全地“动”了起来。
又如在上“生活中的旋转”这一节课时,先用课件演示:钟表指针的转动、汽车方向盘的转动、辘轳打水的情景以及公园里的旋转木马。然后提问:(1)上面情景中的转动现象,有什么共同特征?(2)钟表的指针、钟摆、木马在转动过程中,其形状、大小、位置是否发生改变?汽车方向盘的转动呢?通过对这些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现象的观察、欣赏,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愿望,引发了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的心随着课堂“动”起来。
二、 借助媒体,引发学生动眼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看”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观察机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直观、形象、新奇的东西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与学习材料直接相关的。运用生动的语言,借助形象性的教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加,产生很多奇妙的遐想,激发学习兴趣。特别是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形象化,使静态的内容动态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激发兴趣,优化思维过程。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通过有趣的动画引入课题: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看一场比赛,高兴吗?请看(媒体显示画面):小狮子、小花猫、小狗商定好举行一次骑车比赛,随着裁判长小熊的一声令下,比赛开始了,只见小狮子骑着正方形车轮的自行车,“咯噔、咯噔”的行驶在道路上,骑得好艰难啊;小花猫骑着椭圆形的车轮的自行车,一跛一跛的,骑得好费力啊;而小狗骑得是圆形车轮的自行车,欢快的行驶在宽阔的道路上,还“嘀铃铃”的唱起歌来呢。最后尽管小狮子和小花猫在努力向前,但还是小狗稳稳地坐上了冠军的宝座。正当学生兴趣盎然时,画面停止,老师发问:同学们在这次比赛中,为什么小狗能得第一呢?车轮做成圆的,车轴装在中间,跑起来就又快又稳吗?通过有趣的动画引入课题,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为学习新知提供了要思考的问题,诱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浓厚兴趣,迫切要求掌握新知的欲望也油然而生。
三、激活思维,启发学生动脑
《论语·子罕》中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这是讲孔子能有步骤地进行教导。教育家叶圣陶也指出: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如,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领受。可见,教学中,启发诱导,激活学生的思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放飞学生的思维,张扬每个学生的个性。
例如:在教学“比例尺”这一内容之前,可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我国幅员辽阔,有960万平方千米,猜想一下,整个国家的领土能画在一张作业纸上吗?你认为怎样画呢?当学生想出用缩小的方法这后,再问学生:我们的教室长8厘米,宽画6厘米,也有认为长画4厘米,宽画3厘米等等。面对不同的猜想结果,每个人都盼望自已的思考结果 能得到 老师的肯定,同时也希望从理论上弄明白其中的原因。这样调动了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合作探究更有兴趣,听课更专心。
再如,在教学“最大公约数”之前,可出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小明家书房长36分米,宽30分米,要在地面上铺地砖,问可选哪些规格的方形地砖而不需要切割?当学生想出可选边长1分米、2分米、3分米、6分米的地砖,又可让学生继续思考:用什么规格的地砖最省时省工?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学生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离学习目标也越来越近。在此基础上,学生合作交流的热情高涨,思维更活跃,“互动”更劲头十足。
四、提供机会,激发学生动口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智力的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因此,教师要多提供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思维能力和发展。如在应用题中多让学生说已知与未知间的关系,说解题思路,说计算方法;在计算题中,多让学生说解法算理;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再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既直观形象,又能为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打下基础。还应给学生多提供语言表达的空间,多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提问、互相讲述,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氛围,既提高了学生间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在积极的发言中,不断提高数学修养。
五、操作实践,引导学生动手
“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人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手使脑得到了发展,使之更加聪明;脑使手得到了发展,使之变成创造的工具,变成思维的镜子。”这些精辟的论述,阐明了操作与思维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互相发展的辩证关系。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因此,课堂中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问题、新思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获得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其次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展开讨论,他们在实践中轻松的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学生通过直观操作,不仅提高实践能力,而且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优化。
教育家赞可夫说得好:“尽最大可能创造有利条件,使学生对认识的需要得以多方面地表现出来,并且培植,发展这种需要。”课堂上只有充满激情、充满活力,才能把学生引入思考、探索之中,从而进入教与学的理想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