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访古
|
查询教案课文分析的详细结果
|
p; 2、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处民族关系问题 学胡
那么,第二部分的主旨又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剖析“大青山下”。
很明显,第1自然段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对。让我们顺着翦老的指引,也见识一下大青山下的汉古堡吧!大家看第2自然段,大青山下有多少古堡?——二十几处。
这说明了什么?——数量多。
这些古堡是什么时候建的?——西汉、北魏时期或更晚。
这说明了什么?——时间长。
什么地方有古堡?——阴山南北麓、黄河渡口和鄂尔多斯。
这说明了什么?——分布广。
哟,那么多的汉代古堡。为什么要建这么多城堡呢?——不是经济原因,而是军事原因。
对。其实这些城堡都不是真正的城市,而是军事营垒。军队一撤,这些城堡也就废弃了。
古堡呀古堡,你难道仅仅是古代战争的见证吗?——不。你还是,而且更加是各民族友好往来的见证。请第二、三组的同学朗读第9自然段。
而更有资格作为见证民族友好往来的,并且永远不会废弃的另一古迹,那就是——青冢的昭君墓。(出示青冢画面)
请第二组同学朗读第10自然段。思考这一段有什么作用?采用什么写法?
学生回答后师明确:过渡段,是从记叙向议论过渡,是陪衬部分向重点部分过渡。在表达方法上,属叙议结合的写法。
我们再来领会句子中的核心内涵。“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这句话应该怎么样理解?
学生议论后师明确:(出示王昭君塑像)王昭君出塞之后,汉胡和好50年,因此内蒙人民一提起王昭君的名字,立即将她当作和平的天使,友好的象征。王昭君三个字已经赋予了深刻的、丰富的、美好的内涵,几乎成了一个专用名词。这是本质上的联想,意义上的升华。
同样道理,请同学们课后说说这段最后一句的含义。
接下来,主要是作者的议论了。那么,作者对昭君出塞有什么看法?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齐读最后两段。
学生回答后师明确:促使民族和好,加强民族团结,改善封建关系。
对,昭君出塞,沟通了民族感情,发展了民族友谊,增进了民族团结。所以,翦老由衷地赞叹:——和亲政策比战争政策总要好得多。
也就是和亲政策好。
王昭君是和亲政策最直接最有效的执行者,她的献身民族团结的精神,是超越时空的,永远活在各族人民心中。正所谓:一曲琵琶动天地,昭君精神贯古今。历史证明,凡是对民族对国家作出贡献的人,人们永远赞颂她,怀念她,学习她。我们想一想,古代一个弱女子,历尽千辛万苦为国为民作出贡献,我们现代的男子汉呢?男同学有什么感悟?
指名一男同学回答:
我们再想一想,古代一个宫女,历尽千辛万苦为国为民作出贡献,我们现代的俏姑娘呢?女同学有什么感触?
指名一女同学回答:
明确:都不错,都有为国为民作贡献的决心和信心,那么,我们现在就得认真学习,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下面我们再来研讨汉古堡和昭君墓这两个题材之间有什么联系?哪位同学明白的,请谈一谈。
学生回答后师明确:有本质上的联系。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民族关系问题:一个方面是说,争战时期的古堡也不能完全阻止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另一方面是说昭君出塞为民族友好和团结作出了巨大贡献。(放映字幕8)
显然从第9、10自然段的思想内容中可知,第二部分的主旨依然是——民族关系问题。这也是全文的主旨。(放映字幕9)
这个主旨,即中心思想,时至今日,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英明决策,既有全国实现四化的考虑,也有促使少数民族共同富裕的意图。
那么,这篇课文一个主旨,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题材中心是什么?中心人物是谁?第二部分的题材中心是什么?中心人物是谁?
学生回答后师明确:第一部分的题材中心是赵长城,中心人物是赵武灵王;第二部分的题材中心是昭君墓,中心人物是王昭君。
那么,两大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回答后明确:(电脑解说、字幕)
1、第二部分开头的过渡段。
2、游踪线索和感情线索。作者珍视民族团结的感情贯穿全文。
3、主旨。课文的主旨统率全篇。
本文是形联神系的好文章,令人拍案称炫。至此,我们已经透视到课文的主旨;瞅准了第一部分的题材中心是赵长城,第二部分的题材中心是昭君墓;又扫描到两部分之间的联系。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到:万里长城和昭君出塞,这两根人类文化的伟大晶柱,正像两道绚丽的彩虹,飞架在黄河两岸上,飞架在中国历史上,飞架在各族人民心上。这个意境正如“双虹卧波”一样。(出示“双虹卧波”画面)
综上所述,这篇课文,语言精妙,选材精当,感情精诚,结构精密,思想精明。
我们再来想一想,作者翦老在阐述民族关系问题时,表明了怎么样的主张?
学生回答后明确:
1、各民族无论大小,各有长处,应互相学习。
2、历来各民族友好往来是主流,战争是暂时的,应珍视民族团结。
3、那种认为昭君出塞是民族国家的屈辱的观点是错误的。
那么,这些主张又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
学生回答后明确:辩证法的两点论,通常说的一分为二,我们必须学习和运用辩证法的两点论,分析问题,待人处事。例如:对待台湾问题,当然最好是“一国两制”,尽量争取和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大多数台湾同胞是爱好和平的,血浓于水,我们不愿看到同胞相残阻碍发展的局面。但是,个别台湾领导人搞“台独”,怎么办?“台独”就意味战争。“没有永久的敌人,也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国家利益,国家统一大业的利益。
至于文中大量引用史料有什么作用呢?(电脑解说)不论是文字还是实物,都是为了提供佐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战斗力,是为阐发观点服务的。
同学们,经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之后,大家是否觉得心胸开阔,目光远大呢?
布置作业:
1、课文练习二。
2、榕城一向有“水上莲花”之称,请写一个名胜古迹的片断,表达赤子情怀。题材自定,题目自拟。要求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的写法,并要有创意。
作者邮箱: wangzhen0663@16..com
上一页 [1] [2] [3]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教案课文分析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内蒙访古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祝福 |
下一篇文章: 阿长与《山海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