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教育教学 >> 语文 >> 高中一年级 >> 教案课文分析 >> 正文

 

灯下漫笔

查询教案课文分析的详细结果
索的起点;最平凡的、最普通的,也是最深刻的。

2.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心情起了哪些变化,由此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注意课文中的关键调,开始换钞票时的“乐意”(第一段),停止兑现时的“不甘心”(第二段)与“恐慌”(第三段)。还有一个细节也颇发人深省:第一、三、四段都写到“银元装在怀中”,感觉却大不一样,开始只觉得“沉重累坠”,几乎失去,又终于得到(尽管打了折扣用就“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由此得出“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3.鲁迅先生把中国历史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第六段,指出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们安于奴隶的地位,把“牛马”的命运当作“太平盛世”未“恭颂”;而封建阶级的史学家也粉饰太平,说什么“咱们向来就很好的”。真的很好吗?在第七、八、九段里,作者列举大量事实,尖锐地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人格,至多不过是奴隶……”所谓“皇恩浩荡”、“天下太平”的时候也是有的,那不过是来了一个“较强”或“聪明”或“狡猾”的“新主子”或‘听族的人物”,制定了“奴隶规则”,把百姓引上了“奴隶的轨道”罢了。第十、十一段承接上文,水到渠成地指出,“先德”所说的历史上“一治一乱”的时代,实际上是“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质。

4.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极容易“说明中国的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成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令人感到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欢喜”了。

5.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注释:关于元朝的打死别人奴隶赔一头牛的定律,《蒙古史》二卷第二章中引元太宗窝阔台的话说:“成吉思汗法令,杀一回教徒者罚黄金四十巴里失,而杀一汉人者其偿价仅与一驴相等。”(据冯承钧译文)当时汉人的地位与奴隶相等。

(l)这段话揭示了中国人当时怎样的落后心态?——容易满足的心态。

(2)这段话中可透视到造成这种落后心态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专制暴力

(3)从这段话的精神出发,可以把中国历史概括为怎样两个时代?——一是人民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人民还不及牛马的时代):二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人民略等于牛马的时代)。

总结概括:作者这段话是通过打比方,愤怒抨击封建暴政,暴露国民的奴性人格,讽刺所谓的“太平盛世”,不过就是一个百姓“略等于牛马”的时代,至多是一个“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关键词语是“羡慕”、“叹息”、“心悦诚服”和“恭颂”。

(4)“这一个小玩艺”是指“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已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也指后文所说的强盗官兵反复争夺天下,历史总陷入“一治一乱”的循环怪圈之中,老百姓总是在“奴隶”和“下于奴隶”两种命运之间反复挣扎。

(5)“‘人’的价格”的内涵是指老西姓不受强盗官兵的愚弄,不再沦为牛马,甚至不再是奴隶,而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充分享受做人的资格,获得做人的尊严,实现当家作主的梦想。

6.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干,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老百姓受官兵蹂躏的悲惨命运,讽刺国民的麻木不仁,批判国民缺少反抗精神。关键词语是“中立”、“属于”、“杀掠”、“希望”和“决定”。

(1)有关黄巢的记载:

879年5月,黄巢暴怒之下攻占并洗劫了广州,使这一大港口变成了废墟。有的材料估计死者高达12万人,其中大多数是来自东南亚、印度、波斯和阿拉伯地区的外国商人,而当时广州全部人口才20万。

黄巢政权是非常暴虐的。882年春天,有人在尚节省大门上题了一首诗,嘲笑这个政权。尚让(黄巢手下大臣——编者注)大发雷霆,杀死了该省任职的官员们,并挖出眼睛,倒挂尸体;他还将把守大门的卫兵处死,杀死京师每一个能做诗的人;将其他识字的人罚做仆役,这一事件的结果是三千余人被杀。

(摘自《剑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2)有关张献忠的记载。

壬子,献忠复陷六安,将州民尽断一臂,男左女右。

十六年(癸未,1643年)正月辛酉,张献忠以二百人夜袭,陷新州。明日,令荐绅、孝廉、文学各冠带自东门入,西门出,尽斩之,遂屠蓟州。留妇女毁城,稍不力,即被杀。

(张献忠攻武昌)……屠戮士民数万,投尸于江。尚余数万人,纵之出城,以铁骑围而蹙之江中。浮尸蔽江而下,武昌鱼儿不可食。其遗民数万,多刖断手足,凿毁目鼻,无一全形者。

(张献忠攻陷岳州后)尽杀所掠妇女,投尸江中。焚其舟,火延四十里,江水夜明如昼。

八月,张献忠尽陷成都,蜀王阖官被难,巡抚龙文光暨道府各官皆死之。献忠大索全蜀绅士至成都,皆杀之。既面悬榜试士,诸生远近争赴。献忠以兵围之,击杀数千人,咸挟笔握策以死,蜀中士类俱尽。复大杀蜀民,全蜀数千里萧条无人迹。

(3)奴隶规则

  “奴隶规则”是指“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总之,是“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一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并且.“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不受“意外的灾殃”。

7.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进入教堂里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

揭露当时的现实,仍是强盗官兵交互为祸的时代,老百姓仍处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悲惨境地。关键词语是“莫名其妙”、“迁”、“避”和比较的“‘稳”’。

8.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湾子了。有更直截了当的说法在这里——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德”之所谓“一治一乱”;那些做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来看,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尔。”

(1)学者们所说的“发祥”“发达”“中兴”时代,在鲁迅看来,实质是什么时代?——是人民“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2)“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在鲁迅看来不过是怎样两个时代?——所谓“治”世,实质上就是人民“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所谓“治”世实质上就是人民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3)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希望中国出现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即不是人民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也不是人民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他希望创造一个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第三样时代”。

(4)这里所说的“主子”清道辟路的“做乱人物”指的是哪类人物?——指造反、起义的农民。

9.鲁迅先生为什么又提出“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第三样时代”是指一个走出了“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怪圈,从而迈向民主与自由的时代;是一个老百姓告别“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而成为社会主人的时代。总之,“第三样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

鲁迅先生认为当时的社会现实,正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而巨人们丝毫没有彻底“走出奴隶时代”的要求与愿望。现实生活中尽管人们都“不满”于现状,但无论是知识分子(国学家、文学家、道学家),还是普通百姓,所走的路却或是“复古”,或是“避难”,其实质都是在“神往”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面对这样的现实,面对这样的国民,鲁迅先生无法掩饰内心的绝望与悲凉。最后终于发出震天一吼——“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10.文中的谈论对象主要涉及哪几个方面?渗透着哪几种情感?

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中国人(百姓),统治者(一种暴力),中国社会(时代)。文中至少渗透四种情感:①对封建专制和封建暴君的愤想抨击之情;②对中国苦难百姓的深切同情;③对“神往于三百年太平盛世”思想的讽刺批评之情;④对“创造谋三样时代’”鼓舞、希望之情。

11.作者把中国百姓在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中的处境概括为哪两个时代?作出这种论断的依据是什么?

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一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论断依据:①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在“乱”世,连奴隶(牛马)也做不成,所以情愿做“治世”的奴隶(牛马)。②百姓渴望有人定出奴隶的规则,过“治世”正常的奴隶生活,一旦有人出来定规则,便“万姓胪欢”了。③中国历史总陷入“一治”(暂时做稳了奴隶)“一乱”(想做奴隶而不可得)的循环怪圈之中。  

本文由日常生活小事引出谈论的话题——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然后由己推入(“中国人”),由个人经历推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深刻剖析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不过是广大人民“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两种时代的循环更替,是人压迫人,人剥削人,人吃人的历史,从而给“中国固有的文明”论者以强烈的反击,起到了及时擦亮人民眼睛的战斗作用。文章末尾,作者热烈召唤“现在的青年”立即行动起来。

总之,全文将愤怒、同情、批判、讽刺熔于一炉,使情感和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教案课文分析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灯下漫笔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故都的秋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卡片
    一个都不能少
    一个都不能少
    一个都不能少
    五蠹
    《诗经》三首
    奇妙的克隆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卡片:自读练习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卡片:虚词“以…
    爱莲说
    上枢密韩太尉书
    最后一课
    斑羚飞渡
    观潮
    色彩
    等待戈多(论坛精华帖)
    吾家有女初长成
    等待戈多(论坛精华帖)
    我的空中楼阁
    琵琶行
    小石潭记

    赤壁赋
    《墨池记》教学卡片:文学常识
    智取生辰纲
    时间的脚印
    绝唱
    木兰诗
    哥白尼
    斑羚飞渡
    我的老师
    不朽的失眠
    孔雀东南飞(并序)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荷塘月色
    上枢密韩太尉书
    《雨说》教学卡片:备教资料
    雨说
    雨说
    《外国诗两首》教学卡片:自读练习
    《外国诗两首》教学卡片:文学常识
    外国诗两首
    菜园小记
    夏之绝句
    琐忆
    《小院》说课稿
    《威尼斯商人》教学卡片:备教资料
    威尼斯商人
    《泰坦尼克号》(节选)
    《泰坦尼克号》(节选)教学卡片:读后…
    《泰坦尼克号》(节选)教学卡片:拓展…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
    《隆中对》教学卡片:自读练习
    隆中对
    《墨池记》教学卡片:自读练习
    墨池记
    皇帝的新装
    《诗词五首》教学卡片:备教资料
    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教学卡片:文学常识
    诗词五首
    雨说[初三教案]
    新教材教学设计ABC【高六册·写作】
    新教材教学设计ABC【初六册 第一单元…
    新教材教学设计ABC【高六册·阅读】
    白色鸟
    《乡愁诗两首》教学实录
    季氏将伐颛臾
    新教材教学设计ABC【高五册第六单…
    新教材教学设计ABC 初五册第六单元
    新教材教学设计ABC 初五册 第五单…
    话题作文(论坛精华帖)
    话题作文(论坛精华帖)
    课堂实录《陋室铭》中的人文关怀
    曹刿论战
    《提醒幸福》教学实录
    我教《装在套子里的人》
    触龙说赵太后
    《威尼斯》说案
    宽容
    拿来主义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杜鹃枝上杜鹃啼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
    纪念刘和珍君
    过万重山漫想
    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
    与朱元思书
    孤独之旅
    《过秦论》学案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季氏将伐颛臾
    劝学
    过秦论
    鸿门宴
    荷花淀
    扁鹊见蔡桓公
    《记念刘和珍君》研究性教学设计(附课…
    胡同文化
    论求知
    长亭送别(表演课)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发问的精神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鸿门宴》学案
    《归去来兮辞》学案
    联想和想象
    《短文两篇》——《我为何而生》《〈…

    秋魂
    济南的冬天

    济南的冬天
    海滨仲夏夜
    海滨仲夏夜
    夏天也是好天气
    秋魂
    初中第一册第三单元
    季氏将伐颛臾
    寡人之于国也
    劝学
    内蒙访古
    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
    读《伊索寓言》
    高中第一册第五单元
    高中第一册第四单元
    过秦论
    安要塞鼓
    让课堂焕发审美的光辉----谈谈《安要…
    《黄河,母亲河》语文活动课教学简案
    音乐巨人贝多芬
    戏曲大舞台
    让世界充满爱
    宋定伯捉鬼
    儿事记趣
    回延安
    阿长与《山海经》
    五柳先生传
    梵高传(节选)
    敬畏生命
    《祝福》课堂教学实录
    散文诗两篇
    《世说新语》两则
    济南的冬天
    谈骨气
    富春江上
    空间和时间旅行
    大自然的启示
    大自然的启示
    安塞腰鼓
    种树“种到”联合国
    遨游于文学和哲学的殿堂──《赤壁赋…
    兰亭集序
    驿路梨花
    为你打开一扇门
    有的人
    小学生质疑大作家 语文书终于认错
    扁鹊见蔡桓公(第二课时)
    为学
    《听潮》教学实录
    阿长与《山海经》
    高一第一单元及《荷塘月色》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高一第二单元及《纪念刘和珍君》
    过万重山漫想
    高一第一单元单元说明
    改造我们的学习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高中第一册第六单元
    乡愁
    改造我们的学习
    祝福
    内蒙访古
    阿长与《山海经》
    过万重山漫想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适应新教材…
    蜘蛛
    《绝句》(杜甫)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