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教育教学 >> 地理 >> 高中三年级 >> 地理高中三年级复习试卷 >> 正文

 

高考复习的目的和任务

查询地高三上复习的详细结果

高考复习的目的和任务是:
1、查漏补缺,梳理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整体把握学科的认知结构;2、进一步巩固和掌握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
3、总结规律,加深理解,促进理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4、强化思维训练,提高解题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发展学科智慧。
这是我们的共识。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把这些指导思想贯穿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去,是我们一线教师主要思考的问题。按照学习的一般规律: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升华为创新。今天我就沿着这个思路给大家汇报我们高三地理复习思路和在高三地理复习中的一些做法。。
一、巩固和掌握三基
这是一个老话题。
《考试说明》规定的知识点和考点,是复习的基石。据统计,地理高考考点共310个左右,其中高中170个,初中140个。这些考点是高考命题的基本元素,逐个落实这些考点,就能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教师把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印发给学生,师生共同研究大纲,根据大纲的要求界定知识和能力要求范畴,全面细致地组织复习。但是全面细致不是知识大扫荡,不是要求学生把教材都背下来(要求学生背教材在80年代、90年代是很有用的,但现在不行了)。在地理复习教学中,首先明确一点,教师不能以“我的复习教学要面面俱到,做到复习无漏,保证考到的都是我复习到的,这才对得起学生”为指导思想。学生不能以“我必须全都复习到,力争考试中的题我都见过”为目标。如果老师对所有的知识不讲不放心,要求不到不放心,一堂课下来,学生感觉到书上所有的知识都是重点,哪一点知识不记不放心、记不牢不放心,这是我们做老师的应该避免的。因此我们应该善于取舍,使学生少走弯路,少做无用功,提高复习效率。
1、基本数据
2004年广东卷第6题间接考查了云贵高原的海拔高度。第21题考查了各温度带的无霜期天数和≥10℃积温等地理指标。2004年上海卷第12题考查我国青藏高原形成的地质年代。2004年江苏卷第20题考查我国农耕区与牧区的降水指标。
这就说明一些地理基本数据必须掌握。教师对这个问题的界定是:对那些能够表述地理事象特征的基本数据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速度、黄赤交角、主要气候类型的划分指标等必须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不能含糊。。而教材中那些孤立的、静止的、同类罗列的事实,那些琐碎的时间、地点、过细的专业术语只是教材编者为了论证问题选择的一些论据,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比如中国进军航天大事记、世界人口超过10亿、60亿的时间、中国森林覆盖率、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还有些中国现有资源占世界的比重等等)。有些数据不断变化,学生没有记得必要性。
近年来高考对基本知识的考查的灵活性及综合性加强了。2004年江苏卷第20题既考查了我国农耕区与牧区对气候条件的要求,又考查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降水指标,使学科内知识的联系明显增强,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有了明显提高。对基础知识的考查灵活性也增强了。比如2004年广东卷第6题是通过“滇池”间接考查了云贵高原的海拔高度。
对策:1、总结记忆规律,教给学生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2、通过数据对比、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等方法,使死的数据活起来。
比如,通过飞机在10千米高度上的从南极到北极的飞行时穿过的大气层的变化,掌握不同纬度对流层大气的厚度。。臭氧层、电离层的位置可以通过火箭、航天飞机的发射,探空气球加以应用。
2、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复习。2004年江苏卷第19题考查世界一些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职能)。2003年江苏卷第1题、第2题就是对工业区位因素基本原理的考查。2004年上海卷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直接考查更多一些,有的是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应用的考查。那么,如何把握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复习呢?
我主张对概念和原理的表述要要求学生按课本上的原话背下来。因为概念和原理的表述是科学性最强、最严密、最简明扼要的表述,虽然在高考时不会考概念、原理的填空题,但记住了概念和原理,学生就掌握了地理术语,掌握了地理思维方法。我记得我们市会考时有一道地震波到达地面后产生的现象的试题,答案应该是:先是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晃动。学生错的五花八门,他们的表述有:先是上下颠(也还可以),上下动,上下运动,上下震动(振动),上下晃动,有的干脆答:上下动、左右动,上下晃,左右晃,让人啼笑皆非。再比如地质构造部分,问题:背斜构造为何地形倒置,在地貌上形成盆地或谷地?书上的表述是: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但很多学生用几十个字还表达不清楚、不准确。再如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气温降低的原因是: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但有的学生用了几十个字,用的字越多越表达不清楚。因此一定要求学生使用地理术语,准确表述地理问题。所有填空题的标准答案都源于教材上的准确语言,要学会抓住题目的主要问题、关键词,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科学、准确的表达出来。
其次,在应用中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单纯的理论学习可能显得枯燥乏味,但一旦与实践结合,灰色的理论就会变得鲜活。例如在复习“日界线”知识时,引用趣事:孕妇乘海轮西行,在日界线,两侧各生一子,谁大谁小的问题;如何连续过两次生日等。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一些。如何加深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我们的做法是课本上有例子的要求学生再举出类似的例子,没有例子的老师补充典型性的例子,或要求学生自己举出例子。比如对商业中心、商业街、商业小区、商业网点、市场最优原则、交通最优原则,老师可以多举身边的例子。
再次,通过试卷讲评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与记忆
2004年江苏卷第7、8题
其中牵涉到的概念有: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沉积岩、层理构造、火成岩、喷出岩(玄武岩)、侵入岩(花岗岩)、流水沉积作用、流水侵蚀溶蚀作用。本题考查的知识确实很多,其中有几个概念是用图表示出来,那么我们平时也要尽可能地使概念和原理这些抽象化的知识形象具体化。
第四、多角度、多视点地复习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增加灵活性。
复习不能简单重复,千篇一律的复习方式经常使之感到味同嚼蜡,乏味得很,学生的大脑易于疲劳,印象不深,效率不高。不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掌握。因此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进行变式处理
1)方位变式;保持地理事象的原型,只改变其空间方位。
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范围大的原因是什么?(这是问题原形)如果阿尔卑斯山南北走向且位于欧洲西海岸,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范围还这么大吗?美洲西海岸如果没有科迪勒拉山系,气候将如何变化?如果没有青藏高原的阻挡中国气候将会产生哪些变化?如果中国地势东高西低中国气候将会产生哪些变化?
2)变换角度:地球的逆向自转对地球上的河流、洋流、大气运动会产生哪些不同的影响?教材只讲了工业集聚的好处,可以反问工业集聚的不利之处;教材只讲了一些类型的工业分散的好处,可以反问工业分散的不利之处。要善于在原来问题的基础上加以延伸和拓展。如,地球自转,高考时不会考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这些死知识,关键要学生理解这些知识,学会运用。我们可以设问:
方向:①如果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呢?地球上的昼夜更替、地方时的差别、地球表面运动物体的偏向等一系列问题会产生怎样的变化?举例说明;
②如果地球没有自转呢?地球上的昼夜更替、地方时的差别、地球表面运动物体的偏向等一系列问题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周期:①如果地球自转变慢了,地球上的昼夜更替、地方时的差别、地球表面运动物体的偏向等一系列问题会产生怎样的变化?举例说明;
②如果地球自转变快了,这一系列因素又将如何呢?
3)层次变式:对地理理性知识提供不同认识层次的范例。如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摆动。这是一个难点,比较抽象,学生不能一下子理解,可以分解为:
A、如果没有黄赤交角就没有这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半球的来回摆动。
B、有黄赤交角就产生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半球的来回摆动。
C、黄赤交角愈大,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半球来回摆动的范围愈大。
D、目前的黄赤交角是23°26¹,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26¹之间的来回摆动。摆动的周期是一个回归年。
3、基本地图
任何地图都是从课本上的地图衍生的,我把课本上的地图称为基本地图
1)可以将地理课本中所有的知识点放在各类基本图形上,以图作为载体,图文结合;课本上基本地图下有的设置了问题,但还可以提取有用信息,多加几个问题,有的图下没有设置问题,有的图是课文基本原理的一个例证(如各种地理景观图),我们也可以把所隐含的基本信息挖掘出来,以问题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学生养成“左图右文”的学习习惯,这样也便于学生的课后复习。
2)记忆地图。多读多看,特别是在记一些图的时候,不要孤立地记,要有与人类活动相结合比如物产图和交通图在记忆时要与工业的发展条件相结合。第二,在记图的时候每天要拿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来看,巩固记忆。每天十分钟读图识图,注意前一段学习知识的保温。在学习时要注意学习方法,特别是在看这些区域图的时候,要把区域内各种地理素结合起来,因为各地理要素之间实际上是密切联系的。 
3)基本地图的变化
在熟练掌握基本地图的基础上学会基本变式。(此处有三幅图)公转轨道,太阳在这个轨道的位置,一般都是一个轨道然后太阳在右边,地球的自转轴右倾,再一副太阳在左边自转轴右倾。变式:1自转轴左倾,2、太阳在中间自转轴右倾,3自转轴倾斜方向左边。图图转换:   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平面图转换成立体图、局部图转换成整体图、表格转换成曲线图、扇形图与柱状图的转换等等。
4)强化训练,形成思维定式、模式。
高中地理下册城市交通部分有两幅图,其中有这样几个问题:
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学生答题错误率很高,出错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在于没有形成思维定式、模式,读图时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基本过程不要省略。读图先看什么,先看“图例和注记和比例尺”这是地理课入门知识,最最基本的常识,但最基本的也是最容易忽略的,刚才的练习题学生错就错在忽略了图例、比例尺。再比如气候类型的判读,我们要求第一步,先据最高或最低均温所在月份判断所属半球(即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第二步再据最冷月气温状况判断所属温度带,第三步据各月降水分布状况断定所属气侯类型,第四步再据其他的地理特征判断所属的大洲或国家、地区等,但很多同学往往忽略第一步,自然认定为北半球,下面的问题就很难说了。我们强调创新,但没有掌握好定式,模式就不 可能创新,要打牢基础,才能将基础的知识内化为能力,才能将基本技能升华为创新能力,这是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
5)重视培养从图表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高考试题所给的资料,文字也好,图也好,一般是没有废话的。在审题时,特别是读图分析时,要穷尽试题中的一切条件,题中的每一句话,每个数字、符号都是解答问题所必备的条件,忽略了某点就可能误答或答不全,学生审题要象警察破案一样,要搜集尽可能多的素材,掌握尽可能多的线索,要善于在纷繁复杂的各种线索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
另外,第一轮复习教师要注意复习资料的筛选。
高三老师要占有尽可能多的资料。发给学生的所有资料都应该是经过老师精心选编的。据我所知,高三第一轮的复习资料在高考后才能统稿,但为了抢占先机七月底就要排版印刷,八月上旬就要发行上市。时间太紧了,有的就是粗制滥造:一方面新的东西不会太多,很多过时得题目也被选上,老师把这些资料直接发下去不仅浪费学生的时间,有些会对学生造成误导。有些学生一个题都不想放过,有些错题,条件不完整的题目浪费了那些好钻牛角尖的同学的时间。另一方面知识的掌握有层次性,有一个从低到高的过程。很多参考书不管难易一锅端,把一些难度很大的高考题一开始就摆在学生面前,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同时也挫伤了一部分同学的积极性。所以,老师一定要做好复习资料的筛选工作,把好关。我们的做法是老师打团体战。高中地理教研组,从高一到高三的所有老师共同建立一个电子题库(我们学校校园网建设还是比较早的),每位老师可以随时把看到的新题目、新资料补充到电子题库里去,把自己在备课时新思路、教后感、创新性的题目改造、设计毫无保留地发给其他老师,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好的优良传统,一个很好的合作氛围。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学校高中地理教学从高一到高三没有软肋,不存在薄弱环节。
二、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复习教材,大部分地方是挖坑,个别地方要打井。难点问题要舍得花时间钻深、钻透,我记得有位老师说:“学新课就好象蒸米饭,蒸透了蒸熟了很好吃,复习的时候再就象蛋炒饭,加点盐、油、放个鸡蛋、放点调料,越来越有味道了,但如果第一次夹生了,后面就难弄了。” 这个比喻是很形象的,对于地理学科来说,难点并不多,最主要的难点是高中地理的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第二单元大气,我经常给学生讲地理课的难度曲线:前面是两座高山,爬过这两座山以后基本上就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了。这两单元也是高考的重点,每一份高考地理试卷这部分知识都占较大份量,今后还会如此,为什么?高考的目的是选拔适合在大学学习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高考试题对于第一、二单元情有独钟的原因除了这两部分知识在地理知识系统中的重要性外,就是看中了这部分知识的难度,有难度才有区分度。所以高中地理的第一单元、第二单元以后仍然是高考的重点内容。另一方面,看看我们选考地理的学生,一个是少(这两年我校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另一方面优秀学生的比率低,我校毕业过的两届地理班的学生,以及目前在校的高二、高三地理班的学生优生率远远低于其他班,很多特别差的学生也聚集到地理班来了。所以1、老师要对这部分知识舍得花时间,把这些难点多讲几遍要求学生彻底理解。
复习不能简单重复,千篇一律的复习方式经常使之感到味同嚼蜡,乏味得很,学生的大脑易于疲劳,印象不深,效率不高。不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掌握。因此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变式处理。
首先要善于在原来问题的基础上加以延伸和拓展,变换角度提问题:地球的逆向自转对地球上的河流、洋流、大气运动会产生哪些不同的影响?。地球自转,高考时不会考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这些死知识,关键要学生理解这些知识,学会运用。我们可以设问:
方向:①如果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呢?地球上的昼夜更替、地方时的差别、地球表面运动物体的偏向等一系列问题会产生怎样的变化?举例说明;
②如果地球没有自转呢?地球上的昼夜更替、地方时的差别、地球表面运动物体的偏向等一系列问题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周期:①如果地球自转变慢了,地球上的昼夜更替、地方时的差别、地球表面运动物体的偏向等一系列问题会产生怎样的变化?举例说明;
②如果地球自转变快了,这一系列因素又将如何呢?
第二、教给学生一些解题诀窍。
日界线、晨昏线是个难点。做地理计算题时每类问题都有一定的计算方法,比如有关日界线的计算,应该特别注意找180度经线和0时的那条经线,找到这两条线所有的问题迎刃而解了。再比如有关以日照图为载体的时区的计算,首先一定要抓晨昏线,确定谁是晨线、谁是昏线,进一步找隐含的己知条件,使隐含的已知条件显性化。   比如说晨线和赤道的交点是6点,昏线和赤道的交点就是18点。如果找不到这些信息的话还可以找直射的那条经线,直射的那条经线永远都是12点,也就是平分置半球的那条,同时还可以找平分夜半球的那条,那是0点。只要找到这些隐含的已知条件,所有的问题也能够很快地解决。
第三、分解难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如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摆动。这是一个难点,比较抽象,学生不能一下子理解,可以分解为:
A、如果没有黄赤交角就没有这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半球的来回摆动。
B、有黄赤交角就产生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半球的来回摆动。
C、黄赤交角愈大,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半球来回摆动的范围愈大。
D、目前的黄赤交角是23°26¹,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26¹之间的来回摆动。摆动的周期是一个回归年。
再如第二单元中的大气运动是一个难点,我们把他分解为:
A、 假设地球是一个既不自转也不公转、既不考虑海陆差异也不考虑地形起伏,大气运动的模式是:单圈环流。
B、 考虑自转因素:三圈环流。
C、 考虑公转因素:风带气压带的季节摆动。
D、 考虑海陆差异:季风。
E、 考虑地形起伏:更加复杂的地区性大气运动。
    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也是一个好例子。
2、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学的透彻些,比如课件、电教片。3、利用记忆规律经常性地复习,要求学生重点记忆。
4、分层指导,因为一个班级四、五十个学生水平高低不一样,容易出错的地方也不一样,老师可以面批作业,个别指导。这部分知识的练习题也特别多,但是,老师一定要精选细挑,使练习更富有层次和针对性。这部分知识学生学懂了,弄透了,基础就打牢了,学生学习地理课的信心就增强了,积极性就提高了,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梳理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整体把握学科的认知结构。
教师应当通过总结规律、概括特征、建立联系、对比异同、归纳类型等过程,使知识系统化、综合化,老师要把自己归纳的知识网络移植到学生脑子中去,或者引导他们自己绘制知识树,宏观地把握知识体系,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要善于引导学生寻找绘制知识网络的轴线。
(一)空间轴线
如14条重要的经纬线。
1、掌握1 4条重要经纬线所穿过的大洲与大洋。(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北纬40度纬线;0度经线、180度经线、东经30度经线、西经90度经线、东经90度经线、西经20度经线、东经160度经线、东经120度经线)。(1)大洲和大洋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地理位置(以赤道、东经160度和西经20度为界)。(2)横纵向观察14条重要经纬线所穿过的大洲和大洋。例如,北纬40度纬线穿过了欧洲、亚洲及北美地区的中部地区;同时穿过了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北部海域。
2.掌握各大洲主要分区和世界主要海区与14条重要经纬线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大洲和大洋与14条重要经纬线相对位置关系为底图,具体推断掌握各大洲主要分区和世界主要海区与14条重要经纬线的相对位置关系。例如,地中海海域及沿岸地区是依据北回归线和北纬40度纬线、0度经线和西经20度来确定地中海的区域位置。     ’
3.掌握主要国家和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轮廓与14条重要经纬线的相对位置关系。(1)主要国家按考试说明要求的8个国家掌握。不仅要掌握经纬位置,还要掌握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2)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的位置确定主要依据东经120度和东经90度经线,四条经纬线分别控制着东西部地区:东西部地区再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中、西南、华南、青藏及西北地区;最后落实到省级行政单位。
4.掌握任意国家间和我国省区间的组合区域与14条重要经纬线的相对位置关系。 (1)依据图中经、纬度的数值递变规律判断东、西经度和南、北纬度及该区域所在的大致方位。(2)依据国家间和我国省区间组合区域中的重要经纬线判断该区域所在的地方。(3)依据海陆位置判断该区域所在的地方。(4)依据重要的图例与注记
   2004年上海卷非选择题(一)(15分)2004年江苏卷第33题
这些题目中经纬网的判读对问题的解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熟练掌握。
(二)、知识专题轴线
1、用高中地理的理论,统帅区域地理知识。
老的高中地理教材的最大优点强调了地理学科的系统性。在第一轮复习的时候,这个知识系统还是可以借鉴的,它能够把区域地理中一些看似零碎的知识整和为一体。比如地球与地图、气象与气候、陆地水与海洋水、板块理论与地质构造、地形与地貌、生物圈、工业、农业、资源与能源、人口与城市、人与环境。等农业可以用农业区位因素把我国各大区及世界八个主要国家的农业生产知识整和起来。
2、以区域地理为轴线,把人文地理的知识落实到区域中去。
我们在复习中综合分析某一个区域时,一般包括10个方面: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交通、农业、工业、人口、环境。对一个区域是否分析得完整,可对照以上几方面检查。而且,更细致一点,比如位置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气候包括气温与降水等等。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从有利与不利两个方面辨证分析。比如,我国东北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状况,资源、人口、交通等经济因素了解后,就可以分析这个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工业发展区位因素及工业发展状况,出现的环境问题。世界主要的八个国家也可以这样分析。
3、 个特定因素为轴线。
专题:等值线、世界的地名、区位因素、自然资源、热点问题系列专题等自然灾害专题可以把世界各地特别是世界八个主要国家的气象气候知识整和起来。
四、形成技能,升华为创新
有了地理基本知识后,就能以此为知识的生长点去获得更多的知识,就能够运用这些共性的原理去解决千差万别的实际问题,就能够进行创造。
1、培养学生基本技能迁移能力
新的高中地理教材不同于老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更注重案例教学,更注重地理思维方法的教学。学生学习了一个案例,不是掌握了这个案例就行了,而是从这个案例中总结规律,形成技能,并把这种技能迁移到类似的生产生活中去。复习了德国鲁尔区的兴衰这个案例,我们就要求学生提出中国东北等传统工业区重新振兴的策略(迁移应用能力,难度不大,宏观策略基本可以移植,学生把德国鲁尔区的综合整治措施变化一下抄过来就差不多);要求学生根据意大利普拉托地区的快速发展的情况对比中国温州地区工业发展状况,提出中国温州地区工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迁移应用能力,但难度加大了。意大利普拉托地区的纺织工业经济模式比较抽象,而且意大利普拉托地区的快速发展的情况和中国温州地区工业发展情况差别较大,需要一定的创新能力)、我又提供了丰县木材加工工业的发展状况,让学生借鉴意大利普拉托地区工业区和中国温州地区工业发展的经验,提出丰县木材加工工业应该采取的措施,需要很强的创新能力。2004年江苏卷    
要求学生根据所给资料,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交通条件四个方面简要评价江苏省经济发展的主要条件。这道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从地图中认定、提取、加工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因为题目明确告诉学生从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交通条件四个方面简要评价,而且评价的是江苏省经济发展的主要条件,所以这道题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并不是太强,如果让学生进一步提出江苏省工业或农业发展方向、策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就高了。但今后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形成一种分析模式。进而学会思考,学会运用知识,逐步形成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善于回归到概念和原理中去的技能。
以2003年高考试卷的第34题为例:
其中第①小题考查的是工业区位因素,纺织和服装制造业的主导因素就是廉价劳动力,题目中表格显示了一些国家的工资水平,结合这些因素的空间位置很容易就可以得出答案。
第②小题是读图题,简单,基本是送分题。
第③小题是学生失分最多的一道题。这道题看上去很复杂,实际上是从课本中“意大利普拉托新兴工业区毛纺织业的工业联系”模拟过来的。这道题学生得分率较低的原因是,不会将问题回归到基本概念和原理中去,题目的问题是“简述该镇服装产业的特点”,审题时抓住关键词“产业特点”,什么产业特点,显然是工业产业特点,图下面注记显示“某服装生产专业镇工业联系示意图”,关键词是“工业联系”,所以要从工业生产和工业联系上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是:                                                
从以上答案的组织看很多看似复杂的问题,实际上是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的灵活运用,高考考的基本原理都是书上的东西,只是它的面貌、它的背景材料是课本以外的素材,这是今后高考的一个方向,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解答问题时就要善于从素材中提取有效信息、反思教材所学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确定出素材反映的是什么原理,尽可能地运用教材中的地理术语及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组织答案。而且本题是课本中“意大利普拉托新兴工业区毛纺织业的工业联系”的变幻,组织答案也可以借鉴那里的语言,即迁移应用。
第④小题问题的关键词是“发展策略”,课本中的工业发展策略基本原理有:横向发展策略,纵向发展策略,多样化发展策略,从图上所给信息看显然属于纵向发展策略:即向工业生产的上游及下游纵向发展。中国服装企业与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之间有明确的生产分工,中国主要从事裁剪缝纫等劳动密集型的来料加工环节。生产的附加值有限,大部分利润为发达国家服装公司和跨国连锁商所获取。
我们平时就要对学生多作这方面的训练,通过复习,达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掌握地理学科的思维方法(这就是能力),促进智能迁移,形成创新能力。
五、学生应考能力的培养
1、训练学生审题方法及解题技巧。
①仔细审题。要求学生一字一句地、慢慢地读题,弄清试题所给的每个条件提供的每条信息,然后再根据题目要求提取有用信息组织答案。做题时一定要放慢速度(答案只有40—50个字母,300---400个汉字,30分钟),第一遍做错的题目,检查时往往还会沿着原来的思路思考,有些很简单的问题,低级错误都检查不出来,所以不要寄希望于检查。
②教会学生思考方法。在地理考试当中遇到新情景为载体的题目一定是很多的,在做题时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不要一看到新题就蒙了,其实新题考的仍然是我们讲过的一些知识和原理,任何试题考查的都是书本知识及其应用,因此,寻找答案时一定要从回忆教材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图表上作突破口。
③要学会找题干中的关键词,简明扼要地组织答案。
2004年江苏卷32题中的第⑶题台湾森林树种丰富的原因,失分较多,
图中显示出的地理因素有:台湾的经纬度、海陆环境、地形、河流、城市、交通等。森林丰富的原因应该从自然环境因素中,影响生物分布的因素方面分析,即从气候、地形上去分析。参考答案是(地处热带、亚热带、降水多,山地海拔较高,植被垂直分异显著)。阅卷老师在阅卷往往只看要点,尤其是看一些关键词是否答出,有则得分,无则丢分。如果考生答得罗罗嗦嗦,拉拉杂杂,就会给评卷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从而影响到得分。
2、学生答题的规范化练习
强调学生用地理术语知识答题,减少答题的随意性。因为地理术语最简洁、最准确、最有表达性。在平时试卷批改时对没有按规范答题的多扣点分,强行入轨。
3. 学生考试时时间分配。考试就象打仗,同样的兵力,战略战术不一样,结果大不相同,要针对每位同学的不同情况做好具体辅导工作。
此外,还有身体状况及心理状态的调整等等,总之,学生应考能力是可以培养的,教师应该在这些方面花点心血。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地高三上复习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高考复习的目的和任务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中国父母常犯的十大错误
    高三年级10月月考试卷地理卷
    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地理试卷
    初中毕业会考地理试卷
    高一期末地理试题
    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地理、生物试题地理…
    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地理试卷
    读图练习题三
    高三地理 一轮复习第二次单元过关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地理考试江苏卷
    高三地理班周考试卷
    高三地理综合复习及模拟试题
    高三地理第二次月考测试卷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地…
    高三地理专题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晨昏线专题练习
    高考地理仿真试题(七)
    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地理试卷
    地球运动专题
    高三年级地理摸底考试试题
    高三地理复习的效率与方法
    高三地理怎么学
    高考地理有效复习的基本策略
    高三地理专题  天气与气候综合能力训…
    高三地理复习资料
    高三地理专题   地  图
    高三地理专题复习资料
    高三地理调查测试试题
    高三地理自然地理部分习题精练
    高三地理行星地球单元测试题
    北京市西城区初中会考试卷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测试题
    高三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试卷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专题测试卷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专题测试卷世界地…
    高三年级九月考试地理试题
    高三地理阶段性测试练习题
    高三地理阶段测试
    高三地理选修复习测试题(二)
    高三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试卷
    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高三年级地理九月月考试题
    高三地理入学摸底考试
    高三年级地理上学期试卷
    高三年级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厦门外国语学校0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试…
    高三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试卷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专题测试卷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专题测试卷
    高三地理学情调研测试
    高三地理全国统一标准测试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卷
    高三地理上学期周练卷(七)
    高三地理假期补课错题集锦二
    高三地理假期补课错题集锦
    大气环境 周考试题
    高三地理地球部分测试题
    高三地理复读班新学期摸底考试
    高三地理教学质量检测
    高三地理摸底考试试题
    高三地理地球的运动练习作业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单元过关练习
    高三地理上学期周练题
    春季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地理试题
    高三地理大气逆温现象复习
    高三地理毕业班统一测试试卷
    高三地理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查
    高三地理模拟考试一试题
    高三地理月考试卷
    高三地理月考1试卷(必修)
    海洋地理测试题
    高三地理史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查试题
    高三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卷二
    高三地理气候部分测试
    高三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测试题
    高三地理上学期周练
    高三地理上学期9月月考试卷
    高三地理上册第二次月考试题
    高三地理上学期测试题(4)
    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三地理上学期测试题
    高三地理上学期月考测试题
    高三地理上学期九校联考试题
    高三地理水平测试模拟考试
    高三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工业专题
    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三地理专业科测试题
    高三地理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测试
    高三地理上期统测试题
    高三地理上期第一次考试试题
    高三地理上期第一次月考测试题
    高三地理上学期阶段性练习(地球地图…
    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考地理仿真试题
    亚洲和非洲地理试卷
    高三地理中国的区域差异与国土整治测…
    高考地理模拟试题(新课程卷)
    高三10月月考地理试卷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卷(四)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卷
    自然地理主要原理——综合检测
    高三地理第三次月考试题
    高三地理专题   地  图
    高三地理上册第二单元评价检测题
    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二次调研测试试卷
    高三十月月考地理试卷
    高三九月月考地理试题
    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月考试题
    高三地理9月份月考试题
    高三地理10月教学质量检测
    高三十月月考地理试卷
    《中国的铁路》练习
    高三十月摸底考试地理试题
    高三9月月考地理试卷
    高三地理学科10月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三地理上册第1次月考试题
    高三地理上册学情调研测试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二次单元过关
    高三地理全国统一标准测试
    地理高考考前“回炉”练习题
    上学期高三地理期中热身练习
    高考地理仿真试题(二)
    读图题练习一
    高三上学期月考地理试卷
    综合测试模拟
    高三地理上册第三次质量检测
    高三文科综合试卷
    辽宁省实验中学、东北师大附中、哈师…
    高考复习专题------APEC与区域合作
    北京地区春季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北京地区春季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高一地理练习
    高一地理练习(二)
    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地理试题(广东卷)
    高一地理综合练习
    环境专题
    高一地理统一练习
    高一地理综合练习(一)
    高一地理综合练习
    高一地理综合练习(一)
    高一地理综合练习(二)
    高一地理练习
    高考地理考试说明
    高三地理上册月考试卷
    北京地区春季高考文科综合试题
    读图练习题二
    高中地理教学常规
    高三区域综合练习
    高考文科综合试题
    高考文科(综合)测试题
    朝鲜问题评析
    高一地理综合练习
    高一地理会考测试题
    高考地理考试说明
    高一地理统一练习(二)
    “3+综合”地理测试题
    读图题练习四
    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地理试题
    资源与能源专题
    图像专题
    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地 理试 卷
    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地理试 卷
    读图练习题五
    气候专题
    农业专题
    高一地理练习(一)
    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地理试题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