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十月月考地理试卷
注重事项:
1.答第一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3.考试结束后,考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某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示意图以及P、Q两区域的等高线图。读图回答1~4题。
1.引起图示区域植被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纬度的变化 B.经度位置的变化
C.海拔高度的变化 D.海陆位置的变化
2.图中P处的地貌名称是 ( )
A.河漫滩 B.冲积扇 C.三角洲 D.侵蚀平原
3.P处沉积作用最显著的月份是 ( )
A.1 B.3月 C.7月 D.10月
4.按照“地势平坦、取水方便、无水患洪灾之地建立聚落”的原则,在Q地聚落选址的最
佳位置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5.下列景观的发展演变过程,体现出外力作用的什么过程? ( )
A.风化作用 B. 侵蚀作用 C. 搬运作用 D. 堆积作用
6.下图反映的地貌发育过程是 ( )
A.冲积平原 B.断块山 C.背斜成谷 D.背斜成山
“地震真正的故事记录在岩石和土壤中”。地震是由地壳深处断层的运动引起的,假如运动足够强烈,地表就会产生裂缝,数年后,沉积物又将裂缝覆盖。图4是“某地区地层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该地区地质历史上至少发生过几次地震( )
A.2次 B.3次
C.4次 D.5次
8.由图示信息,可以判定 ( )
①该地区的地质作用主要表现为内力作用
②各条断层中a断层形成的地质年代最早
③该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
④科学家能够测算每一次地震发生的年代
⑤科学家可以猜测下一次地震的大致时间
A.①④ B.②③ C.③⑤ D.④⑤
读右图,沉积岩的形成符合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的规律。回答9~10题。
9.该地 ( )
A.背斜成山 B.向斜成谷
C.背斜成谷 D.向斜成山
10.形成图示地形的地质作用是( )
A.地壳运动 B.岩浆活动
C.侵蚀作用 D.堆积作用
读某地某月4~10日天气变化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气温日较差最大和最小的日期分别是( )
A.5日和9日
B.4日和10日
C.7日和8日
D.6日和8日
12.下图中能反映该天气系统过境前后的气压变化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读亚洲局部气流图,回答13~14题。
13.造成东亚高低空气流场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产生的影响
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
C.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
D.洋流及“厄尔尼诺”的影响
14.一架从北京到乌鲁木齐的直达民航班机,飞行时间约
为3.5小时,飞机以同样的速度返回只需3小时,其
原因是 ( )
A.地球自转的影响 B.两地时差的关系
C.中纬度上空西风的影响 D.水平气压梯度不同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5~17题。
驱车从甲地到乙地,早晨出发时昏天黑地,恰似子夜,接近中午才曙光初露。还没有来得及寻找太阳,只见路边所有黑色的树枝全部变成了金枝铜干,……一个白天就这样火石电光般地匆匆打发了。大雾不知从何升起,……只能隐约看到昏黄的雾灯。车窗上又噼噼啪啪响起雨点,从此这雾再也不散,这雨再也不停。——节选自《行者无疆》作者 余秋雨
15.资料中叙述的自然现象出现的时间是 ( ) A.12月 B.4月 C.7月 D.10月
16.资料中叙述的自然现象发生在 ( )
A.南美洲的南端 B.北欧 C.我国的北极村 D.我国的贵阳四周
17.甲、乙二地的气候类型最有可能的是 ( )
A.极地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远眺得多了,便发现了一个规律:每当“风和日丽”的天气,既无风和的开朗感觉,更不见丽日在哪里。早晨,太阳在北京市区的上空,就像一池子灰水上面浮分的一只破旧篮球。而西山呢?大概那里盘古尚未开天,更是一片混沌,连山光的彩子都看不见。而一旦起了风,那景观马上就不同了。一夜大风过去,红日蒸腾,京城如洗,西山如画,一切都看得那么清
晰。此时我才发现,北京是那么美。于是,我感到:北京,需要风;北京盼风!据此回答18~19题。
18.文中划线部分所描述的天气现象,形成原因可能是 ( )
A.大气污染严重,受高压天气系统控制 B.大气污染严重,臭氧层被破坏
C.大气中酸性气体比例过大 D.大气温室气体增多,气温升高
19.文中一夜大风过后的天气可能是 ( )
A.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晴朗 B.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晴朗
C.湿度增加,产生降雨 D.气温降低,有风沙
读1867年印度尼西亚大松巴哇火山爆发后火山灰厚度的分布图,判定20~21题。
20.根据火山灰厚度的分布情况,可推测火山爆发期间
的盛行风是 ( )
A.西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21.1816年大松巴哇火山爆发使全球气温明显下降,主
要原因是火山灰 ( )
A.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B.对地面辐射的反射增强
C.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
D.对大气辐射的散射增强
左图是“风向标示意图”,右图是“某地近地面水平气压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22~23题。
22.此时,Q地的风向为 (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23.此时,最有可能出现阴雨天气的地点是 ( )
A.M地 B.N地 C.P地 D.Q地
下图示意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回答24~25题。
24.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 ( )
A.⑥或⑦ B.②或⑥ C.④或⑧ D.③或④
25.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PN,则O点风向为 ( )
A.③或④ B.②或⑧ C.③或⑦ D.⑥或⑦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综合题
26.(10分)下图为我国40ºN四周的剖面图,读图回答。
(1)图中丙、丁所代表的地形区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所示地形区因外力作用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联系。请你根据图示信息在下图括号中填出各地区主导外力作用类型。
(3)简要说明图示区域自然景观的空间变化规律。
(4)简要评价图中所示自然灾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7.下面是关于“内力作用过程和地质构造”的研究性学习过程,请你把缺少的部分补充完整(8分)。
(1)研究方法:模拟实验法。
(2)研究目的:把大尺度的时间变化过程“浓缩”在几分钟内完成,通过模拟实验感悟地质变化过程。
(3)实验材料:4cm×30cm的“竹片”(或者是__________)
(4)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内力作用过程,是一个受力的过程;竹片与岩石都具有“刚性”和“塑性”,竹片的受力形变过程与岩石的受力形变过程比较接近。
(5)实验过程和现象(在方框内画上相对应的示意图)
(6)研究结论
①褶皱、断层和火山(地震)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②褶皱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的地质作用是___________
③地球上最轻易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
28.(11分)比较法是地理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上图是“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与雨带位移示意图”,下图是“我国三地多年平均气温、日照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2008年8月8日至24日,第29届夏季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北京小女孩阳阳有个梦想:“奥运会的时候,我希望北京的天是蓝蓝的,花是红红的,草是绿绿的,太阳是笑眯眯的。”
(1)上图表示水循环中______________环节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下图中图例A表示_______________曲线。
(2)北京与上海日照时数最多的月份不相同,试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3)小阳阳向往着奥运会期间的蓝天和阳光。你认为她实现这个梦想的障碍主要有哪些?
(4)假设第29届奥运会的时间不变,但地点改在拉萨。从气象条件考虑,拉萨与北京相比,分别有哪些优点与缺点?
29.(9分)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拟设计一个简便易行的小实验,比较说明某种地理现象。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实验分析。
实验用材:1.5升或更大的塑料瓶(1个)、温度计(2支)、土壤(少量)、玻璃盘(2个)、剪刀、手表、纸笔等文具。
实验步骤:
①放置在阳光(或其它有较强的光源)下,保证两个玻璃盘接受同样的光照射,每隔1小时观察一次温度计,并记录温度。
②将一些土壤分别放入两个玻璃盘,用剪刀将塑料瓶拦腰剪断,将底部碗状部分倒扣在盛有土壤的一个玻璃盘中。
③在塑料瓶顶部钻一个小洞,将一温度计插进其中,并将另一温度计悬挂到另一个玻璃盘中去。
(1)该实验能说明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 其正确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
(2)3小时后,实验结论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对实验结论作出解释说明。
(4)列举一例该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30.(12分)下图为1271--1295年马可·波罗东行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东行途中经过A、B、C三地,其所属的气候类型分别
是:
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其中A地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可·波罗东行途中,从B到C地沿途自然景观呈现 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带性变化。
右图所示的自然景观为马可·波罗沿途所见,在A、B、C、 D四地中,最可能见到这种景观的是_______地,它是_______作用形成的。
(3)马可·波罗乘船返回途中,EF段应选择___________季(北半球)航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马可·波罗乘船返回途中,在E处碰到了地震。你认为可信吗?说明你的理由。
(5)马可·波罗途经喀什四周地区时,看到:在浩瀚的沙海中,镶嵌着一片片水草丛生、绿树成荫,生气勃勃的绿洲。你能够对绿洲地区的水源作出解释吗?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答案 |
C |
B |
C |
B |
A |
C |
B |
D |
A |
A |
C |
A |
B |
C |
A |
题号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
|
|
|
|
答案 |
B |
D |
A |
B |
B |
C |
C |
B |
A |
C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