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
|
|
|
|
|
( 注:极值比表示河流年际径流量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 ) ( ) A.表中所列河流均以雨水补给为主 B.乙河的补给水源主要是雨水 C.表中各河均可能有地下水补给 D.甲河补给以季节性积雪融水为主 下图为某河流两侧潜水位等值线示意图,图中数字表示潜水位(单位:米),P为河岸一处观测点。读图完成10~11题。 10.关于图中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东南流向西北 B.位于黄土高原 C.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小 D.此河补给水源主要是冰川融水 11.此时,该河流的剖面可能是 鱼鳞坑是为减少水土流失,在山坡上挖掘的交错排列、类似鱼鳞状的半圆型或月牙型土坑,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读下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适宜植树的地点为 A.① B.② C.③ D.④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和M地区气候资料图,读图完成第14题。 14.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海域洋流对沿岸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B.该山地是由断层作用形成的块状山 C.M地区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1月份M地受下沉气流的影响 岩石及地貌的形成均与地质作用有关。下图中各字母表示地质作用的不同类型,读图回答15~16题。 1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a表示干旱环境下的风力沉积作用 B.b表示地壳运动中的外力侵蚀作用 c.d表示流水溶蚀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D.e表示流水搬运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16.下列人类活动,能够加重c过程的是( ) A.退耕还林 B.围湖造田 c.陡坡垦荒 D.营造薪炭林 读“部分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中字母a—g分别代表不同的自然带类型),回答17~18题。 17.下列图中字母与自然带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A.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 d——荒漠带 C.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 f——热带雨林带 18.关于图中自然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f—e—d反映了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 B. a—f—g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 C.自然带a、b、c的分布反映了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D.自然带a和g的南北延伸与沿岸洋流影响有关 读某地区地质构造与地貌景观示意图,回答19~20题。 19.图中④所示山岳是 ( ) A.褶皱山 B.断块山 C.火山 D.冰山 2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①处位于河谷,适宜建坝修水库 B.①处地质构造的形成时间比⑤岩石晚 C.②处不可能有泉水出露 D.③处地质构造最有利于储存油气资源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两项且全选对者得2分,只选一项且选对者得1分。其余情况均不得分。 2008年1月10日至2月2日,我国南方地区先后出现四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过程。这次天气过程与特定的大气环流形势(左图)和拉尼娜现象(指赤道四周东太平洋表面海水大规模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右图)密切相关。读图回答21~22题。 21.根据左图分析,形成此次灾难天气的原因是 ( ) A.冷空气频繁南下 B.西南季风带来的水汽多 C.暖湿气流带来大量水汽 D.大气中的凝聚核增多 22.当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赤道太平洋东岸沿海地区降水量减少 B.东南亚降水量增多 C.太平洋南、北赤道暖流势力减弱 D.秘鲁渔场渔获量减少 下图是我国某历史遗址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23~24题。
23.宫室遗址分布在 ( ) A.河流右岸 B.河流左岸 C.被堆积的河岸 D.受侵蚀的河岸 24.村落沿河谷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 A.便于观测水情 B.利于取水浇灌 C.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D.矿产资源丰富 25.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若图示地区位于西欧,则( ) A.②为西南风 B.④环节季节变化大 c.③环节各季节水量相等 D.①环节总量大于③环节 下图为“不同气候区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当地年均温及年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26题。 26.对图示信息的判定,正确的是( ) A.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均温呈正相关 B.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 C.岩石的风化深度与气温年较差呈正相关 D.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基岩的埋藏深度呈正相关 下图表示地壳地壳循环模式,图中序号表示沉积作用、风化与侵蚀作用、变质岩、岩浆岩、沉积岩和岩浆。据图完成27~28题。 27.图中能找到金属内生矿及油气等外生矿的岩石是 A.① B.② C.④ D.⑤ 28.能反映黄土高原地貌形成及变化的序号是 A.① B.② C.④ D.⑥ 读“北半球自然带由赤道到北极的地域分异和垂直地带性示意图”,回答29~30题。 29.自然带①在40°高山上的分布高度可能是 ( ) A.2600米 B.4100米 C.4500米 D.5300米 3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自然带②在南半球也有分布 B.③自然带下有两种气候类型 C.自然带⑤在全球的最大分布地区是南美洲 D.纬度越高,自然带分布高度越高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计60分。 31.读我国东部部分地区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图中所示地区地壳厚度的变化趋势是 。 (2)N地的地壳厚度约为 千米,该地的地形可能是 (填字母)。 A.山地 B.盆地 C.高原 D.湖泊 (3)影响图中河流地貌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 。 32.读下图和材料,完成有关问题。(12分) 材料:1990年5月的一天,在美国华盛顿州(美国西部沿海)海滩漫步的人们忽然发现,成千上万只不同颜色和尺码的鞋子向岸边漂来。人们带着满腹迷惑收集起这些湿透了的鞋子,并猜测鞋子的来源。原来是一艘货轮出发时在太平洋碰到的台风失事,集装箱遭到了破坏。 (1)图中洋流①、③对沿岸地区的气候分别会产生什么影响? 洋流①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洋流③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些鞋子为海洋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资料。你能推测出鞋子最有可能来自于什么地区?为什么? (3)鞋子还会在哪些洋流作用下回到原来的国家? (4)将图示大洋的洋流系统补绘完整,并说明其分布规律。 33.读我国某平原地区地下水位年内变化示意图和该地区不同年代气温、降水与地下水位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4分) (1)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该地区地下水位下降约 。 (2)该平原最有可能是 A.银川平原 B.成都平原 C.华北平原 D.江汉平原 (3)简要分析该地区地下水位下降的原因。 (4)简述该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位将导致的后果。 (5)为减缓该地区地下水位下降的趋势应采取哪些措施? 34.读“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在图中的示意符号是 ;这种自然带在大陆西岸分布的纬度比大陆东岸要高,原因是 。 (2)各自然带中,径流资源最丰富、生物资源最丰富的是 , 原因是 。 (3)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分布的自然带是 ,该自然带代表性的作物有 (至少写两个)。 (4)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反映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有: 。 (4)纬度地带性规律 经度地带性规律 (可互换) 35.这是一片备受世人瞩目的土地,从自然环境到人类文明的演进,无不留下深深的印记。自然地理环境又是由大气、水、岩石和生物圈组成的整体。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由图中资料,分析推断该区域商周时期与现在气候特征的差异。 (2)结合所学地理知识,解释该地区域水土流失形成的自然原因。 (3)请你根据统一变化的原理分析在水地流失的过程中,本区域各地理要素是如何统一变化的。 答案: 1.A 2.D 3.B 4.A 5.D 6. C 7.A 8. D 9.C 10.A 11.B 12.C 13.D 14. D 15.C 16.C 17.B 18.D 19.A 20.B 21.AC 22.AB23.AC 24.BC 25.AD 26.AB27.BD 28.AD 29.BC 30.BC 31. (1)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2)38-40 A (3)侵蚀 搬运 沉积 32.(1)增温增湿 降温减湿 (2)鞋子可能来自于东亚或东南亚 因为货船是在太平洋遇台风失事,货物应该沿着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漂至美国西海岸,说明货船是来自西北太平洋沿岸国家。 (3)加利福尼亚寒流、北赤道暖流 (4)绘图略,共五个箭头,全部画对方可得分 在南太平洋中低纬度,形成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反气旋型逆时针大洋环流;在北太平洋中高纬度,形成气旋型逆时针流动的大洋环流 33.(1)12米 (2)C (3)自然原因: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径流量小(水源补给不足) 人为原因:需水量增大,水污染加重,地下水开采量加大 (4)引起潜水水位大幅度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造成地面下沉, 沿海地带还会引起海水入侵,使地下水水质变坏 (5)节约用水;保护水源;依法控制地下水开采量;跨流域调水 34.(1) (示意即可) 大陆西岸由于受西风带和暖流的影响,形成终年暖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大陆东岸高 (2)热带雨林带 地处赤道四周,热量充足;常年受赤道低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 (3)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油橄榄、无花果、柑橘、葡萄等 35.(1)商周时期:气候暖和湿润;现在:气候较商周时期干冷。气候处在不断变化中。 (2)该区域降水集中,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多垂直节理;气候逐渐干冷的变化趋势导致植被覆盖率逐渐降低,植被保持水土的功能逐渐下降 (3) 由此可知,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气候、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黄土高原景观正是在这种统一变化过程中形成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