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像
埋葬朱元璋父母的凤阳明皇陵
明初临淮盱眙两县交界地区图,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增加了确定朱元璋出生地点的难度。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听着这耳熟能详的歌词,你会相信“朱皇帝”竟然不是出生在凤阳吗?
近年来在各地愈演愈烈的名人故里之争中,有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生地之争是一个具有代表性、值得解剖分析的典型。近30年来,朱元璋出生地之争主要经历了“嘉山说”“盱眙说”“明光说”到回归“凤阳说”4个阶段,在学术考证的自我修订和更新之外,更交织着历史变迁、人们心态变化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诉求等复杂因素……
好在再怎么折腾,朱元璋的中国人身份是没有问题的。然而,面对韩国娱乐节目提出朱元璋出生地“韩国说”的“愚人节玩笑”,我们在嗤之以鼻之余,真的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吗?
本报记者近日拜访了研究朱元璋的著名专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陈梧桐,这位75岁的白发学者还不大会用电脑写作,他应记者之邀,认真地用纸笔撰写了关于朱元璋身世的文章(有关文章另发),并向记者推荐了朱元璋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明史学会理事陈怀仁先生所写的关于朱元璋出生地之争的最新文章。这篇文章正是全面回顾有关争论过程的“总结报告”,本报在此首次公开发表(标题为编者所拟,文字有删节),以飨读者——
关于“朱元璋出生地”的话题,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先是源于安徽滁州,后变成地方政府争夺文化旅游资源、发展地方经济的热点话题。2009年10月底,在安徽省凤阳县召开的“朱元璋暨帝乡文化学术讨论会”上,约有10位专家撰写了论文,从学术角度对朱元璋出生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这些意见众口一词:朱元璋的出生地就在今天的凤阳县。本文对近30年来朱元璋出生地之争的来龙去脉加以回顾,全面解读这段纷争的历程。
上世纪80年代初,刘思祥开启了“嘉山说”,后在史学界广为流传
上世纪80年代初,安徽省滁县地区文化局文物科副科长刘思祥听说地区所辖嘉山县明光镇赵府村存有朱元璋出生地的碑刻,也听说了一些关于朱元璋出生地的民间传说,便与嘉山县文化馆馆长张荫曾合作,撰写了《朱元璋出生于嘉山》的短文,发表于1983年10月13日的地区行署机关报《滁州报》。此说法后来编入由刘思祥承担古代史部分写作的乡土教材《皖东历史》,书中第24页写道:“朱元璋生于嘉山,长在凤阳,崛起于皖东,对家乡自然怀有深厚感情。”——这一关于朱元璋出生地的“嘉山说”出现后,立即成为滁县地区文化界的共识。
“嘉山说”很快被供职于凤阳县文化馆(凤阳县亦属滁县地区)的夏玉润(现为中国明史学会理事、朱元璋研究会秘书长)获悉。1984年春,他专程到嘉山县考察了赵府村的几块残碑,立即认同了刘思祥的结论。于是,他在与吴庭美合著的《凤阳古今》一书中写道:“朱元璋在钟离之东、盱眙县灵迹乡红庙(即今嘉山县明东乡赵府村)诞生了。” 1995年7月,夏玉润第二次前往嘉山县(当时已改为明光市)赵府村进行考察,然后撰写了《朱元璋的出生地及少年行踪考略》一文。他在文章中写道:“《实录》中所说的朱元璋出生地‘钟离之东乡’,就在嘉山县(明光市)赵府村。”
如果说“嘉山说”开启者是刘思祥的话,那么“嘉山说”的传播者则是被称之为继吴晗之后、当代研究朱元璋最著名的专家之一陈梧桐教授。陈梧桐,福建省安溪人,195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曾任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兼任中国明史学会顾问、朱元璋研究会顾问等。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陈梧桐曾于1970年至1972年在教育部设立于凤阳的“五·七”干校劳动锻炼。1990年10月,他再次来到凤阳,与刘思祥共同参加了在凤阳召开的“朱元璋与明初社会研讨会”。在会上,当他了解“嘉山说”后,便将“嘉山说”写入他的《洪武皇帝大传》一书:
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九月十八日(阳历10月21日)未时,从濠州钟离(治所在今安徽凤阳东北)东乡(今安徽嘉山县治明光镇北赵府村)一座破旧的二郎庙里,传来一阵清脆的啼哭声,一个瘦弱的婴儿降生了。
陈梧桐教授对朱元璋出生地“嘉山说”的认可,迅速被全国书刊所转录。在这一时期出版的关于朱元璋事迹的书籍、文章中,“嘉山说”似乎成为朱元璋出生地最时髦的说法。例如2005年出版的王天有审定,许文继、陈时龙著《正说明朝十六帝》一书,全文引录了陈梧桐《洪武皇帝大传》关于朱元璋出生地的这段话。不仅如此,在历来公认的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