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朱元璋,人们往往会想起这位大明王朝开国皇帝诛功臣、兴文字狱、豢养锦衣卫等等不光彩之事来。其实,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朱元璋还是不失为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单说他以帝王之身廉洁自律、雷厉风行,铁腕肃贪就令今人感叹不已。廉洁自律禁止奢侈铺张
朱元璋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自小养成吃苦的习惯,虽然后来坐上了皇位,但他深知奢侈之风不可开,故对自己要求一直很严格。他一生谨言慎行,很少接近娱乐歌舞,惟一的嗜好就是下棋。他不款待群臣,也极少设宴席,就是设宴席也极其简朴。1368年,朱元璋经过17年征战,终于登上皇帝宝座后,设宴款待开国元勋,这是多么高规格的酒宴,但席上每人也只有一碟炒猪肉、一碗炖山羊肉、几样蔬菜、一壶水酒而已。
他平时生活简朴、皇宫也没有雕梁画栋。他对嫔妃、子女要求也很严格,他说:“珠玉不是宝,节俭才是宝。”要求他们饮食要粗茶淡饭;衣服未穿破不得丢弃……因此,他在世时,亲属没有敢铺张浪费,骄横奢侈的。修订律条坚决惩治贪吏
朱元璋登基不久,官场腐败之风渐起,到洪武六年(1373年),官吏贪赃枉法、官逼民反之事时有发生。朱元璋知道,如果不严惩贪吏,大明江山就会动摇。因此,他亲自主持修订《大明律》、制《大诰》,加大对贪官污吏的惩治力度,其手段之严酷,态度之坚决,前无古人。
如《大明律》规定,受财枉法者,一贯以下杖七十,每五贯加一等,八十贯则处以绞刑。
受财不枉法,一贯以下杖六十,每五贯加一等,至一百二十贯杖一百,流放三千里,后改为受四十贯就流放。
在他的严厉打击下,一个个贪官人头落地,一个个污吏被流放,当时,仅发往朱元璋老家凤阳种田的官吏就达上万人。
为对付官场腐败,朱元璋可谓挖空心思,其用刑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朱元璋就是想用严酷的刑罚来吓退官吏的贪婪。重教育亲编《醒贪简要录》
朱元璋并非不教而诛,他一直注重对官吏廉洁的教育。
他屡次召集群臣说道:“贪赃枉法之弊不除,要想成善政,那是万万不能的。卿等要体察朕言:若守己廉而奉公,有如人行坦途,从容自在;如贪赃枉法有如在荆棘丛中穿行,寸步难行,纵使能侥幸逃出,也会体无完肤,卿等切切牢记。”
为唤醒官吏的良心,他还把农民的痛苦编成一本书,叫《醒贪简要录》,赐给官吏,人手一册。他在序中写道:
“四民之中士最贵,民最苦,最苦者是什么哩?每当春耕之时,鸡鸣而起,驱牛柄犁而耕。禾苗即种,又要耕耨,炎天赤日,形体憔悴。等到秋收,交官之外,所剩无几,要是遇上水灾虫灾,则全家遑遑,毫无希望。今居官者不念民苦,甚至有刻薄而虐待他们的人,真是太没有心肝了。今颁书于天下,望做官的懂得体恤吾民!”亲廉吏对其恩赏有加朱元璋肃贪亲廉,对廉吏他是不吝赏赐的。
洪武三年(1370年),河南嵩县刘典史入京朝觐。朱元璋见他衣服破旧,掀起朝袍一看,里面衣服补丁打补丁,甚为感动,赐他坐在自己身边说话。待他人一走,立即派官员去调查他的情况,经查,此人为官十分清廉,家中负担很重,故入不敷出。朱元璋立即赏他银两布帛,并加官晋级。
对于廉吏,朱元璋不仅恩赐,还专命鼓乐为他们开道,在家乡为其建牌立碑,使他们光宗耀祖,远近驰名。秉公执法皇亲国戚不徇私朱元璋惟一的亲侄、义子朱文正,官至大都督,跟随他南征北战十数年,并为其建国登基立下盖世功勋。在镇守江西期间,因骄奢淫逸,强聘民间未婚女子陪睡,被人告发。朱元璋闻讯后大怒,立即召回问罪,虽然马皇后亲自求情,朱元璋仍然将其一撤到底,放黜凤阳守陵,后因逃跑,朱元璋将其处死。广开言路支持百姓“告官”
朱元璋深知官场官官相护的黑暗,为了使下言能上达,民苦能尽知,他广开言路,在午门外设立“鸣冤鼓”,民间若有冤屈,在地方无法讨个公道,就可以此击鼓鸣冤,向他直接申诉,他亲自审理过问案情。
为打消老百姓怕举报遭报复的心态,他破天荒地准许百姓密封奏事,直接向他上奏。
朱元璋还对各级握有实权的司吏进行监视,校检一旦发现官员有贪赃枉法等问题即可随时上奏,哪怕是深更半夜,朱元璋闻讯也立即起来接见。因此,有的贪官晚上受贿,第二天早晨就遭到查办,动作神速,让人咋舌。连远离京师的穷山绝塞之地,郡县之官也悚心震胆,不敢稍有放肆,以免被人举报而遭制裁。
朱元璋在位31年,由于他始终把官吏廉洁当作头等大事来抓,铁腕肃贪,雷厉风行,一抓到底,故明朝初期官场风气为之一新,百姓乐业,河清海晏,官扰民事件十分罕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