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听着这耳熟能详的歌词,你会相信“朱皇帝”竟然不是出生在凤阳吗?
近年来在各地愈演愈烈的名人故里之争中,有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生地之争是一个具有代表性、值得解剖分析的典型。近30年来,朱元璋出生地之争主要经历了“嘉山说”“盱眙说”“明光说”到回归“凤阳说”4个阶段,在学术考证的自我修订和更新之外,更交织着历史变迁、人们心态变化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诉求等复杂因素……
好在再怎么折腾,朱元璋的中国人身份是没有问题的。然而,面对韩国娱乐节目提出朱元璋出生地“韩国说”的“愚人节玩笑”,我们在嗤之以鼻之余,真的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吗?
本报记者近日拜访了研究朱元璋的著名专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陈梧桐,这位75岁的白发学者还不大会用电脑写作,他应记者之邀,认真地用纸笔撰写了关于朱元璋身世的文章(有关文章另发),并向记者推荐了朱元璋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明史学会理事陈怀仁先生所写的关于朱元璋出生地之争的最新文章。这篇文章正是全面回顾有关争论过程的“总结报告”,本报在此首次公开发表(标题为编者所拟,文字有删节),以飨读者——
关于“朱元璋出生地”的话题,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先是源于安徽滁州,后变成地方政府争夺文化旅游资源、发展地方经济的热点话题。2009年10月底,在安徽省凤阳县召开的“朱元璋暨帝乡文化学术讨论会”上,约有10位专家撰写了论文,从学术角度对朱元璋出生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这些意见众口一词:朱元璋的出生地就在今天的凤阳县。本文对近30年来朱元璋出生地之争的来龙去脉加以回顾,全面解读这段纷争的历程。
上世纪80年代初,刘思祥开启了“嘉山说”,后在史学界广为流传
上世纪80年代初,安徽省滁县地区文化局文物科副科长刘思祥听说地区所辖嘉山县明光镇赵府村存有朱元璋出生地的碑刻,也听说了一些关于朱元璋出生地的民间传说,便与嘉山县文化馆馆长张荫曾合作,撰写了《朱元璋出生于嘉山》的短文,发表于1983年10月13日的地区行署机关报《滁州报》。此说法后来编入由刘思祥承担古代史部分写作的乡土教材《皖东历史》,书中第24页写道:“朱元璋生于嘉山,长在凤阳,崛起于皖东,对家乡自然怀有深厚感情。”——这一关于朱元璋出生地的“嘉山说”出现后,立即成为滁县地区文化界的共识。
“嘉山说”很快被供职于凤阳县文化馆(凤阳县亦属滁县地区)的夏玉润(现为中国明史学会理事、朱元璋研究会秘书长)获悉。1984年春,他专程到嘉山县考察了赵府村的几块残碑,立即认同了刘思祥的结论。于是,他在与吴庭美合著的《凤阳古今》一书中写道:“朱元璋在钟离之东、盱眙县灵迹乡红庙(即今嘉山县明东乡赵府村)诞生了。” 1995年7月,夏玉润第二次前往嘉山县(当时已改为明光市)赵府村进行考察,然后撰写了《朱元璋的出生地及少年行踪考略》一文。他在文章中写道:“《实录》中所说的朱元璋出生地‘钟离之东乡’,就在嘉山县(明光市)赵府村。”
如果说“嘉山说”开启者是刘思祥的话,那么“嘉山说”的传播者则是被称之为继吴晗之后、当代研究朱元璋最著名的专家之一陈梧桐教授。陈梧桐,福建省安溪人,195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曾任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兼任中国明史学会顾问、朱元璋研究会顾问等。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陈梧桐曾于1970年至1972年在教育部设立于凤阳的“五·七”干校劳动锻炼。1990年10月,他再次来到凤阳,与刘思祥共同参加了在凤阳召开的“朱元璋与明初社会研讨会”。在会上,当他了解“嘉山说”后,便将“嘉山说”写入他的《洪武皇帝大传》一书:
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九月十八日(阳历10月21日)未时,从濠州钟离(治所在今安徽凤阳东北)东乡(今安徽嘉山县治明光镇北赵府村)一座破旧的二郎庙里,传来一阵清脆的啼哭声,一个瘦弱的婴儿降生了。
陈梧桐教授对朱元璋出生地“嘉山说”的认可,迅速被全国书刊所转录。在这一时期出版的关于朱元璋事迹的书籍、文章中,“嘉山说”似乎成为朱元璋出生地最时髦的说法。例如2005年出版的王天有审定,许文继、陈时龙著《正说明朝十六帝》一书,全文引录了陈梧桐《洪武皇帝大传》关于朱元璋出生地的这段话。不仅如此,在历来公认的朱元璋的家乡凤阳县,于1998年出版的《凤阳县志》“大事记”中,亦认同“嘉山说”。
上世纪90年代起,“盱眙说”开始兴起
“盱眙说”的兴起,源于明祖陵的修复。康熙十九年(1680),明祖陵被大水淹没,直到1964年大旱时才露出水面。1976年开始修复,1982年初具规模,被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0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现江苏省盱眙县洪泽湖西岸的明祖陵的修复,激发了当地人对朱元璋及明史的关注。此时的“嘉山说”亦传到江苏泗州、盱眙一带。这里的人们很快感悟到:今天的“嘉山县治明光镇北赵府村”,在明代称“盱眙县太平乡”,因此,“朱元璋出生于盱眙县”“朱元璋是盱眙人”——“盱眙说”顺理成章地出现了。
为了给“盱眙说”提供史料证据,1990年,江苏省泗洪县地方文史专家蒋中健(曾任泗洪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已于2008年去世)点校了徐祯卿《翦胜野闻》收录的《朱氏世德碑》。不知出于何种原因,他将碑文中的“生迁钟离后戊辰年”篡改为“生迁盱眙后戊辰年”。
蒋中健篡改《朱氏世德碑》“生迁盱眙”之句,在社会上(尤其是在盱眙当地)产生了一定影响。在这一时期,当地人每每说起朱元璋出生于盱眙时,大多引用“生迁盱眙”作为依据。
2004年8月,第10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南京明孝陵召开。会议期间,组织专家学者前往江苏盱眙县明祖陵考察。在祖陵陈列馆内,《朱氏世德碑》全文抄录于墙上。当一些专家学者看见碑文中的 “钟离”二字被改为“盱眙”时,当场发出疑问:这样做有什么意思?
2003年,盱眙县通过中央电视台介绍“淮安文化”之机,宣传朱元璋出生地在盱眙县。到2005年前后,“盱眙说”的声音借助各种媒体响遍全国,几乎将“嘉山说”的声音全部覆盖。
本世纪初,夏玉润还原“凤阳说”,得到陈梧桐教授的认同
1999年至2003年期间,夏玉润为撰写《朱元璋与凤阳》一书,对朱元璋出生地的史料进行了重新梳理。最终发现,早在朱元璋在世时,“凤阳说”是唯一一“说”。永乐以后,围绕朱元璋出生前后所发生的“圣瑞”之象在社会上被炒作得越发神奇,在以讹传讹的过程中,泗州盱眙地方官员采用编纂地方志等方式,将这些“圣瑞”之象拉入盱眙县,从而产生“盱眙说”。“盱眙说”从产生之日起,一直是作为社会上流传的“小道消息”而存在,而“凤阳说”在明清两代一直是全社会及史学界的共识。于是他在《朱元璋与凤阳》一书中,开始更正以前撰写的《凤阳古今》、《朱元璋的出生地及少年行踪考略》所持“嘉山说”的观点:“朱元璋出生于钟离之东乡,地点已十分清楚”,那就是今天的凤阳县。
明清以来的“凤阳说”,率先在《朱元璋与凤阳》一书中得以还原。
《朱元璋与凤阳》出版后,陈梧桐写下书评《自从出了个朱皇帝——读〈朱元璋与凤阳〉》一文,刊登于《博览群书》2004年第8期,对这部60余万字的史学著作给予鼓励与肯定。此时,陈梧桐教授对1993年版《洪武皇帝大传》一书进行了增补、修改。由于夏玉润提出的“凤阳说”与原书有冲突,夏玉润说:“治学严谨的陈(梧桐)先生为了考证朱元璋的出生地,经常打电话与我讨论,最终采用‘钟离东乡’之说。” 陈梧桐在新版《洪武大帝朱元璋传》对原书中的“嘉山说”做了如下更正:
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日(阳历10月21日)未时,在濠州钟离(治所在今安徽凤阳临淮东板桥境内)东乡的一个村庄,从一户汉族农民低矮破旧的茅草屋里,传出清脆稚嫩的啼哭声,一个瘦弱的婴儿降生了。
“凤阳说”虽然得到陈梧桐教授的肯定,但声音仍旧很弱。而在此时的“盱眙说”“嘉山说”,在社会上仍然是“涛声依旧”。
埋葬朱元璋父母的凤阳明皇陵。
所谓“兰州西宁会议上的争吵”
2005年8月,第11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兰州开幕。大会划分了4个讨论组。笔者与朱元璋研究会秘书长夏玉润、盱眙县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陈琳、南京大学教授范金民、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季士家等分在同一组。本组由吕士朋、陈梧桐二位教授任组长。巧合的是,夏玉润、陈琳同时带来题名《朱元璋出生地考》论文。会上,陈琳、夏玉润先后发言,对朱元璋出生地的“盱眙说”和“凤阳说”分别进行了宣读。由于双方观点针锋相对,引起全组专家学者的关注。季士家曾于1992年撰写过《朱元璋其人》一文,该文持“盱眙说”,他便在小组会上插话,支持陈琳的观点。对于这一话题,其他专家均未发表任何意见。
数日后,讨论会在西宁举行闭幕式。在闭幕式上,被誉为“台湾学界奇才”的台湾东海大学原校长吕士朋教授与陈梧桐教授协商后,由吕士朋代表本组作大会总结发言。在谈到朱元璋出生地这一话题时,吕士朋称夏玉润引用的历史资料是洪武年间官方正史,肯定了“凤阳说”,而对陈琳的“盱眙说”只字未提。这就是这次会议关于“朱元璋出生地之争”的全过程。
时隔3年,这段往事被人再次提及,却是另一番说法——说法一:“2005年兰州、西宁第11届明史国际学术年会上,盱眙县政协文史委主任陈琳就与夏玉润在会上争吵起来,陈先生言辞激烈,很难听,做学问怎么能出尔反尔呢?……到西宁时,主办方将毛佩琦先生和陈琳先生安排住一个房间,陈琳就把自己多年研究成果及相关证据材料拿给毛佩琦先生看,并与毛佩琦先生交谈了半夜,第二天毛佩琦先生开始偏向陈琳。”说法二:“2005年在兰州和西宁联合召开的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上,180余位专家学者达成一致共识:朱元璋出生在今安徽省明光市。”
奇怪的是,据笔者所知,陈述这两种说法的两位专家并没有参加3年前的这次会议。
兰州、西宁会议后,南京明孝陵主办的《南京明文化研究》先后刊登了陈琳、夏玉润的文章,以体现学术上的“百家争鸣”。2009年2月18日,南京明孝陵博物馆新馆开馆,在介绍朱元璋出生地时,撤去了旧馆中原来的朱元璋生于盱眙县“灵迹乡木场津里(今属安徽省嘉山县明光区明东乡赵府村)”之说,换上了朱棣御制《孝陵神功圣德碑》中生于“濠州”之说——从而与夏玉润的观点完全相同。
“明光说”与《明光出了个朱元璋》的出版,把史学之争引向歧途
兰州、西宁会议后,“盱眙说”由前两年的高调宣扬逐渐趋于平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盱眙说”所说的出生地在当今已不在盱眙县境内,它早已于1932年就划归嘉山县所有,1994年嘉山县又改称明光市,“盱眙说”大有替别人做嫁衣之感。
2008年,明光正式推出“明光说”,从一开始便一鸣惊人。
2008年10月7日、14日,《合肥晚报》“发现”专栏用两个整版,刊登了武佩河、程堂义、慎贵平的“朱元璋到底出生在哪里”系列报道文章《扑朔迷离的朱元璋出生地》、《探访朱元璋真正的出生地》等,在安徽省城打响了第一炮。
2008年10月21日,明光市召开了“纪念朱元璋诞辰680周年座谈会”,会议邀请多位当地及滁州市文化界知名人士参加。会议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展示了各方面专家、研究者对朱元璋在明光出生的这一史实的研究成果……使社会对朱元璋出生地有一个定位的认识,还历史一个真实的面貌,并对我市明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009年5月26日,明光市举办《明光出了个朱元璋》一书首发式。“将朱元璋出生在明光这一铁的史实正式向外发布:元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公元1328年10月21日)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泗州盱眙县太平乡二郎庙,即今天明光市明光街道赵府二郎庙里诞生。”
《明光出了个朱元璋》一书收录俞凤斌、朱墨兮、陈琳、慎贵平、夷风等人的文章。这些文章除了对明清以来“盱眙说”的观点旧调重弹外,新添了如下“证据”:
1.利用古文点校,故意歪曲原文的原意。朱元璋御制《朱氏世德碑》是最先记载出生地的重要文献。它收于明人徐祯卿《翦胜野闻》一文中。许大龄、王天有做如下点校:
先考君娶陈氏,泗州人,长重四公,生盱眙,次重六、重七公,生五河,某其季也,生迁钟离后戊辰年。先伯考有孙六人,兵兴以来,相继寝没。
上文点校者许大龄、王天有,均为我国著名明清史专家、北大教授。其中,许大龄曾参加过中华书局出版的《明史》点校。
然而,同样一段文字,朱墨兮是这样点校的:“某其季也,生迁钟离。后戊辰年,先伯考有孙六人,兵兴以来,相继浸(寝)没。” 贡发芹的点校更加离奇:“某其季也,生,迁钟离。后,戊辰年先伯考孙有六人,兵兴以来,相继寝没。”
贡发芹等人点校的文字,歪曲了古代文献的原意。
2.编造了“明光”地名于洪武五年朱元璋钦赐。慎贵平《朱元璋出生地之定位》说:“洪武五年(1373),朱元璋恩准外甥、开国功臣武靖王李文忠奏请,欣然作诗一首,最后一句点出钦赐明光地名。”夷风《洪武大帝朱元璋出生地考》则说“自洪武五年(1373年)开埠,置灵迹乡,渐成集市之后……新设‘灵迹’特殊地名的由来,其实已经充分地说明朱皇帝出生地的所在”。
以上两说,没有任何史料依据,完全是杜撰。
3.把当代人编写的诗文变成朱元璋的御制诗。许永宁、阮洪拾《帝乡明光》一文说:“朱元璋为明光御赐‘衔山抱水景物菁,凤枝龙脉九州屏,春风萧夜化铁马,钦赐明光宝地名’的诗句。” 据查,此诗出自武佩河编著的《安徽民间故事集成·滁州卷·明光分册》,许、洪二先生竟把民间故事当作文献史料。
《明光出了个朱元璋》一书出版后,该书主审贡发芹以“还历史真实面目,平息六百年争议”为题撰文,认为:“朱元璋出生在明光,而不是出生在凤阳。彻底澄清历史事实,永远平息历代争议,不容置疑。”
此话说得显然绝对了,因为一位“新浪网友”在网上,曾向“明光说”做过如下建议:
朱元璋出生地之争,并非明光人说了就算的。并非明光召开了一个座谈会,请当地及滁州几个不是从事明史研究的文人说几句好话,然后再自己编本书就行的。我认为,明光要做如下工作:一、召开一次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二、请中国明史学会、中国社科院明史研究所和几所著名院校如北大、复旦、南开、南大、北师大、中国人大的专家教授,以及在朱元璋研究方面有成就者,如陈梧桐、毛佩琦等,让专家们说了算;三、请持不同说法的人(如凤阳、宿州等)来,让他们也说说;四、会后出本专集。我想,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信服。因为朱元璋是凤阳人,早已在史学界成为定论,仅靠明光一个小县城以行政手段,来改变朱元璋的出生地,有点“坐井观天”的感觉。
遗憾的是,这位网友的忠言,未被采纳。
明初临淮盱眙两县交界地区图,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增加了确定朱元璋出生地点的难度。
回归“凤阳说”——“朱元璋暨凤阳帝乡文化学术讨论会”召开,刘思祥的“还债”和最新考证
1994年10月,朱元璋研究会成立,会址设于凤阳,属于中国明史学会团体会员。鉴于近30年来所出现的“嘉山说”“盱眙说”“明光说”,以及最新出现的“宿州说”“五河说”众“说”纷纭,难分难解——朱元璋出生地究竟在何处,作为朱元璋研究会这一学术团体,有责任请中国明史专家从学术的角度加以确定。
2009年6月,笔者作为朱元璋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和朱元璋研究会顾问王俊山一道前往北京,向中国明史学会领导汇报了当前出现的朱元璋出生地之争混乱不清的现状,以及凤阳县人民政府愿同中国明史学会召开“朱元璋暨凤阳帝乡文化学术讨论会”、由中国明史学会组织专家学者对此进行学术研讨的想法。学会领导经过研究,同意了我的汇报。
2009年10月30日,约有10位专家学者在“朱元璋暨凤阳帝乡文化学术讨论会”宣读关于朱元璋出生地的论文,其中两位专家引人注目。
一是陈梧桐教授。他在题为《朱元璋出生地考辨》一文中说:“在2005年出版的增订本《洪武大帝朱元璋传》中,将朱元璋的出生地定为‘濠州钟离(治所在今安徽凤阳临淮东板桥镇境内)东乡的一个村庄’。不过,限于人物传记的体裁,书中未就这种观点展开深入的论证。本文拟就此做一专门的考辨与论述。”经过认真考证,陈梧桐先生认为:“凤阳说即‘钟离之东乡’说,它不仅以朱元璋的文字记载和口头表述为依据,而且有许多旁证,因而为官方编撰的实录、正史和私家撰写的绝大部分史书所采纳。盱眙说出现于朱元璋去世之后,依据的是民间流行的‘圣瑞’传闻,不仅荒诞无稽,而且各种传说彼此牴牾,漏洞百出。”陈梧桐再次肯定了“凤阳说”。
还有一位就是前文所说最初开启了“嘉山说”、现为安徽社科院历史所副研究员的刘思祥。据他介绍,他1993年调入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最近在编写《安徽通史》的过程中,从《凤阳府志》的舆图上与其他凤阳方志中均发现了“东乡城”的标示及文字记载。为了追寻来由,他4次到凤阳实地考察。经过考证,他认为:元代的“钟离之东乡”是由西汉沛郡所辖的东乡县演变而成的一个县属乡。明初营建中都,对行政建制做了大幅度调整,钟离县改为中立县,又改为临淮县,再析分为临淮、凤阳两县,东乡也改为感应乡,属临淮县。因此,朱元璋的出生地,在明初名为临淮县感应乡燃灯集金桥坎,今天的地名为凤阳县小溪河镇燃灯社区金桥村。
在凤阳会议上,刘思祥还提到1990年出席“朱元璋与明初社会研讨会”期间,向会议代表做出的关于朱元璋出生于嘉山的错误引导,感到是“欠了明史专家和凤阳县的一笔债”,所以他是带着“还债”的心愿出席这次会议的。
早在2003年,夏玉润就提出“钟离之东乡”应在今天的凤阳县境内,但由于没有确定具体地点,这就为“盱眙说”“明光说”留下了争论的空间。随着刘思祥对朱元璋出生地的确定,“凤阳说”终于打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会议结束后,包括陈梧桐、高寿仙、刘思祥在内的14位专家学者专程前往汉代“东乡城”遗址及朱元璋出生地小溪河镇燃灯社区金桥村进行考察。专家们对这次考察非常满意,认为通过考察,可以断定“钟离之东乡”在今凤阳县境内;明代隶属于临淮县感应乡的金桥坎,就是朱元璋的出生地。
反思纷争:历史研究要有三个坚持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出现“嘉山说”时,人们刚刚从10年文化大革命中醒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有一种神秘感、好奇感、亲切感,所以面对残损的《跃龙冈》碑、《孕龙基碑》时,便立即得出这里是朱元璋出生地的结论。这一结论虽然今天看来十分幼稚,但却是当时人们对家乡文化的一种感性、原始、质朴的爱。所以自刘思祥提出“嘉山说”以后,立即得到滁州地区文化界的认同。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出现的“盱眙说”,一开始就带有功利性。其表现是:蒋中健先生将《朱氏世德碑》中的“生迁钟离”篡改为“生迁盱眙”。“盱眙说”虽把朱元璋的出生地定于“今安徽嘉山县明东乡赵府村”——与“嘉山说”相同,但强调的却是朱元璋的出生地在明代称“盱眙县太平乡”。因此,当我们打开盱眙县政府网站,“帝王故里”——一个新的头衔便出现在首页上。
所幸的是,当夏玉润指出“生迁盱眙”之误后,“盱眙说”对此加以了改正。在兰州、西宁会议上,虽然陈琳与夏玉润的两篇文章观点相异,但还是以史论史,基本上是一种理性的学术争论。
反观2008年出现的“明光说”,虽是“嘉山说”“盱眙说”的延续,但是它的最大特点是,在史料上故意弄虚作假,如点校“生,迁钟离。后,戊辰年……”,编造了“明光”地名于洪武五年为朱元璋钦赐,把当代人编写的诗文变成朱元璋的御制诗等等,这种做法说得缓和一点,是对历史的无知。这种做法,说得严重一点,是对历史文献的亵渎。
如果说最初的“嘉山说”还是一种质朴而幼稚的史学观点,到了“盱眙说”“明光说”,便逐渐变为以发展经济为目的。如持“明光说”者在编纂《明光出了个朱元璋》一书的同时,另一项工程——《朱元璋出生地开发展望》亦在网上公布。内容包括“目的意义”“项目及路线”“项目规模及投资效益”等。“明光说”的背后,有一个经济利益集团在支撑。因此,对这一经济利益集团来说,“明光说”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但对于史学研究来说,这是一种悲哀。
如果我们把时光前推600年,就会发现这样一个奇异的现象:早在明正德年间以后,泗州盱眙官员就开始向凤阳争夺朱元璋的出生地,到万历年间止,在长达近100年的“争夺战”中,凤阳一枪未发,全是泗州盱眙的枪炮声。但其结果是:在记载朱元璋出生地时,“凤阳说”仍是明代史家们的主流声音。清代至新中国成立之初,“盱眙说”自动销声匿迹,“凤阳说”成为中国史学家们的唯一声音。近30年来,上述历史再次重现:在“嘉山说”“盱眙说”“明光说”沸沸扬扬的日子里,“凤阳说”不仅一声未发,甚至连凤阳当地的文人、凤阳方志在争论之初亦为“嘉山说”帮腔。当多位史学家介入这一专题研究领域后,立即得出完全相同的结论:“朱元璋出生地‘凤阳说’反映了历史事实,故‘盱眙说’等另类说法可以休矣!” 这是因为,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其历史距今仅600余年,由于身份特殊,记载他的事迹不仅文献多,而且时间并不遥远。其中关于他的出生地,不仅有文献记载,而且有本人多次口述记录,十分清楚。而所谓“盱眙说”“明光说”,或以民间传说来替代史料,或在历史文献中搞“躲猫猫”。如此行径,只能欺骗对文史知识一知半解的读者,却无法得到史学家们的认同。
2009年10月30日,著名明史专家毛佩琦教授在“朱元璋暨凤阳帝乡文化学术讨论会”做学术总结时,针对近年来朱元璋出生地之争说了一段话,笔者借以作为本文的结语:
历史研究要有三个坚持:一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要为了功利性的东西,使我们的研究走上歧途;二是要坚持进步的原则,不要倒退,研究明史不要倒退到明朝,研究朱元璋不要崇拜朱元璋;三是要坚持先贤研究的成果,那是前人通过劳动得来的结论,历史上久经考验的结论,如果没有新的材料,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就不要轻易推翻。
陈怀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