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1日电(蒲波) 日前,裸体行为艺术家海容天天一丝不挂地坐在广东河边,提倡“用身体感受生存环境”。在湖北,巴东神农溪的裸体纤夫为游客拉纤,引发的争议声盖过好评。不只是关于“裸体”,“二月二”以来,《越光宝盒》遭恶评,朱元璋“被入韩国籍”……“娱乐”还是“愚乐”,观者有点头晕;“快乐”的标签好像浸了水,模糊引来多方质疑。
“裸体纤夫”为何延续?贴“文化标签”只为GDP?
2月25日,湖北恩施州政协副秘书长、政协委员姚本驰的提议“恢复巴东的裸体纤夫文化”,让在巴东神龙溪上“裸体纤夫”的身影从游客的视野转移至大众的视域。
“那时候的纤夫都是全身赤裸,一丝不挂。” 巴东神农溪船工号子第八代传承人,今年60多岁的张厚彪说。据张厚彪介绍,纤夫整天泡在江水中,穿着衣服工作不方便,另外,在过去,除了在港口停靠时,一路拉纤下来也很少见到其他人,纤夫裸体拉纤已形成一种习惯,“即便有人看到,也不会感到害羞”。
事实上,裸体纤夫和巴东旅游已经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中国巴东旅游网”的首页以及 “2010巴东•中国三峡纤夫国际文化旅游节” 弹出窗口里,四名裸体拉纤的纤夫都是画面的主体。旅游官网中,十几张裸体的“神农纤夫”照片表现“合力拉纤”“临危不惧”“择路而行”等不同的主题。
但这一应游客需求而恢复的裸体纤夫表演,却不能获得一致的认同。不少评论对此表示不解或不满,为“纤夫”不平,对其“文化标签”表示质疑。裸体纤夫文化要不要延续?有没有“文化合理性”?带来的真是“美感”?是娱乐历史痛苦?议论迭起。
有评论者认为,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拉纤早已从生产生活中淡出了。现在为了吸引游客眼球,刻意让那些四五十岁的纤夫表演裸体拉纤,既非客观之必须,也非主观之乐意。哪能给人一种人与自然搏斗的力量之美?哪能给人一种人与自然融合的自然之美?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陈连山表示,这对创造GDP可能有好处,对保存传统文化有点促进作用,但是对文化意义的保存是很不利的。本来它是一种精神需要,现在把精神需要忽略了,完全是钱了,可能对传统文化的保存,尤其是文化意义的保存是有损害的。
《越光宝盒》“板砖”里“穿越”,恶搞不好玩
3月18日,刘镇伟的新片《越光宝盒》北京上映。该片中,爆笑电影《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里的经典角色被再“包装”,无厘头恶搞从《西游记》延伸到鸟巢、水立方、北京奥运火炬、张艺谋《十面埋伏》、陈凯歌《无极》、吴宇森《赤壁》和卡梅隆《泰坦尼克》。
刘镇伟为何要拍摄《越光宝盒》这一怀旧题材电影?网友纷纷猜疑,刘镇伟是在向当年的自己致敬,抑或自嘲,抑或是想从80后的怀旧情结中“收一笔可观的票房”?《越光宝盒》上映后,刘镇伟的一句话似乎点醒了“大话迷”。刘镇伟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放不下的‘贱人’”。
《越光宝盒》上映之初,票房走高,口碑却两极分化。一边是90后年轻观众力挺,认为“笑了就好”,是一部不错的喜剧;另一边是“大话迷”痛斥刘镇伟晚节不保,圈钱糊弄观众。痛批者毫不客气地写到,整部《越光宝盒》荒腔走板,生搬硬套,癫狂仍在,却是天才傻瓜一线间,灵气荡然无存,甚至连隔靴搔痒的力气都显得不足了。
其实,不只是“大话迷”对《越光宝盒》这种港片无厘头恶搞喜剧的感受在改变,在现实生活中,从港片里传承的“整蛊文化”的受欢迎程度也在减弱,愚人节发泄玩具正在代替整人玩具就可证明。发泄电灯泡、惨叫鸡、神奇油漆桶、电人巧克力等都成为“整人”新宠,不是给被整对象带去“恐怖”,而是“温柔地整”,让压力在娱乐嬉闹中得到释放。
和《越光宝盒》的“追旧”不同,今年的愚人节礼物还跟“低碳”“环保”之风。一款无针订书机成为考验智慧的好道具。这款产品利用纸张折叠后互相咬合的方法,对于那些不太厚的资料,无需使用传统装订钉,实现了用“空气”装订的环保目标。不过,《越光宝盒》中的“隔空示爱”方式,与“愚人节示爱”异曲同工。不少网友也表示,愚人节是一个示爱的绝佳时期,即便被拒绝了也不会太没面子。
朱元璋成高丽人?学者提醒“反抢前需反思”
3月7日,韩国MBC电视台“神秘的TVSurprise”栏目中播出一档题为“中国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的出生之谜”的节目,认为朱元璋很有可能是高丽人。第二天,韩国《中央日报》网站上,发表一篇题为《明太祖朱元璋是高丽人?中韩历史学家激烈争辩》的文章。对此,韩国民众在惊讶之余,提出“看来应重写历史”;而中国民众却发出惊呼,朱元璋怎可“被入韩国籍”?
就韩国媒体提出的证据而言,全罗南道海南当地人说,有个叫朱元璋的人跟着父母去了中原一个名叫安徽的地方,难考;史书《朝鲜纪闻》记载,有一个名叫朱元璋的人,生于韩国京畿道,难考;孝陵里没有朱元璋的遗体,难考;明朝第三任皇帝永乐帝其实是由朱元璋的老婆高丽人韩妃所生,难考。
关于朱元璋,在《明史》中记:“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即凤阳陵也。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逾月,游食合肥。”关于永乐帝之母,有各路史学考证,有四个可疑“生母”。关于《朝鲜纪闻》此书,有韩国研究者的博客撰文表示怀疑,因为收集、整理韩国古代文献的最权威数据库中搜索不到。
一场关于朱元璋的文化争夺战,似乎一触即发,事实上,却不再一味激烈。虽然许多网友在各网站留言表示抗议,但还是有评论表示“反抢前应反思”,“只是芝麻大点事”,“这是考量文化自信”,“应该超越娱乐化观察心态转而对韩国人的‘文化野心’产生某种敬意”。
文化学者李河说,中朝文化在历史上就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管是端午祭还是朱元璋身世之争,其实都证明了这种关系的存在。在韩国有很多学者有很明显的去殖民化的心态,包括把汉城改成首尔,去掉汉字等很多行为,这种后殖民化、后现代的思潮其实并非韩国所独有。对于网友的态度,李河则认为不必去责备,倘若网友没有动静,也是不正常的。
《新华日报》评论说,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忽略乃至破坏比较严重,一些文化遗产缺乏深入的研究和保护。城市化进程中,众多文化遗迹被拆除,文化断裂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发展。朱元璋“被”入韩国籍等相关文化纠葛提醒我们,在反对别人“抢走”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该采取切实措施保护好自己的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