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朱元璋(1328~1398),汉族,字国瑞,原名朱重八,后取名朱兴宗,后改现名元璋。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也是继汉高帝刘邦以来第二位平民出身并且统一全国的君主。1368年——1398年在位,年号洪武,庙号明太祖,执正31年,享年71岁,死后葬于明孝陵。
身平经历:
朱元璋自幼出生于贫苦家庭,到10岁时,其父亲为了躲避沉重的赋役,举家搬迁,后来就在太平乡的孤庄为地主刘德种地,朱元璋就为刘德家放牛。在放牛的过程中,朱元璋结识了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人,并成为要好的朋友。日后,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人为建立明朝南征北战,立下了功勋,成为开国元老。
1344年淮北大旱,庄稼被蝗虫吃得干干净净。祸不单行,接着又发生了瘟疫。一时间,家家户户都死人,一个村子中一天中竟死去十几人,甚至几十人。不久,朱元璋家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个月,其64岁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陈氏先后去世。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朱元璋实在走投无路之下,想起幼时曾经许愿舍身的皇觉寺,于是就去投奔了高彬和尚,在寺里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
可是,朱元璋做行童不久,寺里的粮食不够和尚们吃了,寺里也得不到施舍,主持高彬法师只好罢粥散僧,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没有办法,他也只好扮成和尚的样子,离开寺院托钵流浪。这时朱元璋年仅17岁。
朱元璋边走边乞讨,他听人说哪里年景好就往哪里走,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于1347年又回到了皇觉寺。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艰苦的流浪生活铸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变得残忍、猜忌。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元璋在外云游的三年,也正是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期。他目睹国是人非、人民生活恶化的现状,意识到天下大乱很快就会来临了。于是在回到皇觉寺后,朱元璋发奋勤学,广交朋友,准备干出一番事业来。
1352年,郭子兴和孙德崖在濠州起义。朱元璋闻听起义的消息,不由心想,老在寺院里,随时可能被元官军抓走,性命难保。于是,朱元璋放下钵盂,赶紧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年,朱元璋25岁。
朱元璋入伍后,因为他作战勇敢,而且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朱元璋处事得当,打仗时身先士卒,获得的战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兴元帅,得了赏赐,又说功劳是大家的,就把赏赐分给大家。不久,朱元璋在部队中的好名声传播开来。郭子兴也把他视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总是和朱元璋商量,郭子兴死后,朱元璋也顺理成章的当上了这支队伍的主帅。
1361年受封吴国公,朱元璋下令不再征收“寨粮”,以减轻农民负担。为了积粮,朱元璋明令禁酒,在争取民心的同时,朱元璋还不断网罗人才,1364年元旦,朱元璋自称吴王。
1368年,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经过十六年的征战讨伐,朱元璋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从一个横笛牛背的牧童、小行僧,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定都南京,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朱元璋以一介平民,于群雄间角逐数十年,最终推翻元朝,光复华夏,领导汉人复兴。他对政治制度加以改革,并以锦衣卫清除权臣,以巩固皇权;同时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发展生产。明朝初期是中国历史上较强盛的时期,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比较杰出的政治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