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研究会这一学术团体,有责任请中国明史专家从学术的角度加以确定。
2009年6月,笔者作为朱元璋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和朱元璋研究会顾问王俊山一道前往北京,向中国明史学会领导汇报了当前出现的朱元璋出生地之争混乱不清的现状,以及凤阳县人民政府愿同中国明史学会召开“朱元璋暨凤阳帝乡文化学术讨论会”、由中国明史学会组织专家学者对此进行学术研讨的想法。学会领导经过研究,同意了我的汇报。
2009年10月30日,约有10位专家学者在“朱元璋暨凤阳帝乡文化学术讨论会”宣读关于朱元璋出生地的论文,其中两位专家引人注目。
一是陈梧桐教授。他在题为《朱元璋出生地考辨》一文中说:“在2005年出版的增订本《洪武大帝朱元璋传》中,将朱元璋的出生地定为‘濠州钟离(治所在今安徽凤阳临淮东板桥镇境内)东乡的一个村庄’。不过,限于人物传记的体裁,书中未就这种观点展开深入的论证。本文拟就此做一专门的考辨与论述。”经过认真考证,陈梧桐先生认为:“凤阳说即‘钟离之东乡’说,它不仅以朱元璋的文字记载和口头表述为依据,而且有许多旁证,因而为官方编撰的实录、正史和私家撰写的绝大部分史书所采纳。盱眙说出现于朱元璋去世之后,依据的是民间流行的‘圣瑞’传闻,不仅荒诞无稽,而且各种传说彼此牴牾,漏洞百出。”陈梧桐再次肯定了“凤阳说”。
还有一位就是前文所说最初开启了“嘉山说”、现为安徽社科院历史所副研究员的刘思祥。据他介绍,他1993年调入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最近在编写《安徽通史》的过程中,从《凤阳府志》的舆图上与其他凤阳方志中均发现了“东乡城”的标示及文字记载。为了追寻来由,他4次到凤阳实地考察。经过考证,他认为:元代的“钟离之东乡”是由西汉沛郡所辖的东乡县演变而成的一个县属乡。明初营建中都,对行政建制做了大幅度调整,钟离县改为中立县,又改为临淮县,再析分为临淮、凤阳两县,东乡也改为感应乡,属临淮县。因此,朱元璋的出生地,在明初名为临淮县感应乡燃灯集金桥坎,今天的地名为凤阳县小溪河镇燃灯社区金桥村。
在凤阳会议上,刘思祥还提到1990年出席“朱元璋与明初社会研讨会”期间,向会议代表做出的关于朱元璋出生于嘉山的错误引导,感到是“欠了明史专家和凤阳县的一笔债”,所以他是带着“还债”的心愿出席这次会议的。
早在2003年,夏玉润就提出“钟离之东乡”应在今天的凤阳县境内,但由于没有确定具体地点,这就为“盱眙说”“明光说”留下了争论的空间。随着刘思祥对朱元璋出生地的确定,“凤阳说”终于打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会议结束后,包括陈梧桐、高寿仙、刘思祥在内的14位专家学者专程前往汉代“东乡城”遗址及朱元璋出生地小溪河镇燃灯社区金桥村进行考察。专家们对这次考察非常满意,认为通过考察,可以断定“钟离之东乡”在今凤阳县境内;明代隶属于临淮县感应乡的金桥坎,就是朱元璋的出生地。
反思纷争:历史研究要有三个坚持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出现“嘉山说”时,人们刚刚从10年文化大革命中醒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有一种神秘感、好奇感、亲切感,所以面对残损的《跃龙冈》碑、《孕龙基碑》时,便立即得出这里是朱元璋出生地的结论。这一结论虽然今天看来十分幼稚,但却是当时人们对家乡文化的一种感性、原始、质朴的爱。所以自刘思祥提出“嘉山说”以后,立即得到滁州地区文化界的认同。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出现的“盱眙说”,一开始就带有功利性。其表现是:蒋中健先生将《朱氏世德碑》中的“生迁钟离”篡改为“生迁盱眙”。“盱眙说”虽把朱元璋的出生地定于“今安徽嘉山县明东乡赵府村”——与“嘉山说”相同,但强调的却是朱元璋的出生地在明代称“盱眙县太平乡”。因此,当我们打开盱眙县政府网站,“帝王故里”——一个新的头衔便出现在首页上。
所幸的是,当夏玉润指出“生迁盱眙”之误后,“盱眙说”对此加以了改正。在兰州、西宁会议上,虽然陈琳与夏玉润的两篇文章观点相异,但还是以史论史,基本上是一种理性的学术争论。
反观2008年出现的“明光说”,虽是“嘉山说”“盱眙说”的延续,但是它的最大特点是,在史料上故意弄虚作假,如点校“生,迁钟离。后,戊辰年……”,编造了“明光”地名于洪武五年为朱元璋钦赐,把当代人编写的诗文变成朱元璋的御制诗等等,这种做法说得缓和一点,是对历史的无知。这种做法,说得严重一点,是对历史文献的亵渎。
如果说最初的“嘉山说”还是一种质朴而幼稚的史学观点,到了“盱眙说”“明光说”,便逐渐变为以发展经济为目的。如持“明光说”者在编纂《明光出了个朱元璋》一书的同时,另一项工程——《朱元璋出生地开发展望》亦在网上公布。内容包括“目的意义”“项目及路线”“项目规模及投资效益”等。“明光说”的背后,有一个经济利益集团在支撑。因此,对这一经济利益集团来说,“明光说”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但对于史学研究来说,这是一种悲哀。
如果我们把时光前推600年,就会发现这样一个奇异的现象:早在明正德年间以后,泗州盱眙官员就开始向凤阳争夺朱元璋的出生地,到万历年间止,在长达近100年的“争夺战”中,凤阳一枪未发,全是泗州盱眙的枪炮声。但其结果是:在记载朱元璋出生地时,“凤阳说”仍是明代史家们的主流声音。清代至新中国成立之初,“盱眙说”自动销声匿迹,“凤阳说”成为中国史学家们的唯一声音。近30年来,上述历史再次重现:在“嘉山说”“盱眙说”“明光说”沸沸扬扬的日子里,“凤阳说”不仅一声未发,甚至连凤阳当地的文人、凤阳方志在争论之初亦为“嘉山说”帮腔。当多位史学家介入这一专题研究领域后,立即得出完全相同的结论:“朱元璋出生地‘凤阳说’反映了历史事实,故‘盱眙说’等另类说法可以休矣!” 这是因为,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其历史距今仅600余年,由于身份特殊,记载他的事迹不仅文献多,而且时间并不遥远。其中关于他的出生地,不仅有文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