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X >> xiang >> 项英 >> 正文

 

皖南新四军失败的主要责任在谁

斗刚刚结束的情况下匆忙之间作出的,不可能对情况有透彻的了解,加上对我军遭受重大损失的激愤情绪,难免有些情绪化的语言,因此该决定的一些提法和结论是应该可以探讨和商榷的。

  (二)项英有无一个系统的"三山计划"

  项英为什么要选择南下茂林的北移路线?这是皖南事变留下的历史悬案。1941年1月17日,国民政府军委会为其发动皖南事变寻找借口,大肆渲染所谓新四军"擅自行动,非特不向北渡江,而且由泾县向太平地区南窜,企图袭击上官总司令部。" 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参谋部在《关于皖南事变的军事教训的总结》中对南下茂林提出批评:"茂林是个绝地,正位于青弋江上流两河之间,东西北三面是水,河深不能徒涉,南面靠山,直径不过八十里,有顽军三个师凭借筑垒固守,极难越过。河之两侧尚有顽军四个师分左右翼严密控制。""项南进之本意,即令如他所说:是先对南面包围我之顽军佯示威胁,吸引顽方注意,然后突然东进转向苏南,但一、茂林是个绝地,近在军部咫尺(离军部只五十里),应该知道;二、若只吸引顽方注意,便只能是使用一小部分兵力,而不是全部兵力都开到茂林。" 此后,学术界不仅普遍对皖南新四军南下茂林的路线持否定态度,甚至有人应和国民党的说法,认为项英之所以选择南下茂林的北移路线,是由于他不仅从根本上反对皖南新四军北移,而且自己有一套完全违背中共中央战略方针的"南进"计划。这一主张被称为"三山计划",即南向天目山、黄山、四明山方向发展,企图进入浙赣,甚至到江西老苏区去,开辟一块与华北、华中三足鼎立的新的抗日根据地。

  也有人认为,不能用"南进计划"来解释项英在向北发展上的错误。项英的错误主要是在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面前缺乏警惕和勇气,"迟疑犹豫无办法和决心",在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面前缺乏警惕和勇气,以致在新四军发展方向问题上毫无定见、毫无方向,并没有一个系统的"南进"计划,在后来的实际行动上也没有推行和贯彻这个所谓计划。

  我们认为,项英率皖南新四军南下茂林,目的不是为了南征闽浙赣,而是为了迷惑敌人,以达到东进苏南"到溧阳待机北渡"的目的。这是有大量的历史事实可以为证的。据当时任新四军军参谋部作战科长的叶超回忆:1940年12月28日军分会会议结束后,"当晚,副参谋长周子昆同志到我们作战科来传达了军分会的决定,要皖南部队全部以战备姿态,于1月4日从现地出发,经茂林,然后经榔桥、宁国附近,再向北经十字铺到苏南溧阳竹箦地区,待机北渡。" 时任新四军政治部敌工部长的林植夫也回忆说:"六日(指1941年1月6日--笔者注)晚饭后,袁国平集合政治部各部处长,报告行军方针。他拿出参谋部所发的行军路线图,指给我们看。上面用红笔划出三条路线:军部走中央,三团走前头,五团后卫,特务团右翼,一团左翼。袁国平一面指点一面说明,最后补充说:'现在他们(指国民党顽固派--笔者注)说我们要进攻黄山,因此军部决定必要时派一个营故意向太平方向前进,把他们部队吸引到那方面去,我们好从这方面撤走。只要走到他们屁股后面,那么我们随便怎么走都没有危险了。'" 1941年5月,刘少奇在华中局和新四军高级干部会议上也说:"据我们的估计和推测,项英向南走还是有道理的。……据说,向南走是他们的计划。向南走一下是让敌人注意,迷惑敌人的判断,然后再向东转,钻空隙间突出来。"


  关于所谓的"三山计划",即向天目山、黄山、四明山方向发展的计划是一些人没有根据地猜测、臆造的东西。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资料能够证明项英在新四军发展方向上有一贯的系统的"南进"方针或"三山计划"。

  项英、陈毅较早地提出向南发展的战略构想始见于1938年春新四军开始向安徽岩寺集结后给中央的一系列报告之中。
2月14日,项英和陈毅向毛泽东报告说:新四军"目前行动不宜全部集结岩寺",应"尽可能向前伸出到浙、苏、皖之昌化、绩溪、孝义[丰]、宣城、宁国"等地。6月15日,项英向毛泽东提出:军部及三支队(缺一营)"位置于南陵至泾县间山地整训队伍,以大力争取这一带群众,准备以太平(不含)与泾县、青阳、南陵之间山地为根据地,后方已移至这一区域内。如敌前进,即可依据这一地区在敌人翼侧活动,并在某种情况下,即可派一部队到天支(目)山脉和仙霞山脉发展游击战争"。 6月23日,项英致信陈毅:"我们计划在皖南要建立一个根据地……将来在战争形势变化时……利用机会争取天目山脉和仙霞山脉。"

  仅仅根据以上电文的内容,就断定项英有个"南进计划",我们觉得过于武断。因为:第一,项英主张"南进"是基于对华中与皖南抗战形势发展趋势的估计作出的一种战略方向的考虑:日军下一步将进攻浙赣铁路沿线地区,国民党第三战区部队势必向后方溃退,整个皖南地区将化为敌占区,新四军便可以乘势向南发展,进到天目山脉和仙霞山脉,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当然,实际上,日军进攻浙赣铁路沿线地区是后来发生的事,而不是在皖南事变前。第二,"南进"是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的,大前提是"如敌前进","在某种情况下,即可派一部队到天支(目)山脉和仙霞山脉发展游击战争"或者"将来在战争形势变化时……利用机会争取天目山脉和仙霞山脉。"等等。这表明向南发展只是作为一种战略构想,一种应对形势变化的方案,谈不上系统地"南进计划"。第三,新四军成立之初,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也曾作过向南发展的指示。如1938年2月15日,针对2月14日项英、陈毅的请示电,毛泽东代表中央书记处复电项英、陈毅:"同意十四日电的行动原则,力争集中苏浙皖边发展游击战。但在目前最有利发展地区,还在江苏境内的茅山山脉,即以溧阳、溧水地区为中心,向着南京、镇江、丹阳、金坛、宜兴、长兴、广德线上之敌作战,必能建立根据地,扩大四军基础。如有两个支队,则至少以一个在茅山山脉,另一个则位于吴兴、广德、宣城之线以西策应"。 5月14日,中共中央在关于新四军行动方针给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项英,叶挺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皖南新四军失败的主要责任在谁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