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在资金配置和再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和向需要由国有经济发挥作用的战略性领域集中[4]。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终于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方针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提出,它使得国有经济改革往前迈了一大步。
作为十五大方针的进一步具体化,在1999年陈清泰、吴敬琏为首的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课题组又就有关国有经济改组和国有企业改组的十五个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给中共中央写出了研究报告并在报刊上公之于众。这十五个问题是:(1)抓好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制衡关系;(3)国有企业应当进行股权结构的调整;(4)改善国有资本所有权行使方式,建立统一的所有权代表机构;(5)改进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工作方式;(6)工会、职代会的作用和职工参与决策;(7)在政资分开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政府机构行为;(8)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的改革和发展;(9)从体制和政策两方面促进企业技术进步;(10)提高投资效率的根本措施是建立出资人制度;(11)加快职工养老保障制度建设;(12)妥善解决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分流问题;(13)在规范的基础上发展证券市场;(14)在处理银行不良资产过程中改善国有企业的运营机制;(15)加强信用制度建设,维护市场秩序[5]。这项研究成果,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也为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作了一定的理论准备。
--------------------------------------------------------------------------------
[1] 见吴敬琏、刘吉瑞:《论竞争性市场体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第76-81页“法人化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新形式”。
[2] 1993年出版的《大中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1994年出版的《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两书都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他在这方面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
[3] 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战略与实施》,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版,第140-182页。
[4] 吴敬琏、张军扩、刘世锦等著:《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年1月版。
[5] 陈清泰、吴敬琏、谢伏瞻主编:《国企改革攻坚15题》,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8月版。
五、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的中小企业的鼓吹者
由于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自然而然地导致如何对待非国有经济、特别是私有经济的问题。从1995年起,他就开始做中小企业的调查研究,利用各种机会宣传发展中小企业对于中国经济的重要意义。1998年,政府研究如何分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问题时,吴敬琏及其他人士提出应以更大力度扶植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被国务院领导采纳,作出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等指示,把扶持中小企业作为国家的一项大政策获得了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支持。
在吴敬琏“经济形势与中小企业的发展”[1],“发展中小企业是大战略”[2],“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3]等讲演和论文中,他特别强调了发展中小企业远不止解决下岗职工分流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二战结束以来,许多国家的政府领导人都认识到,发展中小企业不仅能够大量创造新的就业岗位,而且对于保持经济活力、提高效益、促进创造发明、提高竞争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用一句话来概括二战以后的观念,就是“中小企业是主要的创新力量”。这同19世纪及20世纪上半期“大就是好”的观念形成了鲜明对照。20世纪初的新技术革命,电能的广泛运用使动力的分散供应成为可能。一方面,资本密集和大量耗能的大规模企业的消极影响日益显著,另一方面,人力资本作用的扩大使小企业的优势逐渐显露。二战后1973年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获得了普遍认同。吴敬琏举例说,人们常常以为美国电子工业的活力来自微软、惠普等大企业。其实不然。第一,这些大企业是由小企业一步步发展起来的;第二,在它们成为大企业后,还要靠收购和改善千千万万个充满活力的小企业的科研突破和发明创造才能保持自己的活力。所以西方国家政府不采取偏袒大企业的做法,而是努力消除大企业的垄断地位,保持竞争环境,为千千万万个小企业创造自由竞争的空间。在这样的环境下,大量的小企业得以生存发展,始终保持发明创造的活力,才能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战后各主要国家主动打破垄断,如美国的反垄断法、德国的反卡特尔法[4]、日本的公平竞争委员会等等。与此同时,形成了扶植中小企业的整套做法。
吴敬琏认为中国应当从三个方面创建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环境。第一,克服片面追求企业规模、轻视中小企业的观点;第二,消除对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政治歧视;第三,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的经营环境。所谓改善经营环境主要是指:1)改善企业的融资环境。一是在信贷融资方面,发展适合于中小企业的金融组织,在对信用社等小型的金融组织进行整顿时,注意防止“一刀切”的做法,保护和发展那些适合于中小企业需要的小型金融机构。二是广开融资渠道,发展股权融资;三是鼓励创办对风险企业的风险投资。2)切实减轻企业负担;3)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4)改进对中小企业的服务。
发展中小企业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发展高技术中小企业。随着新世纪的到来,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中国人要迎头赶上。在一片高技术产业热中,吴敬琏提醒人们注意四个认识上的误区:第一,不恰当地估计技术本身演进的推动力,以为只要充分运用政府动员资源的能力,投入足够多的资金和人力,去开发和引进预定的各项高新技术,就能保证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他说,如果我们热心于发展我国的高科技产业,就首先应当热心于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建立起有利于高新技术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制度。这样的制度安排才是推进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最强大的动力;第二,以为只要有高额的研发(R&D)投资和建设起足够多的大型企业,就足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研究表明,决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企业高新技术发展状况的最主要的因素,不是物质资本的数量和质量,而是与人力资本潜力发挥相关的经济组织结构和文化传统等社会因素;第三,不要以为关键在于让政府拿出足够的钱来建立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其实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有一笔投资,而在于依托什么样的制度搞投资。这里的主要问题不是钱,而是投融资体制和机制。风险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